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索林专利>正文

一种水分离双钩疝环套扎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67233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30 0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分离双钩疝环套扎针,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内芯长杆,所述外壳的一头为空心针管,外壳的另一头为壳盖,壳盖与空心针管相通,所述内芯长杆包括注射腔、装配管和注射导管,注射腔的前端与装配管的后端连通,装配管的前端与注射导管的后端连通,注射导管的前端设有两个线钩,所述装配管上套有外螺纹接头,外螺纹接头通过外螺纹与壳盖固定连接,所述外螺纹接头的前侧设有接头挡位块,接头挡位块通过内螺纹与装配管固定连接,所述装配管上位于外螺纹接头与注射腔之间设有伸缩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减少病人痛苦和手术费用,同时也可消除由于结扎腹壁组织引起的不适和复发。(*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分离双钩疝环套扎针
技术介绍
目前使用的疝缝合针穿透腹壁需要将结扎线从疝环一侧先导入腹腔,使用另一操作孔的抓钳将结扎线与疝针分离预置在腹腔内,退出疝针到体外后再穿刺腹壁从疝环另一侧将圈套线导入腹腔后套住预置线将其带出体外结扎关闭疝环。手术过程需要做两个切口穿置两个套管,不但增加病人痛苦和手术费用,而且手术操作复杂;由于输精管和精索紧贴疝环腹膜,单纯靠疝针尖端钝性分离疝环是比较困难的且还会延长手术时间,甚至部分病人不易分离,为避免损伤输精管和精索而越过遗留疝环间隙导致复发,现有设计缺乏对于此类情况的应对措施;此外,两次从腹壁进针的操作无法保证完全从同一腹壁路径通过,这将导致结扎部分腹壁组织(包括肌肉、神经、结缔组织)而出现不适症状,有时还会增加术后复发的几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分离双钩疝环套扎针,以克服目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种水分离双钩_环套扎针,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内芯长杆,所述外壳的一头为空心针管,外壳的另一头为壳盖,壳盖与空心针管相通,所述内芯长杆包括注射腔、装配管和注射导管,注射腔的前端与装配管的后端连通,装配管的前端与注射导管的后端连通,注射导管的前端设有两个线钩,所述装配管上套有外螺纹接头,外螺纹接头通过外螺纹与壳盖固定连接,所述外螺纹接头的前侧设有接头挡位块,接头挡位块通过内螺纹与装配管固定连接,所述装配管上位于外螺纹接头与注射腔之间设有伸缩弹簧,伸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外螺纹接头与注射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装配管的外侧面上设有凸起。进一步的,所述外螺纹接头的内侧设有与凸起相配合的凹槽。进一步的,所述空心针管及注射导管的长度的前1/3的部分呈弧形。进一步的,所述两个线钩的大小不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制作成本低,且本技术可以减少病人痛苦和手术费用,同时也可消除由于结扎腹壁组织引起的不适和复发。附图说明下面根据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分离双钩疝环套扎针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分离双钩疝环套扎针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内芯长杆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注射腔、装配管与注射导管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外螺纹接头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壳;2、内芯长杆;3、空心针管;4、壳盖;5、注射腔;6、装配管;7、注射导管;8、线钩;9、外螺纹接头;10、接头挡位块;11、伸缩弹簧;12、凸起;13、凹槽。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分离双钩疝环套扎针,包括外壳I和设置于外壳I内的内芯长杆2,所述外壳I的一头为空心针管3,外壳I的另一头为壳盖4,壳盖4与空心针管3相通,所述内芯长杆2包括注射腔5、装配管6和注射导管7,注射腔5的前端与装配管6的后端连通,装配管6的前端与注射导管7的后端连通,注射导管7的前端设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线钩8,所述装配管6上套有外螺纹接头9,外螺纹接头9通过外螺纹与壳盖4固定连接,所述外螺纹接头9的前侧设有接头挡位块10,接头挡位块10通过内螺纹与装配管6固定连接,所述装配管6上位于外螺纹接头9与注射腔5之间设有伸缩弹簧11,伸缩弹簧11的两端分别与外螺纹接头9与注射腔5连接;所述装配管6的外侧面上设有凸起12 ;所述外螺纹接头9的内侧设有与凸起12相配合的凹槽13 ;所述空心针管3及注射导管7的长度的前1/3的部分呈弧形。具体使用时的方法为:①麻醉、放置Trocar、做2mm小切口后,轻推钩针后部伸缩弹簧11,使疝针内芯长杆2露出外壳I并显露前部较小的线钩8,将不可吸收的2-0丝线对折后固定于双钩疝针的前部沟槽中,然后松开伸缩弹簧11,内芯长杆2即可退回外壳I内,由此,丝线将被固定于疝针的内芯长杆2与外壳I之间,同时内环的钩状结构可以被隐藏在外壳I内;②内芯长杆2退回外壳I后通过戳口垂直皮肤将疝针刺入,使其通过该戳口穿过腹壁的皮下组织及肌肉到达腹膜外腔,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防止疝针穿透腹膜伤及肠管;③将疝针的头部沿内环外侧缘腹膜潜行,此过程一直保持内芯长杆2隐藏于外壳I内,以避免缝线因与周围组织摩擦脱落,并保证内芯长杆2的钩状结构不会损伤周围重要组织。仔细辨认输精管,当疝针头部达到输精管时,钝性分离输精管与腹膜,注意使输精管位于丝线下方,以避免将输精管一并结扎。由于输精管呈白色,镜下与腹膜皱褶的颜色相近,故当患儿腹膜皱褶较多时,需要更加认真的寻找输精管,可用疝针头部挑起腹膜减少腹膜皱褶以便于辨认输精管,也可注入生理盐水将腹膜从输精管上方进行水分离,以简化手术过程当疝针跨过输精管达到输精管及精索之间时可将疝针穿过腹膜进入腹腔并轻推伸缩弹簧11使内芯长杆2暴露,抖动疝针使结扎线从疝针脱落;⑤疝针退回内环顶部后使其沿内环内侧缘潜行,到达精索时同法分离精索及腹膜后于原穿刺点进入腹腔,推出内芯长杆2将对折的丝线钩挂于后端较大的线钩8上并退回内芯使丝线固定于内芯长杆2与外壳I之间,再将疝针退出腹壁进行体外打结关闭内环,手术结束。本技术中,空心针管3及注射导管7的前1/3的部分成弧形便于沿疝环潜行分离,通过推动带有弹簧的内芯伸出外壳露出其头部:内芯长杆2为中空设计,可注入生理盐水进行组织分离,因而可以在保持原疝缝合针钝性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水分离,注水可使腹膜与输精管和精索分开更易于疝针完全分离疝环;内芯长杆2头部背侧为双钩设计,前钩开口向前较小用于推线,后钩开口向后较大便于钩线,前钩可以将结扎线钩挂其中,当内芯长杆2返回外壳I后可将结扎线卡住,此设计对结扎线固定效果良好,足以对抗穿过腹壁过程中的摩擦力,因此不会导致结扎线脱落。由于结扎线附于疝针外壳I之外,因此当疝针导入结扎线至腹腔后推出内芯长杆2放开结扎线,使用腹腔镜视管挑拨结扎线即可实现结扎线与疝针的完全脱离,退针也不会将预置线带出腹腔,不必再另戳套管使用抓钳钳夹预置线,此举可减少一个手术切口和一个套管并降低手术费用。本技术不必完全退出体外再次穿刺,而是退至腹壁下疝环腹膜外即可直接从疝环另一侧分离绕过由后壁原穿刺点进入腹腔,将预置的结扎线钩挂在宽大的后钩上弹回内芯卡牢,将结扎线带出体外进行结扎,结扎线结会经腹壁同一通道埋于腹壁下的腹膜外间隙。此举不但简化了手术操作过程,省去了再次放置圈套线才能将预置线提出的操作,更重要的是不必两次使用疝针穿刺腹壁,保证了结扎线在腹壁走行路径的绝对一致,因此消除了由于结扎腹壁组织引起的不适和复发。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技术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分离双钩疝环套扎针,包括外壳(1)和设置于外壳(1)内的内芯长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一头为空心针管(3),外壳(1)的另一头为壳盖(4),壳盖(4)与空心针管(3)相通,所述内芯长杆(2)包括注射腔(5)、装配管(6)和注射导管(7),注射腔(5)的前端与装配管(6)的后端连通,装配管(6)的前端与注射导管(7)的后端连通,注射导管(7)的前端设有两个线钩(8),所述装配管(6)上套有外螺纹接头(9),外螺纹接头(9)通过外螺纹与壳盖(4)固定连接,所述外螺纹接头(9)的前侧设有接头挡位块(10),接头挡位块(10)通过内螺纹与装配管(6)固定连接,所述装配管(6)上位于外螺纹接头(9)与注射腔(5)之间设有伸缩弹簧(11),伸缩弹簧(11)的两端分别与外螺纹接头(9)与注射腔(5)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分离双钩疝环套扎针,包括外壳(I)和设置于外壳(I)内的内芯长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I)的一头为空心针管(3),外壳(I)的另一头为壳盖(4),壳盖(4)与空心针管(3)相通,所述内芯长杆(2)包括注射腔(5)、装配管(6)和注射导管(7),注射腔(5)的前端与装配管¢)的后端连通,装配管¢)的前端与注射导管(7)的后端连通,注射导管(7)的前端设有两个线钩(8),所述装配管(6)上套有外螺纹接头(9),外螺纹接头(9)通过外螺纹与壳盖(4)固定连接,所述外螺纹接头(9)的前侧设有接头挡位块(10),接头挡位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索林
申请(专利权)人:李索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