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日淳专利>正文

扭力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2223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扭力扳手,包含一操作杆、一握持杆、一连动杆与一调整组件。该操作杆系具有一驱动部与一套接管部。该握持杆系具有一止滑管段与一啮接环段,该啮接环段具有间隔形成于内环面的复数个啮合齿与复数个定位槽。该调整组件系衔接在该握持杆的前端,并具有一调整钮、一弹性体与一锁接件,该调整钮具有一穿孔、一齿接部以及复数个啮合齿与一定位块。藉此,当操作调整钮,令调整钮的定位块嵌固于不同的定位槽上,以获得快速调整磅数,且操作简易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扳手,特别是指一种可快速调整磅数的扭力 扳手。
技术介绍
扭力扳手系用来拆锁螺丝之用,而且,藉由设定固定的扭力值(磅 数),来控制拆锁螺丝的锁紧程度。由于特殊的机具,其机件的结构 需要有精密的锁配程度,所以, 一般藉由设定扭力扳手的扭力值,来 锁固精密的机件,以符合机械所需的特性,同时,也较符合安全规范。传统的扭力扳手,其扭力值的设定,通常是藉由复数个微小刻度,惟,微调设定的扭力扳手固然具有适用性虽广的优点,但是,在特定的机器使用上,如扭力值的适用规格跳幅较大,例如该机械的 机件需使用50磅、75磅和105磅的扭力值,此时,必需逐^f各调整的 方式,不但须花费调整时间,而且会延滞工作进度,此对于工作成效 将大打折扣;此外,如是藉由直接更换不同磅数的扭力扳手,来满足 不同扭力值的需求,则更浪费工时,操作上会更为繁复,对工作人员 的工作成效而言,丝毫不能带来任何好处,因此,有必要再寻求解决 的办法,以嘉惠于工业上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快速调整磅数且操作简易方便的扭 力扳手。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如下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扭力扳手,包含有操作杆、握持杆、连动杆以及调整组件, 其中,该操作杆,具有一驱动部与一套接管部;该握持杆,具有一 套设于操作杆的套接管部的中空止滑管段与一设于该止滑管段前端 的啮接环段,该啮接环段于内环面间隔形成有复数个啮合齿与复数个 定位槽;该连动杆,穿套于该操作杆与该握持杆内部,并于前端形成 一齿接部;以及该调整组件,衔接在该握持杆的前端,并具有一调整 钮、 一弹性体与一锁接件,该调整钮具有一穿孔、 一形成于该穿孔中 段的齿接部与复数个形成于外环面的啮合齿与 一定位块,该弹性体是 穿套于该连动杆的前端部,而该锁接件锁固于该连动^干前端,以将该 弹性体锁抵在调整钮上。该调整组件更具有一垫片,该弹性体的一端是抵接在该调整钮的 一内阶部上,而弹性体的另一端是抵靠在垫片上,构成一可弹撑的弹 力。该调整组件更具有一帽盖,此帽盖盖合于该调整钮的内阶部外侧。该操作杆更具有穿套于该套接管部内的一前衬套与一后衬套,该 连动杆更具有一前管段、 一后管段与一位于该前管段与后管段之间的 凸出块,该前管段是套穿于该操作杆的前衬套中,该后管段是套穿于 该操作杆的后衬套中,当连动杆受动于该调整钮而产生前后位移时, 该连动杆的凸出块是位于该操作杆的前衬套与后衬套之间的局限空间内来回活动。采用上述方案,本专利技术藉握持杆前端的啮4妾环-歐于内环面间隔形 成复数个啮合齿与复数个定位槽,而调整组件系衔接在该握持杆的前 端,并具有一调整钮、 一弹性体与一锁接件,藉此,当操作调整钮, 辅以简易的拉伸、旋转动作,令调整钮的定位块分别嵌固于该握持杆 的各个定位槽上,即可将扭力扳手快速调整至所需的固定磅数,且操 作简易方便,可提升工作成效。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的扭力扳手的立体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扭力扳手的分解立体图3是该扭力扳手的握持杆的前视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扭力扳手的剖视图5是显示操作该调整钮的剖视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显示调整钮调整至85磅的状态;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显示调整钮调整至103磅的状态;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显示调整钮调整至108磅的状态。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O操作杆 33凸出块 13前衬套 40调整组件 20握持杆32后管段 12套接管部 35锁孔 15局限空间 411穿孔11驱动部 34齿接部 14后衬套 41调整4a 21止滑管段412内阶部22啮接环段413齿4妄部221啮合齿414啮合齿222定位槽415定位块223定位槽42弹性体224定位槽43垫片30连动杆44锁接件31前管段45帽盖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与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扭力扳手的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操作 杆10、 一握持杆20、 一连动杆30与一调整组件40。如图2与图4所示,该操作杆10具有一驱动部11、 一套4妄管部 12以及穿套于该套接管部12的孔内的一前衬套13与一后衬套14, 该前村套13与该后衬套14之间形成一局限空间15。如图2、图3与图4所示,该握持杆20具有一套设于操作杆10 的套接管部12的中空止滑管段21与一设于该止滑管段21前端的啮 接环段2 2 。该啮接环段2 2具有间隔形成于内环面的复数个啮合齿2 21 与复数个定位槽222、 223、 224。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等啮 合齿221所占范围是分布于该内环面的半径区域内,而三个定位槽 222、 223、 224则是等距分布于内环面的另外的半径区域内。该连动杆30,穿套于该操作杆10与该握持杆20内部,并具有 一前管段31、 一后管段32、 一位于该前管段31与后管段32之间的 凸出块33与一形成于前管段31的前端的齿接部34。该前管段31是 穿套于该操作杆10的前衬套13中,该后管段32是套穿于该操作杆 10的后衬套14中,当连动杆30受动于该调整钮41而产生前后位移 时,该连动杆30的凸出块33是位于该操作杆10的前衬套13与后衬 套14之间的局限空间15内来回活动。该调整组件40,衔接在该握持杆20的前端,并具有一调整4丑41、 一弹性体42、 一垫片43、 一锁接件44与一帽盖45。该调整钮41具有一穿孔411、 一内阶部412、 一形成于该穿孔 411中段的齿接部413以及复数个形成于外环面的啮合齿414与一定 位块415。该弹性体42是穿套于该连动杆30的前端部,而该锁接件44锁 固于该连动杆30前端的一锁孔35中,以将该弹性体42锁抵在调整 钮41上。其中,该弹性体42的一端是抵接在该调整钮41的内阶部 412上,而弹性体42的另一端是抵靠在垫片43上,以构成一可弹撑 的弹力。该帽盖45,盖合于该调整4丑41的内阶部412外侧,以封盖该锁 接件44与弹性体42,并获得防尘与装饰效果。如图2与图6所示,在初始状态,该调整钮41的定位块415是 嵌固于该握持杆20的啮接环段22的定位槽222中,而调整钮41的 啮合齿414恒保与该握持杆的啮合齿221呈嵌固状态,此时,扭力扳 手的扭力值为85磅的状态。如图5与图7所示,当欲调整至103磅的状态时,先将该调整钮 41沿图5的箭头方向拉伸,让调整钮41的啮合齿414脱离该握持杆 20的啮合齿221,此时,该弹性体42呈压缩状态抵接在该握持杆20 的内阶部412与垫片43之间;接着,再沿图l的旋转箭头方向,转 动该调整钮41后,松放调整钮41使回复至图4的位置,该扭力扳手 即可快速调整至103磅的状态,此时的定位块415是嵌固于图3所示 的定位槽223位置,而调整钮41的啮合齿414亦再次卡掣于该握持 杆的啮合齿221上。如图5与图8所示,当欲调整至108磅的状态时,先将该调整钮41沿图5的箭头方向拉伸,让调整钮41的啮合齿414脱离该握持杆 20的啮合齿221,此时,该弹性体42呈压缩状态抵接在该握持杆20 的内阶部412与垫片43之间;接着,再沿图l的旋转箭头方向,转 动该调整钮41后,爭》放调整钮41使回复至图4的位置,该扭力4反手 即可由103磅状态块快速调整至108磅的状态,此时的定位块415是 嵌固于图3所示的定位槽224位置,而调整钮41的啮合齿414亦再 次卡掣该握持杆的啮合齿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扭力扳手,包含有操作杆、握持杆、连动杆以及调整组件,其特征在于: 该操作杆,具有一驱动部与一套接管部; 该握持杆,具有一套设于操作杆的套接管部的中空止滑管段与一设于该止滑管段前端的啮接环段,该啮接环段于内环面间隔形成有复数个啮合齿与复数个定位槽; 该连动杆,穿套于该操作杆与该握持杆内部,并于前端形成一齿接部;以及 该调整组件,衔接在该握持杆的前端,并具有一调整钮、一弹性体与一锁接件,该调整钮具有一穿孔、一形成于该穿孔中段的齿接部与复数个形成于外环面的啮合齿与一定位块,该弹性体是穿套于该连动杆的前端部,而该锁接件锁固于该连动杆前端,以将该弹性体锁抵在调整钮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日淳
申请(专利权)人:吴日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