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878690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3 18: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物,由以下按重量份计的各组分制成:丹参9.4-11.2、赤芍8.4-10.2、地黄6.6-8.9、党参9.4-11.2、皂角刺4.6-5.8、败酱草6.8-8.6、川牛膝4.7-5.6、莪术4.1-5.1、三棱4.2-5.1、蒲公英6.6-8.9、乌药5.2-7.1、川楝子5.1-7.3、夏枯草9.1-11.5、甘草4.2-5.1。该药组方合理,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止痛、化瘀散结、调经通络的功效。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该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按重量份计的各组分烘干、制粉、混合的步骤;将粉料置入超声提取器中,加入70%乙醇提取有效成分,制得有效成分醇提液的步骤;静置48-72小时,制得醇沉上清液;滤过,回收乙醇,制得有效成分浓缩浸膏的步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中药制剂
,主要涉及的是。
技术介绍
盆腔炎是发生于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部位的炎症。发病部位并不局限某处并可同时累积几个部位,最容易遭殃的是输卵管及卵巢。临床上根据发病的轻重缓急不同将其划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的症状主要有下腹隐痛、肌肉紧张、有压痛及反跳痛,伴有心率快、发热,阴道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病情严重时可有高热、头痛、寒战、食欲不振、大量的黄色白带有味、小腹胀痛、压痛、腰部酸痛等;有腹膜炎时出现恶心、腹胀、呕吐、腹泻等;有脓胀形成时,可有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包块位于前方可有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等,包块位于后方可致腹泻。慢性盆腔炎的症状为有时低热,易感疲劳,部分病人由于病程长而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失眠、精神不振、周身不适等;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生活后、月经前后加剧;由于慢性炎症而导致盆腔淤血、月经过多,卵巢功能损害时会出现月经失调,输卵管黏连阻塞时会导致不孕症。西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的病因或因产后、术后感染,或因经期不卫生、或因邻近器官的炎症蔓延等原因,主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中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主要病机属本虚标实。一般以瘀为主,热、湿次之。人流上环、产后创伤可致外伤致瘀;经期、产后失血耗液或恶露不去可致瘀热内生;性交不洁、手术污染等亦可致湿热之 邪与气血博结,积而成瘀,核心病理在瘀。属长期病邪所致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分为湿热瘀滞型、寒湿郁阻型、气虚血雨型、气滞血瘀型等症型。慢性盆腔炎病变以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为主要特征性,伴有局部组织充血,内分泌、免疫机制相对低下。西医多采用抗炎药物、盆腔给药灌注治疗、物理疗法及手术治疗,但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欠佳。同时,因抗生素的长期滥用易致患者的内藏器官的损伤,还可引起阴道菌群失调及免疫机能低下,如诱发念珠菌阴道炎等副作用,更给慢性盆腔炎治疗带来困难。中医采用中药口服、灌肠、外敷、针灸等综合疗法,疗效显著,优越性突出。特别是内服中药以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通络药物为主,具有活血化瘀,剥离组织间粘连的功效,还能使增生的组织恢复软化,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中成药,该药组方合理,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止痛、化瘀散结、调经通络的功效。对湿热下注、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炎、阴道炎、带多痛等症状的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几无任何毒副作用而且愈后不易复发。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治疗慢性盆腔炎药物的制备方法。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一,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物,由以下按重量份计的各组分制成:丹参9.4-11.2、赤芍 8.4-10.2、地黄 6.6-8.9、党参 9.4-11.2、皂角朿Ij 4.6-5.8、败酱草6.8-8.6、川牛膝4.7-5.6、莪术4.1-5.1、三棱4.2-5.1、蒲公英6.6-8.9、乌药5.2-7.1、川楝子 5.1-7.3、夏枯草 9.1-11.5、甘草 4.2-5.1。进一步,按重量份计的各组分优选为:丹参9.9-10.7、赤芍.8.8-9.7、地黄 7.2-8.3、党参 9.9-10.7、皂角朿Ij 4.9-5.5、败酱草7.3-8.2、川牛膝4.9-5.4、莪术4.3-4.9、三棱4.4-4.9、蒲公英7.2-8.3、乌药5.7-6.6、川楝子 5.6-6.8、夏枯草 9.7-10.9、甘草 4.4-4.9。 更进一步,按重量份计的各组分进一步优选为:丹参10.1-10.5、赤芍 9.1-9.5、地黄 7.4-8.0、党参 10.1-10.5、皂角朿Ij 5.0-5.3、败酱草7.5-8.0、川牛膝5.1-5.2、莪术4.5-4.8、三棱4.6-4.7、蒲公英7.4-8.0、乌药5.9-6.4、川楝子 5.9-6.5、夏枯草 10.0-10.6、甘草 4.6-4.7。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治疗慢性盆腔炎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按重量份计的各组分烘干、制成粗粉250-850um或24目-65目、混合的步骤;将粉料置入超声提取器中,加入70%乙醇提取有效成分,制得有效成分醇提液的步骤;静置48-72小时,制得醇沉上清液;滤过,回收乙醇,制得有效成分浓缩浸膏的步骤。进一步的,制得有效成分醇提液时,包括加入5-7倍量组分重量份的70%乙醇浸泡30-60分钟,继续加入70%乙醇至8-10倍量,在45-55°C下提取1.0-1.5小时,收集有效成分醇提取液一的步骤。进一步的,制得有效成分醇提液时,还包括再次加入5-7倍量组分重量份的70%乙醇,在45-55°C下提取0.5-1.0小时,收集有效成分醇提取液二的步骤。更进一步的,还包括将有效成分浓缩浸膏制成口服液、丸剂、片剂或颗粒剂剂型的步骤。制备本专利技术药物的组成中,各组分的特性如下:丹参:苦味微寒,入心、肝经。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等症。主含脂溶性的二萜类成分和水溶性的酚酸成分,还含黄酮类,三萜类,甾醇等其他成分。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具有强心、扩张血管、增加心肌血流量、抗血栓形成、降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血粘度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此夕卜,还有保肝、改善肝微循环、抗菌等作用。党参:性平味甘,微酸;归脾、肺经。功能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含α-菠菜留醇、豆留醇等留醇类成份以及己酸、庚酸、辛酸等挥发性成分、还含有糖、苷类、生物碱、三萜类、14种无机元素及氨基酸等成份。党参含多种糖类、酚类、留醇、挥发油、黄芩素葡萄糖甙、皂甙及微量生物碱,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抗应激、强心、抗休克、调节血压、抗心肌缺血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此外,还具有益智、镇静、催眠、抗 惊厥等作用。赤芍:味苦、微寒;归肝经。功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根含芍药甙、右旋儿茶精及挥发油。挥发油主要含苯甲酸,牡丹酚及其他醇类以及酚类成分共33个。具有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作用,以及心血管系统功能、保肝等作用。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多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等症。化学成分以甙类为主,其中又以环烯醚萜甙类(梓醇的含量最高)为主,还含有糖类、多种氨基酸、无机元素以及其他有机成分等。具有降血糖、止血、抗凝血、抗炎免疫、抗肝损害等作用。败酱草:败酱草为败酱科草本植物黄花和白花败酱的带根全草,两者均有败酱气,同等入药。其性辛味苦、微寒,归肝胃、大肠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排脓、活血化瘀、清心安神、为常用的清热解毒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阑尾炎、痢疾、肝炎、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等。含有皂苷类、环烯醚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挥发油和有机酸类等主要化学成分。黄花败酱根和根茎含齐墩果酸、常春藤皂甙元、3 -谷留醇-D-葡萄糖甙,白花败酱草主含白花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物,其特征是:由以下按重量份计的各组分制成:丹参9.4?11.2、赤芍8.4?10.2、地黄6.6?8.9、党参9.4?11.2、皂角刺4.6?5.8、败酱草6.8?8.6、川牛膝4.7?5.6、莪术4.1?5.1、三棱4.2?5.1、蒲公英6.6?8.9、乌药5.2?7.1、川楝子5.1?7.3、夏枯草9.1?11.5、甘草4.2?5.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勇王进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市洛铜医院李勇王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