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部互作的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11316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2 0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部互作的容器,尼龙膜通过中心支柱及塑料条设置在盆体的内部,中心支柱设置在盆体内部的中央位置,塑料条设置在盆体的底部和侧壁上,同时塑料条将盆体的底部和侧壁均匀分割成四份,塑料条上设置有固定尼龙膜边缘的小槽,盆体底部设置有固定中央支柱的凹孔,装配时,只需将中心支柱插入到盆体的凹孔中,并将尼龙膜滴有塑料液的一端插入到塑料条的小槽中即可;该容器有利于防止间作时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根系交叉生长在一起,利于单独分析一种作物根际或根围土壤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以及作物根系互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避免土样采集过程中因采集土样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实验误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农业土壤肥料
,尤其涉及一种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部互作的容器
技术介绍
间套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髓,合理的间作在提高土地、水分的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的同时,还能显著的改善作物对氮、磷、钾和铁锰等养分资源的吸收利用效率和土壤微生物的组成,最终达到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很早,人们就对植物根系的分泌物有所研究。早在1795年和1830年Plenk和Decardolle都分别观察到根系分泌物对邻近植株有促生和抑制作用。到了 50年代,一些研究者对根土界面根系分泌物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根系活动对根际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物质转化与动态变化。人们在进行间作改善作物对氮、磷、钾和铁锰等养分资源的吸收利用效率研究时,经常采用的是室内或大田实验。尤其在室内试验分析土壤营养成分组成及其含量的研究过程中,普遍采取在普通盆体中栽种一种或两种(两种以上)的作物后,在不同时期检测土壤中的营养成分。然而利用普通的盆体进行间作时,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根系很容易交叉生长在一起,难以单独分析一种作物根际或根围土壤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根系互作之间的关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部互作的容器,旨在解决人们在进行间作改善作物对氮、磷、钾和铁锰等养分资源的吸收利用效率研究时,经常采用的是室内或大田实验,尤其在室内试验分析土壤营养成分组成及其含量的研究过程中,普遍采取在普通盆体中栽种一种或两种(两种以上)的作物后,在不同时期检测土壤中的营养成分,然而利用普通的盆体进行间作时,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根系很容易交叉生长在一起,难以单独分析一种作物根际或根围土壤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根系互作之间关系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部互作的容器,该容器包括:盆体、中心支柱、塑料条、尼龙膜;所述尼龙膜通过所述中心支柱及塑料条设置在所述盆体的内部,所述中心支柱设置在所述盆体内部的中央位置,所述塑料条设置在所述盆体的底部和侧壁上,同时所述塑料条将所述盆体的底部和侧壁均匀分割成四份。进一步,盆体底部和侧壁上用厚度为0.5cm和宽度为Icm的塑料条将盆体的内部均匀分割成四份,并在分成四份的盆体底部开一个直径为Icm的通气孔。进一步,所述塑料条的正中沿着长度的一方设置有一个宽为2mm、深为4mm的小槽。进一步,所述盆体底部的正中开有一个直径为5mm的凹孔,所述凹孔可把塑料条戳穿,但不把盆体的底部戳穿;所述中心支柱由直径为5_、长度大于盆体高度5cm的金属管制成,所述中心支柱通过所述盆体底部的凹槽固定在所述盆体的正中央位置。进一步,所述尼龙膜的孔径为30微米,尼龙膜根据盆体的纵剖面的一半进行剪切,共剪切四份相同形状的尼龙膜,将剪切好的尼龙膜沿盆体的高度方向的一端粘贴到中心支柱上,尼龙膜的其余边缘则滴上厚度为1.5mm至1.9mm的塑料溶液进行边缘硬化,滴塑料液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把边缘向外延伸;装配时,将中心支柱插入到盆体正中位置,并将滴有塑料液的一端插入到塑料条中。本技术提供的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部互作的容器,该容器由盆体、中心支柱、塑料条及尼龙膜构成,尼龙膜通过中心支柱及塑料条设置在盆体的内部,中心支柱设置在盆体内部的中央位置,塑料条设置在盆体的底部和侧壁上,同时塑料条将盆体的底部和侧壁均匀分割成四份,塑料条的正中沿着长度的一方设置有用于固定尼龙膜边缘的小槽,盆体底部的正中设置有用于固定中央支柱的凹孔,装配时,只需将中心支柱插入到盆体正中凹孔中,并将尼龙膜滴有塑料液的一端插入到塑料条的小槽中即可;该容器有利于防止间作时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根系交叉生长在一起,利于单独分析一种作物根际或根围土壤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根系互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避免土样采集过程中采集土样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实验误差,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与应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部互作的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盆体;2、小槽;3、塑料条;4、中心支柱;5、尼龙膜;6、通气孔;7、凹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技术。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部互作的容器的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该容器包括:盆体1、中心支柱4、塑料条3、尼龙膜5 ;尼龙膜5通过中心支柱4及塑料条3设置在盆体I的内部,中心支柱4设置在盆体I内部的中央位置,塑料条3设置在盆体I的底部和侧壁上,同时塑料条3将盆体I的底部和侧壁均匀分割成四份。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盆体I底部和侧壁上用厚度为0.5cm和宽度为Icm的塑料条3将盆体I的内部均匀分割成四份,并在分成四份的盆体I底部开一个直径为Icm的通气孔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塑料条3的正中沿着长度的一方设置有一个宽为2_、深为4mm的小槽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盆体I底部的正中开有一个直径为5mm的凹孔7,凹孔7可把塑料条3戳穿,但不把盆体I的底部戳穿;中心支柱4由直径为5_、长度大于盆体I高度5cm的金属管制成,中心支柱4通过盆体I底部的凹槽固定在盆体I的正中央位置。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尼龙膜5的孔径为30微米,尼龙膜5根据盆体I的纵剖面的一半进行剪切,共剪切四份相同形状的尼龙膜5,将剪切好的尼龙膜5沿盆体I的高度方向的一端粘贴到中心支柱4上,尼龙膜5的其余边缘则滴上厚度为1.5mm至1.9mm的塑料溶液进行边缘硬化,滴塑料液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把边缘向外延伸;装配时,将中心支柱4插入到盆体I正中位置,并将滴有塑料液的一端插入到塑料条3中。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部互作的容器,由盆体1、及开有小槽2的塑料条3,及将一个由带有中心支柱4连接的尼龙膜5构成;其中:a.盆体I的底部和壁上用厚度为0.5cm和宽度为Icm的塑料条3将其均匀分割成四份,并在分成四份的盆体I底部开一个直径为Icm的通气孔6,并在贴有塑料条3的盆底的正中开一个直径为5mm的凹孔7,凹孔7可把塑料条3戳穿,但不把盆体I底部戳穿;b.塑料条3的正中沿着长度的一方开一个宽为2mm、深为2mm的小槽2 ;c.中心支柱4是由直径为5_、长度大于盆体I高度5cm的金属管制成;d.尼龙膜5的孔径为30微米,尼龙膜5根据盆体I的纵剖面的一半进行剪切,共剪切四份相同形状的尼龙膜5,将剪切好的尼龙膜5沿盆体I的高度方向的一端粘贴到中心支柱4上,尼龙膜5的其它边缘则滴上厚度为Imm至1.5mm的塑料溶液进行边缘硬化,滴塑料液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把边缘向外延伸;装配时,将中心支柱4插入到盆体I正中直径为5mm的凹孔7中,并将滴有塑料液的一端插入到塑料条3的小槽2中。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有利于防止间作时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根系交叉生长在一起,利于单独分析一种作物根际或根围土壤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部互作的容器,其特征在于,该容器包括:盆体、中心支柱、塑料条、尼龙膜;所述尼龙膜通过所述中心支柱及塑料条设置在所述盆体的内部,所述中心支柱设置在所述盆体内部的中央位置,所述塑料条设置在所述盆体的底部和侧壁上,同时所述塑料条将所述盆体的底部和侧壁均匀分割成四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林刘丽李成云杨静杜云龙朱有勇兰茗清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农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