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生产
,具体的说是一种。
技术介绍
我国约有15亿亩各种盐溃土,占世界盐溃土面积的26.3%,滨海及内陆地区盐碱地面积较大,并且大部分盐碱地都一直处于待开发状态。特别是滨海重盐碱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分高、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低、透气性差,难以生产各种经济作物。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具有极高的产量和营养价值,是重要的经济作物。马铃薯适宜生长在pH值为5.5 — 6.0的偏酸性土壤,在含盐量高、偏碱性土壤植株生长小、产量低、品质差,而且马铃薯疮痂病病原为放线菌,有喜碱好气性,易诱发疮痂病。我国虽然有在盐碱地进行马铃薯栽培的报道,如鲁金水、张玉珍等报道了在盐 碱地进行马铃薯栽培的结果。但由于盐碱地栽培马铃薯苗出土缓慢,或因土壤含盐量高而不能正常出土,造成缺苗断垄,出苗后的马铃薯植株生长不良,难以获得高产。目前依然没有解决滨海重盐碱地马铃薯栽培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滨海重盐碱地采用开沟台田、淹灌、增施有机肥、起垄、覆膜、播种、膜下调酸滴灌等一系列技术手段,解决滨海重盐碱地马铃薯栽培出苗难、发育迟缓、产量低的问题,实现滨海重盐碱地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开沟台田、淹灌、增施有机肥、起垄、覆膜、播种、膜下调酸滴灌。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步骤: (a)开沟台田:将平整的滨海重盐碱地每隔10- 30 m开挖一条排盐沟,沟宽3 — 5 m,使台田顶部与沟底相对高差达到1.5 —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滨海重盐碱地马铃薯高产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开沟台田:将平整的滨海重盐碱地每隔10-30?m开挖一条排盐沟,沟宽3-5?m,使台田顶部与沟底相对高差达到1.5-2?m;(b)淹灌:在台田面四周围坝,用淡水灌溉台田,灌溉量为水深60-300?mm;(c)增施有机肥:当台田表面淹灌水分自然下渗后,在台田表面撒施腐熟农家肥;(d)起垄:施肥后旋耕、起垄,垄高10-12?cm,垄面宽55-60?cm;(e)覆膜:起垄的同时,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垄表面,并在膜下铺设滴灌带;(f)播种:在栽培扦插季节,采用打孔器在垄上打孔,将种薯播种到垄上,每垄播种2行,行间距30-35cm,播种后及时覆土封住播种孔;(g)膜下滴灌: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缺水时利用已经铺设的滴灌带进行膜下滴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滨海重盐碱地马铃薯高产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开沟台田:将平整的滨海重盐碱地每隔10- 30 m开挖一条排盐沟,沟宽3 — 5 m,使台田顶部与沟底相对高差达到1.5 — 2 m ; (b)淹灌:在台田面四周围坝,用淡水灌溉台田,灌溉量为水深60- 300 mm ; (c)增施有机肥:当台田表面淹灌水分自然下渗后,在台田表面撒施腐熟农家肥; (d)起垄:施肥后旋耕、起垄,垄高10- 12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