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河河岸植被缓冲净化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71583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1 0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河河岸植被缓冲净化带,包括植被缓冲带、水岸交接带,所述的植被缓冲带分三层,从贴近地面依次往上铺设无纺土工布、植物生长砖、种植有植物的土壤层;所述水岸交接带,包括碎石底层、无纺土工布、碎石反滤层、生态鱼巢砖、生态挡墙砖和连接栓,其中碎石垫层位于河底层,碎石反滤层通过一定的坡度两头分别连接河岸植被带的无纺土工布层和碎石垫层,碎石反滤层底部铺设有无纺土公布,上部铺设有生态鱼巢砖,接近地面的地方采用生态挡墙砖护堤,生态挡墙砖表面设置有孔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应的空间相对较大,占地少,岸线布置紧凑,景观效果好,工艺成熟,施工简便,既满足水利安全、景观的需求,又能加速河流生态系统的构建和改善、维持水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环境保护型河岸植被缓冲带净化单元,具体是涉及一种城市内河河岸植被缓冲净化带
技术介绍
河岸植被缓冲净化带属于水陆生态交错区,是水陆物种源和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是河溪中粗木质碎屑和养分能量的来源,它直接影响着河溪的微气候,更保护着河溪的水质,为人类的户外活动提供休闲场所,为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提供基地;河岸植被缓冲带也是养分管理、沉积物和水土流失控制及保护淡水资源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与否关系到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是维护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河岸植被缓冲带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和生物流发挥着重要的廊道、过滤器和屏障作用,具有重要的水文、生态、美学和社会经济功能。河岸植被缓冲净化带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方面效果显著,但并不完全适用于城市内河。城市内河的现状有:1、水面较窄;2、驳岸形式以浆砌石、干砌石为主;3、河岸植被缓冲带面积被严重挤压,甚至为零;4、面临的城市面源污染负荷呈日益加重之势;5、严重富营养化、甚至黑臭现象普遍存在。目前治理城市内河的手段多是截污、清淤等物理手段和投加化学试剂的化学手段,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两种手段都不能带来令人满意的效果。其实质原因在于截污、清淤虽然去除了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中的点源污染,但是外源污染中的面源污染,已然达到了不可忽视的严重程度。根据城市内河的特点,针对性的构建河岸植被缓冲带,去除面源污染,是一种生物方法,其宗旨在于提升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使之可以截留并净化污染物质,达到有效削减城市面源污染的效果。在专利《河水净化与边坡绿地养护相结合的生态河岸带》(专利号:ZL201010211973.1)中提到了一种生态河岸带技术,目前处于适用阶段,具有一定的水体修复效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1、投资成本较高,工程量较大。该技术中需要挖掘水体调节槽、输送管道,其投资成本和工程量势必相应增加。2、无法因地制宜。该技术利用便携式潜水泵循环供水,对水位和河岸周边供电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并不能适用于所有城市内河河岸。3、修复成本较高,使用寿命较短。该技术中利用无砂砼仿木柱连板进行隔离,由于该混凝土中不含有砂,一方面易被水体中的悬浮垃圾堵塞,降低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损坏后不宜修复,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岸植被缓冲净化带。实现上述目标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河岸植被缓冲净化带,包括河岸植被缓冲带、水岸交接带,所述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分三层,从贴近地面依次往上为无纺土工布、植物生长砖、种植有植物的土壤层;所述水岸交接带,包括碎石底层、无纺土工布、碎石反滤层、生态鱼巢砖、生态挡墙砖和连接栓,其中碎石垫层位于河底层,碎石反滤层呈倾斜状,两端分别连接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无纺土工布层和碎石垫层,碎石反滤层背部铺设有无纺土公布,面部铺设有生态鱼巢砖,生态鱼巢砖表面采用生态挡墙砖护堤,生态挡墙砖表面设置有孔洞。其中,所述的植物为苦草、狐尾澡、皇冠草、黄花蔺、黄花鸢尾、芦苇、再立花、菖蒲、白姜花、香根草的一种或任意两种以上的混种植物。所述的生态当墙砖背面以砂石为基础,填埋碎石。所述的生态挡墙砖上部分的植物生长砖上覆盖种植土并种植植被,植物覆盖率能达到100%O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河岸植被缓冲带的设计遵循自然状态下植物的生态位及植物净化特性,通过植物优选营造出由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_陆生植物过渡的多层次多质感复式群植配置的植物功能带,通过植物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其净化功能。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整体原则根据各层次植物带的具体特点选择适宜的乡土植物物种,优选去污能力突出的物种,并综合考虑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景观效果,从而更加凸显河流水体景观的特色。河岸植被缓冲带在满足河流水利、生态、景观功能的基础上,对于维持河流水体水质条件还具有突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缓冲过滤和水质净化方面:①河岸植被缓冲净化带包括植被缓冲带和水岸交接带,其中,通过水岸交接带中的“植被-生态挡墙砖-生态鱼巢砖-碎石反滤层-无纺土工布-碎石垫层”和河岸植被缓冲带中的“植被-无纺土工布-植物生长转-土壤层”,层层过滤、渗透、吸收、滞留、沉积等作用使陆地生态系统流向湖泊的污染物毒性减弱及污染程度降低,有利于保护水域生态环境质量。②河岸植被缓冲带中的湿地植物,如鸢尾、风车草等去污能力突出的植物,既能从水中吸收有机污染物和N、P等营养物,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同时其还能对水质净化起到间接作用,湿地植物群落的存在,为微生物提供了附着基质和栖息场所,扩散的高效微生物通过适应生存逐步地在植物发达的根系定居繁殖,微生物与湿地植物形成良好的互利共生关系。③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针对城市内河的特点,结合植被的特性,有针对性的构建内河河岸植被缓冲带。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投资成本较低,工程量小,施工简便。2、适用空间大,范围广,使用寿命长,修复成本低廉。3、工艺成熟,目前已进行了多项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本专利技术的内河河岸植被缓冲净化带,植被覆盖率能达到100%,同时有效降低水中的TN、TP、SS和COD值。4、占地少,岸线布置紧凑,景观效果好,既可满足水利安全、景观的需求;又可加速河流生态系统的构建,改善、维持水质。附图说明图1为河岸缓冲带断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河岸缓冲带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生态鱼巢砖,2-连接栓,3-生态挡墙砖,4-湿地植物,5- 土壤,6_无纺土工布,7-植物生长砖,8-碎石垫层,9-碎石反滤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阐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次。实施例1一种河岸植被缓冲净化带,包括河岸植被缓冲带、水岸交接带,所述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分三层,从贴近地面依次往上为无纺土工布6、植物生长砖7、种植有植物的土壤层5 ;所述水岸交接带,包括碎石垫层8、无纺土工布6、碎石反滤层9、生态鱼巢砖1、生态挡墙砖3和连接栓2,其中碎石垫层8位于河底层,碎石反滤层9呈倾斜状,两端分别连接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无纺土工布层6和碎石垫层8,碎石反滤层9背部铺设有无纺土公布6,面部铺设有生态鱼巢砖1,生态鱼巢砖I表面采用生态挡墙砖3护堤,生态挡墙砖3表面设置有孔洞。碎石反滤层9底部以砂石为基础,填埋碎石。生态挡墙砖上部分的植物生长砖上覆盖种植土并种植植被,植物覆盖率能达到100%。植物为苦草、狐尾澡、皇冠草的混种。实施例2广州市荔湾区某河涌项目,按照本专利技术所述内容完成施工,待植物覆盖率达到100%后,检测其相关水质情况,结果表明,该城市内河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径流TN的去除效率为:56.5%, TP的去除效率为:45.3%, SS的去除效率为:73.4%, COD的去除效率为:38.8%。实施例3广州市越秀区某河涌项目,按照本专利技术所述内容完成施工,待植物覆盖率达到100%后,检测其相关水质情况,结果表明,该城市内河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径流TN的去除效率为:61.2%, TP的去除效率为:52.6%, SS的去除效率为:79.3%, COD的去除效率为:42.9%。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不违反本技术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技术的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河河岸植被缓冲净化带,包括河岸植被缓冲带、水岸交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分三层,从贴近地面依次往上为无纺土工布、植物生长砖、种植有植物的土壤层;?所述水岸交接带,包括碎石垫层、无纺土工布、碎石反滤层、生态鱼巢砖、生态挡墙砖和连接栓,其中碎石垫层位于河底层,碎石反滤层呈倾斜状,两端分别连接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无纺土工布层和碎石垫层,碎石反滤层背部铺设有无纺土公布,面部铺设有生态鱼巢砖,生态鱼巢砖表面采用生态挡墙砖护堤,生态挡墙砖表面设置有孔洞。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2.20 CN 201220055424.41.一种内河河岸植被缓冲净化带,包括河岸植被缓冲带、水岸交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分三层,从贴近地面依次往上为无纺土工布、植物生长砖、种植有植物的土壤层; 所述水岸交接带,包括碎石垫层、无纺土工布、碎石反滤层、生态鱼巢砖、生态挡墙砖和连接栓,其中碎石垫层位于河底层,碎石反滤层呈倾斜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明石夏志祥裴斐何金涛林海莲钟佳梅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新之地环保产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