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热水器及其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96038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8 0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泵热水器的换热器,包括水箱内胆、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第一集流管上设置有第一集流管支架,第二集流管上设置有第二集流管支架,还包括固定于水箱内胆外表面,且两端能够分别与第一集流管支架和第二集流管支架连接的连接板,连接板能够与第一集流管支架和/或第二集流管支架之间沿水箱内胆的周向形成安装间隙。该换热器采用连接板实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与水箱内胆的连接,并且该连接板与第一集流管支架和/或第二集流管支架之间预留安装间隙,安装时仅需调整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安装位置,即可满足换热器的安装要求,从而有效降低了换热器的废品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的热泵热水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
,尤其涉及一种废品率较低的热泵热水器的换热器。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的热泵热水器。
技术介绍
热泵热水器是一种利用卡诺原理,通过介质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的设备,具体地,该热泵热水器可以使介质发生相变,使其温度比低温热源更低,从而自发吸收低温热源的热量,回到压缩机中的介质,又被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从而自发向高温热源放热,实现将热量从低温热源传递至高温热源的目的。通常,热泵热水器主要利用空气中的热能为能源,且其具有安全环保的特点,因此,该热泵热水器将成为未来热水器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使用的大多数热泵热水器的换热器包括水箱内胆以及包裹于水箱内胆外表面的微通道,该微通道由两根平行设置的集流管以及多根两端均分别与两根集流管相通的换热管,集流管的外表面可套设集流管支架,内胆上设置有与该集流管支架通过螺钉固定的螺纹孔。安装上述热泵热水器时,先将换热管一端的集流管与内胆相固定,然后将换热管另一端的集流管与内胆固定,使得换热管与内胆紧密贴合。然而,由于换热管在加工时通常都会出现一定的误差,使得两根集流管之间的距离也存在一定的浮动范围,安装热泵热水器时,在连接第二根集流管时,容易出现集流管支架上的安装孔与内胆上的螺纹孔发生错位的现象,导致整个微通道无法与内胆相固定,致使热泵热水器的换热器的废品率较高。综上所述,如何降低热泵热水器的换热器的废品率,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泵热水器的换热器,该换热器的废品率较低。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的热泵热水器。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种热泵热水器的换热器,包括水箱内胆、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设置有第一集流管支架,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设置有第二集流管支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水箱内胆外表面,且两端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支架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支架连接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能够与所述第一集流管支架和/或所述第二集流管支架之间沿所述水箱内胆的周向形成安装间隙。优选地,在上述换热器中,所述连接板包括与所述水箱内胆固定连接的中部连接板以及设置于所述中部连接板一端的端部板和设置于所述中部连接板另一端的端部弯折板,所述端部弯折板包括第一板以及与所述第一板成角度设置的第二板,所述第一集流管支架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支架中的一者的端部具有能够与所述端部板平行的第一支架板,另一者的端部具有与所述第二板平行的第二支架板。优选地,在上述换热器中,所述第一板为第一平板,所述第二板为第二平板,且所述第二平板与所述第一平板垂直设置;或所述第二板为第二曲面板,所述第二曲面板的弧形面与所述水箱内胆的外表面平行。优选地,在上述换热器中,所述连接板包括与所述水箱内胆固定连接的中部连接板以及两个端部板,两个所述端部板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部连接板两端,所述第一集流管支架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支架上均具有能够与所述端部板平行的第三支架板。 优选地,在上述换热器中,所述端部板为端部平板,所述端部平板垂直于所述水箱内胆的外表面。优选地,在上述换热器中,所述中部连接板与所述水箱内胆的外表面贴合。优选地,在上述换热器中,所述中部连接板上具有定位孔,所述水箱内胆上具有能够位于所述定位孔内的定位标识。优选地,在上述换热器中,所述端部板与所述中部连接板的连接处设置有角筋。优选地,在上述换热器中,所述端部弯折板与所述中部连接板的连接处设置有角筋。优选地,在上述换热器中,所述连接板还包括防划板,所述防划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板的末端。优选地,在上述换热器中,所述中部连接板的中部具有弯折凸起。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热泵热水器的换热器包括水箱内胆、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集流管支架、第二集流管支架和连接板,第一集流管支架设置于第一集流管上,第二集流管支架设置于第二集流管上,连接板固定于水箱内胆的外表面,且其两端能够分别与第一集流管支架和第二集流管支架连接。安装该换热器时,首先将连接板的一端与第一集流管支架连接,然后将第二集流管支架与连接板的另一端连接,由于连接板能够与第一集流管支架和/或第二集流管支架之间沿水箱内胆的周向形成安装间隙,因此,只需调整第一集流管支架和/或第二集流管支架与连接板之间的距离,即可使得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换热管盘卷于水箱内胆的外表面上。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采用连接板实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与水箱内胆的连接,并且该连接板与第一集流管支架和/或第二集流管支架之间预留安装间隙,即使换热管存在加工误差,安装时仅需调整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安装位置,即可满足换热器的安装要求,相比于
技术介绍
中所介绍的内容,该换热器避免了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无法固定于水箱内胆上的问题,从而有效降低了换热器的废品率。为了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热泵热水器,包括压缩机以及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由于上述换热器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换热器的热泵热水器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半剖视图;图5为图4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上图1-5 中:水箱内胆1、第一集流管2、第一集流管支架3、第一螺钉组件4、连接板5、中部连接板51、端部板52、端部弯折板53、角筋54、防划板55、弯折凸起56、第二螺钉组件6、第二集流管支架7、第二集流管8。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热泵热水器的换热器,该换热器的废品率较低。本技术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的热泵热水器。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热水器的换热器包括水箱内胆1、换热管、第一集流管2、第一集流管支架3、连接板5、第二集流管支架7和第二集流管8,第一集流管2与第二集流管8相互平行,换热管连通于第一集流管2和第二集流管8之间。第一集流管2上设置有第一集流管支架3,第二集流管8上设置有第二集流管支架7,具体可采用过盈配合或焊接或一体成型等方式设置;连接板5固定于水箱内胆I的外表面,且其两端能够分别与第一集流管支架3和第二集流管支架7连接,具体地,连接板5包括与水箱内胆I固定连接的中部连接板51以及两个端部板52,两个端部板52分别成角度地设置于中部连接板51两端,端部板52可为平板或曲面板,且其上具有支架安装孔,第一集流管支架3和第二集流管支架7上均具有能够与端部板52平行的第三支架板,该第三支架板可以是平板,也可以是曲面板,保证连接板5能够与第一集流管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泵热水器的换热器,包括水箱内胆(1)、第一集流管(2)和第二集流管(8),所述第一集流管(2)上设置有第一集流管支架(3),所述第二集流管(8)上设置有第二集流管支架(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水箱内胆(1)外表面,且两端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支架(3)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支架(7)连接的连接板(5),所述连接板(5)能够与所述第一集流管支架(3)和/或所述第二集流管支架(7)之间沿所述水箱内胆(1)的周向形成安装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以华刘波波覃开福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