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改进耐久性的电池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06007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23: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组,该电池组通过具有特定的结构相对于在前后方向上的振动并且相对于电池组的重量具有改进的支撑,该特定的结构包括被联接到被定位在后安装构件之间的横向支撑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横向支撑构件的托架,使得通过横向支撑构件使电池组的重量能够被分布到前安装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呈现改进耐久性的电池组,并且尤其涉及一种如下的电池组,其包括:电池模块阵列,该电池模块阵列具有在横向方向上被布置成两行或者更多行的电池模块;一对侧支撑构件,该侧支撑构件用于支撑电池模块阵列的前部和后部;两对下端支撑构件,该下端支撑构件用于支撑电池模块的下端;两个或者更多个第一上安装构件,该第一上安装构件被联接到侧支撑构件的上端和电池模块的下端;第二上安装构件,该第二上安装构件被联接到第一上安装构件的上端使得第二上安装构件以直角与第一上安装构件交叉;后安装构件,该后安装构件被布置在电池模块阵列的后部,后安装构件的相反的端部被紧固到外部设备;以及托架,该托架被联接在侧支撑构件中的至少一个侧支撑构件和后安装构件之间,以通过侧支撑构件将电池模块的负载分布到后安装构件。
技术介绍
通过使用化石燃料诸如汽油和柴油的车辆引起的最大问题之一是造成空气污染。作为解决以上提及的问题的一种方法,使用能够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作为用于车辆的电源的技术已经吸引相当大的注意。结果,已经研发仅使用电池进行操作的电动车辆(EV)和共同地使用电池和常规的发动机的混合动力车辆(HEV)。一些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现在已经被商业化使用。金属氢化物镍(N1-MH) 二次电池已经被主要地用作用于电动车辆(EV)和混合动力车辆(HEV)的电源。然而,近年来,已经使用锂离子电池。对于被用作用于电动车辆(EV)和混合动力车辆(HEV)的电源的二次电池需要高的电力和大的容量。为此,多个小型二次电池(单元单体)被串联地相互连接使得形成电池模块和电池组。根据情况,多个小型二次电池(单元电池)被相互串联和并联地连接使得形成电池模块和电池组。通常,该电池组具有用于保护电池模块的结构,该电池模块中的每个电池模块中均安装有二次电池。基于车辆的类型或车辆中的电池组的安装位置,电池模块的结构可以变化。用于有效地固定大容量的电池模块的结构中的一种结构是基于支撑杆或者端板。该结构的优点在于,即使当朝向支撑杆施加负载时电池模块的运动被最小化。然而,为此,需要充分地确保支撑杆和端板的刚性。结合该情况,在图1的透视图中说明性地示出包括单个电池模块的常规的电池组。参考图1,电池组100包括单元模块10、基板20、一对端板30以及支撑杆40,该单元模块10中的每一个单元模块10中均安装有二次电池。在单元模块10被竖直地竖立的状态下,单元模块10被堆叠在基板20的顶部。在端板30中的每一个端板30的下端被固定到基板20的状态下,端板30被布置成与最外面的单元模块10的外侧紧密接触。支撑杆40被连接在端板30的上部分之间,使得与支撑端板30互连并支撑端板30。然而,当外力在电池组的前后方向上被施加到电池组时,具有以上状态的构造的电池组不包括在电池组的前后方向上支撑电池组的结构,因此不能够防止电池组的变形。因此,非常需要包括布置成两行或者更多行的电池模块的电池组以提供高的电力和大的容量,该电池组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的特定结构,在该结构中通过避免振动和冲击来确保电池组的耐久性并且电池组是紧凑的。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因此,已经实施本专利技术以解决以上问题和尚待解决的其它技术问题。具体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组,该电池组包括被联接在侧支撑构件和后安装构件之间的托架,从而通过侧支撑构件将电池模块的负载分布到后安装构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组,该电池组包括电池模块阵列,该电池模块阵列被组装到形成为四角形管的形状的第一上安装构件、第二上安装构件、下端支撑构件以及后安装构件,从而通过四角形管形构件支撑电池组的重量并且将电池组构造成具有紧凑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组,该电池组具有如下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利用车辆的一些形状形成电池组的一部分使得电池组被稳定地安装在车辆中并且车辆中的电池组的容量被最小化。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通过提供一种如下的电池组能够完成以上和其它的目的,该电池组包括:(a)电池模块阵列,该电池模块阵列具有被布置成两行或者更多行的电池模块,该电池模块中的每一个电池模块均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的结构,在该结构中,电池单元或者每个单元模块中均安装有两个或更多个电池单元的单元模块在电池单元或者单元模块被以倒置的方式来竖立的状态下被堆叠;(b) —对侧支撑构件(前支撑构件和后支撑构件),该对侧支撑构件以与电池模块阵列的最外面的电池模块紧密接触的方式分别支撑电池模块阵列的前部和后部;(C)下端支撑构件,该下端支撑构件被联接到侧支撑构件的下端以支撑电池模块阵列的下端;(d)两个或者更多个第一上安装构件,该第一上安装构件被联接到侧支撑构件的上端和电池模块的下端,第一上安装构件中的每一个第一上安装构件的一端被紧固到外部设备;(e)第二上安装构件,该第二上安装构件被联接到第一上安装构件的上端,使得第二上安装构件以直角与第一上安装构件交叉,第二上安装构件的相反的端部被紧固到外部设备;(f)后安装构件,该后安装构件被布置在电池模块阵列的后部,后安装构件的相反的端部被紧固到外部设备;以及(g)托架,该托架被联接在侧支撑构件中的至少一个侧支撑构件和后安装构件之间,以通过侧支撑构件将电池模块的负载分布到后安装构件。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池组中,托架被联接在被布置成与电池模块阵列的最外面的电池模块紧密接触的侧支撑构件中的至少一个侧支撑构件和后安装构件之间,以将电池模块的负载分布在前后方向上,从而改进电池组的结构特性,特别是电池组对振动的耐久性。而且,后安装构件和第二上安装构件的相反的端部和第一上安装构件中的每一个第一上安装构件的一端或相反的端部被紧固到外部设备。因此,电池组能够被容易地和稳定地安装到外部设备。另外,侧支撑构件支撑电池模块阵列的相反的侧面。因此,能够稳定地增大被联接到侧支撑构件的下端的下端支撑构件的弯曲刚性,并且充分地确保电池组对于竖直振动的结构可靠性。例如,在从电池模块阵列的前方(图2的C)观察电池模块阵列的状态下,在本说明书中所提及的方向被表达为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以及下方。在本专利技术中,单元模块中的每一个单元模块可以是二次电池或具有安装有两个或者更多个二次电池的小型模块。在以本申请的申请人的名义已经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2006-12303中公开了具有安装有两个或者更多个二次电池的单元模块的实例。在本专利申请的公开中,单元模块被构造成如下的结构,在二次电池彼此紧密接触使得二次电池彼此面向的状态下,两个二次电池被安装到具有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的框架构件。在以本申请的申请人的名义已经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2006-20772和2006-45444中公开了单元模块的另一实例。在该专利申请中的每一个专利申请的公开中,单元模块被构造成如下的结构,在二次电池彼此紧密接触使得二次电池彼此面向的状态下,两个二次电池的外侧被覆盖有一对高强度的单元盖。通过引用将上述专利申请的公开合并至此。然而,当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每个电池模块的单元模块中的每一个单元模块的结构不被以上的专利申请中公开的单元模块的以上实例的限制。优选地,电池单元中的每一个电池单元是板状电池单元,该板状电池单元在有限的空间中提供高的堆叠率。例如,电池单元中的每一个电池单元可以被构造成具有电极组件被安装在由层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10.27 KR 10-2010-01053201.一种电池组,包括: Ca)电池模块阵列,所述电池模块阵列被布置成两行或者更多行,所述电池模块中的每一个均被构造成具有如下结构,即:电池单元或者单元模块在所述电池单元或者所述单元模块被以倒置的方式竖立的状态下被堆叠,所述单元模块中的每一个均安装有两个或者更多个电池单元; (b) —对侧支撑构件(前支撑构件和后支撑构件),所述一对侧支撑构件以与所述电池模块阵列的最外面的电池模块紧密接触的方式分别支撑所述电池模块阵列的前部和后部; (C)下端支撑构件,所述 下端支撑构件被联接到所述侧支撑构件的下端以支撑所述电池模块阵列的下端; (d)两个或者更多个第一上安装构件,所述第一上安装构件被联接到所述侧支撑构件的上端和所述电池模块的下端,所述第一上安装构件中的每一个的一端被紧固到外部设备; (e)第二上安装构件,所述第二上安装构件被联接到所述第一上支撑构件的上端,使得所述第二上安装构件以直角与所述第一上安装构件交叉,所述第二上安装构件的相反的端部被紧固到所述外部设备; (f)后安装构件,所述后安装构件被布置在所述电池模块阵列的后部处,所述后安装构件的相反的端部被紧固到所述外部设备;以及 (g)托架,所述托架被联接在所述侧支撑构件中的至少一个侧支撑构件和所述后安装构件之间,以通过所述侧支撑构件将所述电池模块的负载分布到所述后安装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中,所述侧支撑构件中的每一个在平面上形成为三角形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进一步包括下板,所述下板被安装到所述下端支撑构件的下部分,所述下板的相反的端部被联接到所述侧支撑构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中,所述第一上安装构件包括:两个端部构件,所述两个端部构件被联接到所述电池模块阵列的相反的端部;和中间构件,所述中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晙硕李汎炫郑尚胤尹种文李珍圭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LG化学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