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坐椅及用于电动坐椅的通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887828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6 0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电动坐椅的通风系统的通风系统,通过于靠背组件和座垫组件内分别构建具有通气口的第一、第二透气腔,并于第一、第二透气腔内设有靠背、座垫吸气装置。通过吸气装置的作用,从第一、第二透气腔吸出气体,降低透气腔内的气压,从而使第一透气腔与靠背垫及第二透气腔与座垫之间形成补偿气流,从而带走由人体产生的热气或汗湿水分等,以达到降温除湿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完全避免了气流对人体的直吹,可长时间使用,无不良效果。同时,由于吸气装置设于内置于靠背组件和座垫组件,可达到结构紧凑的设计效果。此外,为便于对吸气装置工作状态的及时调整,扶手处还设置了吸气控制盒,以实施对吸气装置工作的调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坐椅设计领域,特别涉及坐椅通风散热结构的设计。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均寿命获得延长,但因运动不足,却引起人体腿脚机能过早的退化,因而在社会公众场所常见老年人使用电动轮椅进行代步。与此同时,地球气候变暖,造成温度和温度的上升,使长时间坐于轮椅上的使用者感到不适,严重地,还造成皮肤疾病。目前市面上为消除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置于坐椅外部的外置吹放式空调,或外置吹放式风扇设备,对人体实施直接吹气以达降温的效果。一方面,直吹式气流长时间对人体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人体的不适;另一方面,外置吹放式空调或风扇设备一般设计坐椅的上部,容易造成坐椅外部轮廓过大,影响使用者的活动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动坐椅的通风系统,其目的在于达到良好的降温效果的同时避免使用直吹式的降温方式,避免影响使用者的活动空间。本技术提供的用于电动坐椅的通风系统是这样实现的:用于电动坐椅的通风系统,包括靠背组件、座垫组件及对称设置于坐椅两侧的扶手,所述靠背组件包括一靠背撑板、一表面具有透气通孔的靠背垫及靠背吸气装置,所述靠背撑板与靠背垫围合成第一透气腔,所述靠背撑板开设有靠背通气口,可向外吸排所述第一透气腔内气体的所述靠背吸气装置设于所述靠背通气口处;所述座垫组件包括一座垫撑板、一表面具有透气通孔的座垫及座垫吸气装置,所述座垫撑板与座垫围合成第二透气腔,所述座垫撑板开设有座垫通气口,可向外吸排所述第二透气腔内气体的所述座垫吸气装置设于所述座垫通气口处;所述扶手上设有与所述靠背吸气装置及座垫吸气装置连通并可控制所述靠背吸气装置与座垫吸气装置工作状态的吸气控制盒。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为便于靠背吸气装置的安装和增加靠背组件的支撑强度,所述靠背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靠背撑板上并用于固定所述靠背吸气装置的靠背固定板。进一步,为使靠背组件获得均匀的降温效果,所述靠背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靠背吸气装置吸气侧的靠背吸气盖,所述靠背吸气盖具有复数个均匀分布的通气小孔,且靠背吸气装置与靠背吸气盖均设于所述第一透气腔的内侧。作为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为便于座垫吸气装置的安装和增加座垫组件的支撑强度,所述座垫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座垫撑板上并用于固定所述座垫吸气装置的座垫固定盘。进一步,为使座垫组件获得均匀的降温效果,所述座垫组件还包括座垫吸气盖,所述座垫吸气盖呈帽状扣合于座垫通气口上侧,其上侧为一支撑平面,侧面具有若干个侧向通气口。作为上述技术方案更进一步的改进,为便于对吸气装置工作状态的控制,所述吸气控制盒具有控制靠背吸气装置和座垫吸气装置的定时控制单元。进一步,为加强透气腔内气体的流通,所述靠背垫包括第一海绵透气层和包覆所述第一海绵透气层的第一外表层,所述第一海绵透气层设置有若干便于所述第一透气腔内气体流通的槽道;所述座垫包括第二海绵透气层和包覆所述第二海绵透气层的第二外表层,所述第二海绵透气层设置有若干便于所述第二透气腔内气体流通的槽道。进一步,为使所述座垫的第二外表层可保持工整,所述第二海绵透气层设有夹逢;所述座垫还包括拉紧带,所述拉紧带设于所述夹逢内,一端与所述第二外表层连接,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夹逢处的下端。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动坐椅,包括上述所述的通风系统。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于靠背组件和座垫组件内分别构建具有通气口的第一、第二透气腔,并于第一、第二透气腔处设有靠背、座垫吸气装置。通过吸气装置的作用,从第一、第二透气腔吸出气体,降低透气腔内的气压,从而使第一透气腔与靠背垫及第二透气腔与座垫之间形成补偿气流,可带走由人体产生的热气或汗湿水分等,以达到降温除湿的效果。本技术完全避免了气流对人体的直吹,可长时间使用,无不良效果。同时,由于吸气装置设于内置于靠背组件和座垫组件中,可达到结构紧凑的设计效果,对使用者不会造成任何活动空间上的限制。此外,为便于吸气装置工作状态的及时调整,本技术的坐椅于扶手处还设置了吸气控制盒,以实施对吸气装置工作状态的调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爆炸图;图3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气流走向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座垫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照图1 4,用于电动坐椅的通风系统,包括靠背组件1、座垫组件2及对称设置于坐椅两侧的扶手3 ;所述靠背组件I包括一靠背撑板101、一表面具有透气通孔的靠背垫102及靠背吸气装置103,所述靠背撑板101与靠背垫102围合成第一透气腔104,所述靠背撑板101开设有靠背通气口 105,所述靠背吸气装置103设于靠背通气口 105处并向外吸排所述第一透气腔104内的气体;所述座垫组件2包括一座垫撑板201、一表面具有透气通孔的座垫202及座垫吸气装置203,所述座垫撑板201与座垫围合成第二透气腔204,所述座垫撑板201开设有座垫通气口 205,所述座垫吸气装置203设于靠背通气口处并向外吸排所述第二透气腔204内的气体;所述扶手3上设有与所述靠背吸气装置103及座垫吸气装置203连通并可控制所述靠背吸气装置103与座垫吸气装置203工作状态的吸气控制盒301。本技术通过于靠背组件I和座垫组件2内分别构建具有通气口的第一透气腔104和第二透气腔204,并于第一、第二透气腔处设有靠背吸气装置103和座垫吸气装置203。其中所述靠背吸气装置103和座垫吸气装置203的吸气侧分别朝向所述第一透气腔104和第二透气腔204的内侧,吹气侧则分别朝向所述第一透气腔104和第二透气腔204的外侧。通过吸气装置的作用,从第一透气腔104和第二透气腔204吸出气体,降低透气腔内的气压,从而使第一透气腔104与靠背垫102及第二透气腔204与座垫202之间形成补偿气流,从而带走由人体产生的热气或汗湿水分等,以达到降温除湿的效果,其最大的效果在完全避免了气流人体的直吹,可长时间使用,无不良效果。请参照图2和图3,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为便于靠背吸气装置103的安装和增加靠背组件I的支撑强度,所述靠背组件I还包括固定于所述靠背撑板101上并用于固定所述靠背吸气装置103的靠背固定板106,所述靠背固定板106具有与所述靠背通气口 105叠合的通孔。请参照图2和图3,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为使靠背组件I获得均匀的降温效果,所述靠背组件I还包括设于所述靠背吸气装置103吸气侧的靠背吸气盖107,所述靠背吸气盖107具有复数个均匀分布的通气小孔,且靠背吸气装置103与靠背吸气盖107均设于所述第一透气腔104之内。当上述靠背吸气装置103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透气腔104内的气体将通过所述靠背吸气盖107上的各通气小孔,由靠背吸气装置103的作用而排出第一透气腔104之内,由于通气小孔是均匀布置的,所以能够使第一透气腔104内的气温达到均匀统一,以达到更为舒适的降温效果。请参照图2和图3,在本技术的优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电动坐椅的通风系统,包括靠背组件、座垫组件及对称设置于坐椅两侧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组件包括一靠背撑板、一表面具有透气通孔的靠背垫及靠背吸气装置,所述靠背撑板与靠背垫围合成第一透气腔,所述靠背撑板开设有靠背通气口,可向外吸排所述第一透气腔内气体的所述靠背吸气装置设于所述靠背通气口处;所述座垫组件包括一座垫撑板、一表面具有透气通孔的座垫及座垫吸气装置,所述座垫撑板与座垫围合成第二透气腔,所述座垫撑板开设有座垫通气口,可向外吸排所述第二透气腔内气体的所述座垫吸气装置设于所述座垫通气口处;所述扶手上设有与所述靠背吸气装置及座垫吸气装置连通并可控制所述靠背吸气装置与座垫吸气装置工作状态的吸气控制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炳超杨锡辉卢启基范维亿
申请(专利权)人:捷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