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管切开插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09809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4 0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管切开插管,包括插管导管,在插管导管内设置有可拆卸的导芯,导芯两端分别设置有导芯头和导芯盖;插管导管靠近导芯头的一端设置有气囊,充气管设在插管导管的内壁上,一端与气囊相连通,另一端与插管导管外的充放气装置相连;导芯头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个贯通的通气孔,导芯盖上设置有通气口,通气口上设置有可沿着导轨滑动的控气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不需要气管切开插管进行呼吸,需要缓慢恢复正常呼吸时,为重症病人多提供了一个可控的呼吸通道,在气囊与气管壁之间形成的通道的排气量不够时,打开通气口,调节排气量,为病人提供一个利于尽快康复的舒适的呼吸通道。(*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气管切开插管
技术介绍
气管切开是重症病人经常需要实施的手术,特别是在神经外科,耳鼻喉科,胸科病人更为常见。气管切开后绝大部分病人需要吸入氧气,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气管切开后,安置入气插管,固定。将提供氧气的细管放入气管插管内,然后再在胸部或颈部用胶布固定插管的固定架,或者固定在气管插管的外露部分。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切开插管包括插管导管,在插管导管内设导芯,插管导管的一段设有气囊,气囊用于固定插管在器官中的位置并且封堵除插管以外的其他气体进入渠道。插管固定后将导芯拔出,插管导管与呼吸机相接。在重症病人需要缓慢恢复时,不能将气管切开插管立即拔除,插管导管端口将会封堵,气囊根据患者恢复情况缓慢放气收缩,病人依靠气囊与气管之间的间隙来进行呼吸。临床观测结果表明,仅仅依靠气囊与气管之间的空隙来进行呼吸,在很多情况下排气量不够充足,患者呼吸并不是很顺畅,这种情况对患者的恢复很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管切开插管,能够在重症病人停用呼吸机后需要缓慢恢复时提供足够的排气量。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气管切开插管,包括插管导管,在插管导管内设置有可拆卸的导芯,导芯两端分别设置有导芯头和导芯盖;插管导管靠近导芯头的一端设置有气囊,充气管设在插管导管的内壁上,一端与气囊相连通,另一端与插管导管外的充放气装置相连;导芯头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个贯通的通气孔,导芯盖上设置有通气口,通气口上设置有可沿着导轨滑动的控气板。本技术还有如下技术特点:所述的气管切开插管,在插管导管外侧靠近导芯盖的位置设置有固定架,固定架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的导芯盖上设置有活扣,导芯盖通过活扣与插管导管相互固定。本技术除了能完成现有的气管切开插管的全部功能,还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个大小可控的通气口,优化了气管切开插管的功能,在不需要气管切开插管进行呼吸,需要缓慢恢复正常呼吸时,为重症病人多提供了一个可控的呼吸通道,在气囊与气管壁之间形成的通道的排气量不够时,打开导芯盖上的通气口,调节排气量,为病人提供一个利于尽快康复的舒适的呼吸通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侧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各个标号的含义是:1_插管导管,2-导芯,3-气囊,4-导芯头,5-通气孔,6-导芯盖,7-充放气装置,8-充气管,9-固定架,10-通气口,11-活扣,12-控气板,13-导轨,14-固定孔。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给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气管切开插管,包括包括插管导管1,在插管导管I内设置有可拆卸的导芯2,导芯2两端分别设置有导芯头4和导芯盖6,在插管导管I外部靠近导芯头4的一端设置有气囊3,充气管8设在插管导管I的内壁上,一端与气囊3相连通,另一端与插管导管外的充放气装置7相连,气囊3在将气管切开插管插入气管中后利用充放气装置7充气,起到在气管内的固定作用;导芯头4中心位置设置有一个贯通的通气孔5,导芯盖6上设置有通气口 10,通气口 10上设置有可沿着导轨13滑动的控气板12,控气板12可以控制通气口 10的开口大小,从而可以控制通气孔5的排气量大小。在插管导管I外部靠近导芯盖6的位置设置有固定架9,固定架9上设置有固定孔14,可以使用固定带将气管切开插管固定在患者的颈部或者胸部。导芯盖6上设置有活扣11,导芯盖6通过活扣11与插管导管I相互固定。使用本技术时,即气管切开后,置入气管切开插管,打开固定导芯盖6和插管导管I的活扣11,拔出导芯2,用固定带穿过固定架9上的固定孔14,将气管切开插管固定,通过充放气装置7、充气管8给气囊3充气,使得插管导管I固定在气管之中,气囊3紧贴气管内壁,插管导管I靠近固定架9的一端与呼吸机相连接。当患者度过危险期,需要通过身体自身的机能正常呼吸时,去掉呼吸机,将导芯2插入插管导管I内。由于气囊3长时间与气管内壁紧贴,气囊3将会粘附在气管内壁上,需要通过人体自身的呼吸机能将其缓慢湿化,从而使其逐渐分离,因此不能一下子将气囊3中的气体完全放出,直接拔出插管导管I。通过充放气装置7放出少许气囊3中的气体,使得气囊3与气管外壁有一定的空隙,通过该通道进行呼吸。然而此通道不能够完全满足患者正常的排气量需求,此时,用手轻扶固定架9,沿着导轨13拉动控气板12,打开通气口10,使得患者能够增加一个呼吸通道,以保证呼吸的顺畅。随着气囊3与气管内壁之间不断地受到气体的湿化合冲击,逐渐脱离,定期地放出气囊3中的部分气体,调节控气板12的位置,如此定期循环操作,直到气囊3完全与气管内壁脱离,除去气囊3中的全部气体,将插管导管I从气管中取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管切开插管,包括插管导管(1),在插管导管(1)内设置有可拆卸的导芯(3),导芯(3)两端分别设置有导芯头(4)和导芯盖(6);插管导管(1)靠近导芯头(4)的一端设置有气囊(3),充气管(8)设在插管导管(1)的内壁上,一端与气囊(3)相连通,另一端与插管导管(1)外的充放气装置(7)相连;其特征在于,导芯头(4)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个贯通的通气孔(5),导芯盖(6)上设置有通气口(10),通气口(10)上设置有可沿着导轨(13)滑动的控气板(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管切开插管,包括插管导管(I ),在插管导管(I)内设置有可拆卸的导芯(3),导芯(3)两端分别设置有导芯头(4)和导芯盖(6);插管导管(I)靠近导芯头(4)的一端设置有气囊(3),充气管(8)设在插管导管(I)的内壁上,一端与气囊(3)相连通,另一端与插管导管(I)外的充放气装置(7)相连;其特征在于,导芯头(4)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个贯通的通气孔(5),导芯盖(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世颉李兵李侠胡学安王冰曹宝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