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伏贴性非支架式雨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79641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3 18: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伏贴性非支架式雨刷结构,其包括金属弹片体、承接座、承接座外罩、辅助钢条、两个外罩护套及长条刮片,通过辅助钢条向下弯曲的弯曲半径小于金属弹片体向下弯曲的弯曲半径,且其宽度小于金属弹片体的一半宽度,使其下压抵贴汽车挡风玻璃后,该辅助钢条的变形弹力会传送至金属弹片体的两个末端位置上,而具有更佳的伏贴性来提高擦拭的洁净度,并在来回擦拭摆动时不会产生更大摩擦声响来破坏车内的宁静度,同时也不会提高驱动雨刷摇臂的动力,造成汽车的油耗增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伏贴性非支架式雨刷结构,属于汽车雨刷的
,其可对汽车挡风玻璃具有更佳的伏贴性来提高擦拭的洁净度,并在来回擦拭摆动时不会产生更大摩擦声响而破坏车内的宁静度,同时也不会提高驱动雨刷摇臂的动力,造成汽车的油耗增加。
技术介绍
近年来新制造出厂汽车所采用的挡风玻璃雨刷,均是以非支架式雨刷(FlatBlade Wiper)为主,使得传统支架式雨刷已有逐渐被淘汰取代的趋势,其因在于传统支架式雨刷的组成元件较多,整体重量较重,所耗动力也较大。此外,雨刷属于消耗性的产品,当擦拭效果影响行车安全时即必须更换新品,故每年淘汰所累积传统支架式雨刷的数量,相对会对环保上造成较大的负担。而非支架式雨刷因无支架构件故不会有所述缺点。然而,非支架式雨刷在汽车挡风玻璃上来回摆动移位擦拭时,会较传统支架式雨刷的支架下压力强度弱,其在汽车挡风玻璃上的压力分布情形如图1中的压力分布图所示,由该图中的压力线P可得知,靠近非支架式雨刷I的两个末端位置区域E,对汽车挡风玻璃G产生的下压力小于支架式雨刷的其它位置区域M,故在非支架式雨刷I两个末端区域位置E所达成的擦拭效果也较不干净,为改善此缺失有许多增加下压力结构的非支架式雨刷被开发出来。例如:美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US2008/0134454、中国技术专利CN201427566、日本专利技术专利特开 2007-276724、特开 2011-218853、特开 2011-25907、特开 2011-201445、特许3590774及特许3590779等。其主要是在夹持固定橡胶刮条的金属弹片体顶面,再加设有金属弹片,以便产生双倍的下压力。但却也再衍生出另一个缺点,那就是靠近非支架式雨刷I两个末端区域位置E的下压力有获得改善,而其它区域位置M的下压力则同时也变成双倍,致使其在汽车挡风玻璃上来回摆动移位擦拭时,会对汽车挡风玻璃产生更大的摩擦力,并也同步产生更大的擦拭刮除响声,而破坏车内的宁静度。此外,驱动非支架式雨刷来回摆动移位的雨刷摇臂,其所需的动力也会增加,进而使汽车油耗也一并增加。因此,如何达成对汽车挡风玻璃的有效擦拭效果,且又不会破坏车内宁静度的非支架式雨刷,对生产制造雨刷的工厂而言便显得极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具伏贴性非支架式雨刷结构,其包括金属弹片体、承接座、承接座外罩、辅助钢条、两个外罩护套及长条刮片,通过辅助钢条向下弯曲的弯曲半径小于金属弹片体向下弯曲的弯曲半径,且其宽度小于所述金属弹片体的一半宽度,使来自雨刷摇臂的推力会将辅助钢条的变形弹力传送至所述金属弹片体的两个末端位置上,同步达成增加对长条刮片两个末端位置区域的下压施力,及在其它位置区域上却不会增加下压施力的效果,进而可对汽车挡风玻璃具有更佳的伏贴性来提高擦拭的洁净度,并在来回擦拭摆动时不会产生更大摩擦声响而破坏车内的宁静度,同时也不会提高驱动雨刷摇臂的动力,造成汽车的油耗增加。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伏贴性非支架式雨刷结构,其包括金属弹片体、承接座、两个夹持座体、辅助钢条、两个外罩护套及长条刮片,该辅助钢条穿置入夹持座体的上容置通道,且所述金属弹片体穿置入所述夹持座体的中容置通道,再通过辅助钢条向下弯曲的弯曲半径小于所述金属弹片体向下弯曲的弯曲半径,以及其宽度小于所述金属弹片体的一半宽度,而使来自雨刷摇臂的推力会将辅助钢条的变形弹力传送至所述金属弹片体的两个末端位置上,同步达成增加对所述长条刮片两个末端位置区域的下压施力,及在其它位置区域上却不会增加下压施力的效果,进而对汽车挡风玻璃具有更佳的伏贴性来提高擦拭的洁净度,并在来回擦拭摆动时不会产生更大摩擦声响而破坏车内的宁静度,同时也不会提高驱动雨刷摇臂的动力,造成汽车的油耗增加。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非支架式雨刷下压密贴汽车挡风玻璃的压力分布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金属弹片体的立体图。图4为图3中4-4线的剖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外罩护套的立体图。图6为图5中6-6线的剖面图。图7为图5中7-7线的剖面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合示意图之一。图9为图8中9-9线的剖面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合示意图之二。图11为图10中11-11线的剖面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合示意图之三。图13为图12中13-13线的剖面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合示意图之四。图15为图14中15-15线的剖面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合示意图之五。图17为图16中17-17线的剖面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合示意图之六。图19为图18中19-19线的剖面图。图20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合示意图之七。图21为图20中21-21线的剖面图。图22为本专利技术与汽车挡风玻璃相接触的示意图之一。图23为本专利技术与汽车挡风玻璃相接触的示意图之二。图24为本专利技术下压密贴汽车挡风玻璃的压力分布图。图2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承接座的立体图。图27为图26中27-27线的剖面图。图28为图26中28-28线的剖面图。图29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夹持座体的立体图。图30为图29中30-30线的剖面图。图31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外罩护套的立体图。图32为图31中32-32线的剖面图。图33为图31中33-33线的剖面图。图3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之一。图35为图34中35-35线的剖面图。图3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之二。 图37为图36中37-37线的剖面图。图38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之三。图39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之四。图40:为图39中40-40线的剖面图。图41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之五。图42为图41中42-42线的剖面图。图4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之六。图44为图43中44-44线的剖面图。图4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之七。图46为图45中46-46线的剖面图。图47为图45中47-47线的剖面图。图48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与汽车挡风玻璃相接触的示意图之一。图49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与汽车挡风玻璃相接触的示意图之二。附图标记说明I支架式雨刷3雨刷摇臂10、100 金属弹片体11、21、31、51、71、81、91 顶面12、22、32、52、72、82、92 底面13、101长侧边14、102 短侧边15夹持座17、79、87水平夹持部16中空通道20、70 承接座23、33、53、73、83、93 长侧面24、34、54、74、84、94 短侧面25、76 支撑轴30 缺口40辅助钢条50、90 外罩护套54,94 封闭短侧面55、95 开口短侧面56,96 中空通道57、88 长凹槽60长条刮片61上段部62颈部63刮水部70承接座75直立面77容置通道78长条缺口80夹持座体85容置管道89剖面凹槽97凸钩条98止挡块99定位凸块103凹槽771、851上容置通道772,852中容置通道773、853下容置通道A雨刷连接器D间隔距离E末端位置区域F变形弹力G汽车挡风玻璃M其它位置区域P、P'压力线W1、W2宽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照图2至图7、图19及图20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具伏贴性非支架式雨刷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伏贴性非支架式雨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弹片体,由挠性金属材质制成向下弯曲的扁平长方条,具有顶面、底面及相互平行的两个长侧边与两个短侧边,该底面上凸设有数个间隔排列的夹持座,且该夹持座的底面分别向内弯折包围形成有中空通道,并相互间隔出两相互对置悬空的水平夹持部;承接座,固设于所述金属弹片体的所述顶面中央位置,具有顶面、底面、两个相互平行的长侧面及两个短侧面,该两个长侧面之间跨设有支撑轴;承接座外罩,其套置包覆于所述承接座的两个长侧面上,由塑料材质一体注射成型的中空长方体,具有顶面、底面、两个长侧面及两个短侧面,该顶面中央朝底面方向贯穿有长方孔,且该两个短侧面与底面相交的位置上各开设有缺口;辅助钢条,穿置于承接座中顶面与支撑轴之间,由挠性金属材质制成向下弯曲的扁平长方条体,其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金属弹片体的一半宽度,且弯曲半径小于所述金属弹片体的弯曲半径,以及弯曲后的总长度约等于所述金属弹片体的总长度;两个外罩护套,由半硬质橡胶材质一体成型的中空长条体,而分别包覆于所述金属弹片体的两个长侧边与两个短侧边上,具有顶面、底面、两个长侧面、封闭短侧面及开口短侧面,该两个长侧面由所述顶面的两侧分别向外及朝所述底面方向延伸,再与所述封闭短侧面之间包围形成有中空通道,使该中空通道与所述顶面及所述封闭短侧面的相接处形成封闭端,并在该中空通道与所述底面及所述开口短侧面的相接处形成开口端,其中,由所述开口短侧面位置的两个长侧面内壁面上,分别朝所述封闭短侧面方向各凸设有呈相互平行对置的长凹槽;及长条刮片,由柔软弹性材质一体成型的长条体,靠近其上段部的两个 长侧面上相对称向内凹设形成有颈部,且于下段部的两个长侧面末端再渐缩形成有刮水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世贤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山多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