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尾繁男专利>正文

墙面用块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64885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9 02: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墙面用块料,其不仅施工容易且对施加在构筑后的墙面的来自横向的外力也具有足够的强度,而且实施有应对雨水浸入的措施。在墙面用块料(1)的上表面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凹凸条(3),在块料(1)的底面沿长度方向设有可与位于正下方的另一块料(1)的凹凸条(3)嵌合的凹凸槽(4)。凹凸条(3)通过具有任意高度的一对立起面(3a,3b)而立设,将具有山脊筋(L)的凹凸条(3)的表面形成为弧状凹面(3d)和弧状凸面(3c)连续的山脉状,凹凸槽(4)具有以立起面(3a,3b)的高度削去而得到的内墙面(4a,4b),形成为具有与凹凸条(3)的山脊(L)一致的谷(V)的弧状凹面(4c)和弧状凸面(4d)连续的溪谷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形成房屋等的墙面的墙面用块料
技术介绍
作为只用木材层叠而构成墙面的建筑物,例如有过去的三棱木结构的仓库、现代的木屋。尤其是,由于近年来户外活动活跃,因此木屋的需求有上升趋势。木屋的优点不仅有自然的木纹产生的美感,而且有通过形成墙面的木材的呼吸,能够将室内保持在适当的湿度的人造建材所没有的优异的特性。但是,对于使用圆木材的木屋搭建而言,需要均等尺寸木材的供应、木材加工、熟练设计施工技术,因此由个人搭建是非常困难的,不得不依赖于专业人士。于是,本专利技术人以即使不是木屋施工的专业人员且不使用特殊的技术、设备和材料,也能够比较简单地搭建木屋为目的,在专利文献I及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木制块料”,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一种“房屋等的墙面用块料”。这些技术不是层叠长长的木材,而是能够通过将短长的块状的木材边连结边层叠,形成与将长长的木材层叠而成的木制墙相同的木制墙。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木制块料中,以块料中心附近为边界,将倾斜面形成为使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相互交替,从而无需考虑正面和反面的方向性就可以层叠块料,容易地形成墙面。因此,如果使用本专利技术人开发的木制块料,就能够一边使木制块料穿插于立设在基础上的长螺栓,一边通过仿佛搭积木般的简单的手工作业容易地制造房屋等的木制墙。另外,本专利技术人在专利文献4和专利文献5中分别提出了一种从块料的连结部分浸透的雨水的排出以及防止因毛细管现象引起的雨水浸入的措施。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 - 1771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6 - 5000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再表000 / 43606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 - 425685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 - 297824号公报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0 — 9591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另外,上述现有木制块料由于是通过简单的凹凸部的雌雄嵌合而进行层叠的,因此判断为在抗拒层叠后被施加的横向外力即来自组合后块料的左右的外力的强度方面存在一定的脆弱。于是,本专利技术人提出了如下一种墙面用块料(参照专利文献6):将凹凸条和凹凸槽的表面形状形成为圆弧面一边上下翻转一边连续的波状面。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现有块料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墙面用块料,该墙面用块料不仅继承了施工的容易性,并且对施加在构筑后的墙面的来自横向的外力也具有足够的强度,此外实施有应对雨水浸入的措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墙面用块料具有:设于块料的长度方向上表面侧的凹凸条和设于块料的长度方向下面侧且可与所述凹凸条啮合的凹凸槽,将多个块料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层叠而形成墙面,其第一特征在于,将所述凸条以该块料的横宽的大致中点为顶点向块料的前表面侧和后表面侧倾斜,并且,将所述凹凸条和凹凸槽的表面形状形成为圆弧面上下翻转且连续的具有山脊的山脉状;其第二特征在于,在块料的左右两端设有钩状的卡合部;其第三特征在于,块料是木制的。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墙面用块料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主视图;图4是图1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块料构筑墙面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按照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墙面用块料I (下面简称为块料)是木制的,其包括:设于其两端的钩状的卡合部2、在块料I上表面沿长度方向形成的凹凸条3、在块料I底面沿长度方向设置的供位于其正下方的另一块料I的凹凸条3嵌合的凹凸槽4、成为层叠块料I时的定位装置的一对通孔5。由此,在所希望的位置沿纵向和横向都能够容易地层叠并连结多个块料I。本专利技术的最大特征在于,在通过具有任意高度的一对立起面3a,3b立设的凹凸条3中,以其横宽的大致中点为顶点分别形成有向块料I的前表面6方向倾斜的弧状凸面3c和向后表面7方向倾斜的弧状凹面3d,凹凸条3的表面形成为弧状面沿块料I的长度方向上下翻转的同时连续的形状,即具有山脊L的弧状凹面3d和弧状凸面3c连续的山脉状,在块料I的长度方向底面形成有具有以所述立起面3a,3b的高度削去而成的内墙面4a,4b的凹凸槽4,该凹凸槽4形成为具有谷V的弧状凹面4c和弧状凸面4d连续而成的溪谷状,该谷V与具有凹凸条3的山脊筋L的弧状凹面3d和弧状凸面3c连续而成的山脊L 一致。因此,在将凹凸槽4与凹凸条3嵌合后,上述弧状凹面3d和弧状凸面4d及弧状凸面3c和弧状凹面4c在块料I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均啮合,块料I向所构筑的墙面的横向即左右方向的移动均被限制,对施加在构筑后的墙面的来自横向的外力也能够获得足够的强度。在图中将块料I的靠近跟前侧设为前表面6且将块料I的里侧设为后表面7而说明如下:卡合部2形成为钩状且在块料I的两端呈翻转对称,且形成为一侧面和另一侧面即表面和后表面可倒置。在卡合部2中连续设置而形成有长短两种的第一钩部2a和第二钩部2b,使它们分别与块料I的后表面7侧的第一钩凹部2c和第二钩凹部2d卡合。同样地,在设于右端部的卡合部2中也设有第一钩部2a和第二钩部2b,该卡合部2形成为与左端部的卡合部2表面和后表面反向。因此,在将所述左端部的钩部2a,2b分别与另一块料I的右端部的钩部2b、2a卡合时,块料I沿水平方向被连结。在层叠块料I时,施工人员无需特别注意其表面和后表面方向就可以连结。即,块料I的前表面6和后表面7形成为同一外观,因此墙的内外观呈现为相同。如图5所示,墙面的组装通过如下操作而进行:在水平方向上将块料I的卡合部2和另一块料I的卡合部2卡合,在垂直方向上,一边使保持规定的间隔而立设在混凝土基础(未图示)上的长螺栓8插通块料I的通孔5,一边使另一块料I的凹凸槽4与凹凸条3嵌合。组装在上面的块料I的卡合部2被长螺栓8定位成其位于其正下方的另一块料I的大致中央且上下的块料I配置为锯齿状。下面,对雨水浸入时的排水进行说明。在将块料I层叠而构筑房屋等的墙面时,雨水等从邻接的块料I彼此的上下、左右的连结部分9向墙面内部浸入,但是,由于在块料I的上表面设有具有立起面3a、3b的嵌合凸部3,并且嵌合凸部3以其上表面大致中央部为顶点形成有弧状凸面3c和弧状凹面3d,因此能够防止雨水浸入。而且,块料I的水平方向的连结是通过卡合部2的钩部2a、2b来进行的,因此,从块料I的前表面6的连结部分9浸入的雨水顺着卡合部2沿下层的块料I的弧状凸面3c和弧状凹面3d流出并向前表面6侧排出,从而不会浸透到后表面侧。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宗旨在于,块料的接合由山脉状凸部和溪谷状凹部形成,限制块料的上下接合面因来自左右方向的外力而错位。因此,块料的山脊或谷的棱部分的顶部无需尖凸,可以形成为平缓的弧面状。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块料在材质方面不受特别的限制,木制当然不用说,也可以适当地使用合成树脂、金属、陶瓷等。例如,若是合成树脂制,则可适用于智力玩具等,若是阻燃性的陶瓷或混凝土制,则可以构筑焚烧炉等。尤其是,仅通过块料彼此的嵌合和长螺栓的插通而进行墙面的构筑,所以无需使用粘接剂等就可以形成墙面,因此可以广泛应用。工业实用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墙面用块料,不仅对施加在构筑后的墙面的来自横向的外力能够获得足够的强度,而且能够防止雨水浸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墙面用块料,具有:设置在块料的长度方向上表面侧的凹凸条、设置在块料的长度方向下表面侧且能够与所述凹凸条啮合的凹凸槽,将多个块料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层叠而形成墙面,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凸条以该块料的横宽的大致中点为顶点向块料的前表面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尾繁男
申请(专利权)人:中尾繁男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