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湘潭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混合晶型的氟化铁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802319 阅读:2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6: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晶型的氟化铁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混合晶型的氟化铁正极材料,其化学表达式为:(FeF3)x(FeF3·0.33H2O)y/C。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可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来优化产品的粒径,所得产品纯度高,是一种新颖、简单、产率高的氟化铁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所制备的氟化铁为立方晶系和正交晶系的混合晶型,正交晶系的氟化铁有助于在Li+嵌入和脱出材料的过程中保持FeF3自身结构的稳定,从而提高材料的循环性能,立方晶系的氟化铁有助于提高材料的质量比容量和热稳定性。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FeF3)x(FeF3·0.33H2O)y/C材料颗粒粒径细小且分布均匀,重复性好,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该材料可用作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属于化学电源材料制备

技术介绍
当今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大大促进了储能技术的发展。自从Sony公司于1990年将锂离子电池产业化后,锂离子电池作为最成功的储能装置,已经占领了便携式电器的市场。锂离子电池是1990年以来发展十分迅猛的新型储能装置,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开路电压、长循环寿命、无记忆效应和无环境污染等优点,在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领域确立了无可比拟的主导优势,并积极向电动工具、电动汽车、UPS设备和国防领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笔记本电脑中央处理器的快速发展以及3D技术在手机中的广泛应用,人们渴望去寻找能量更高、循环寿命更长的电池,这也使锂离子电池的相关研究成为现在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近10年来,锂离子电池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LiCo02、LiNiO2, LiMn2O4和LiFeP04。LiCoO2的实际容量约为140mAh.g_1,只有理论容量(274mAh.g_1)的约50 %,且在反复的充放电过程中,因锂离子的反复嵌入和脱出,使活性物质的结构在多次收缩和膨胀后发生改变,导致LiCoO2内阻增大,容量减小。另外,钴资源非常匮乏,价格昂贵并且对环境有毒害。LiNiO2与LiCoO2同为C1-NaFeO2型晶体结构,且镍与钴的化学性质也基本相近。但LiNiO2正极材料一直以来都没能实现大规模应用,其致命缺点就在于LiNiO2的制备工艺过于复杂,在高温条件下锂盐挥发,化学计量比的LiNiO2容易分解,而过量的Ni2+处于NiO2平面之间的锂层中,妨碍了锂离子的扩散,大大降低了材料的电化学活性,循环性能变差。尖晶石型LiMn2O4的实际容量只有110 120mAh.g_S且在放电过程中放电比容量衰减严重,导致其循环性能差。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歧化反应2Mn3+-Mn2++Mn4+使得Mn2+溶于电解液中而损失一部分活性物质。橄榄石型LiFePO4属于正交晶系,具有成本低、无毒、安全性能好等优点,其理论比容量高达170mAh/g,充放电性能优异,特别适用于电动汽车等所需大型能源,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材料。但也存在诸多缺点:①电子电导率低(10-9S/cm),锂离子传输率低(10_nS/Cm),二者直接限制材料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②低温性能差,低温下材料电导率下降,容量急剧降低;③振实密度低,导致体积能量密度小。从而限制其在手机等便携式数码产品中的应用。目前国际上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均是基于充放电过程中的脱嵌机理而实现电子传输,为了维持材料的结构稳定,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脱出量受到限制,因此能量密度和比容量都有限。作为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金属氟化物是一类有前景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由于氟的电负性大,金属氟化物正极材料的工作电压远高于其他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正极材料。金属氟化物作为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的贮能机理并不仅仅是锂离子嵌入/脱出机理,它还能通过可逆化学转换反应贮存能量。这种可逆的化学转换反应在氧化还原过程中能充分利用物质的各种氧化态,交换材料中所有的电子,其放出的容量远远高于传统概论上的锂离子嵌入/脱嵌反应。在众多金属氟化物中,FeF3放电过程中有3电子转移,其理论比容量高,FeF3原料来源广、成本低、无毒性,是众多锂离子二次电池金属氟化物正极材料中研究的最多的一种。FeF3S用的关键是解决其制备技术难题。目前,FeF3的制备是由无水氢氟酸或氟与三氯化铁反应制得,或者氧化铁在高温下与氟化氢气体反应制得。这类反应耗时耗能,环境污染大,产品形貌不可控且制备的颗粒粒径较大。近些年来,国内外研究制备的FeF3材料大多为R-3C空间群,属于ReO3晶型,六方晶系结构,其致命缺点是导电性能较差,放电比容量低,循环性能差。Arai H等较早研究了 FeF3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放电与充电性能,FeF3的平均放电电压为3.0V,其可逆容量为80mAh/g,远远低于其理论容量(712.52mAh/g)。为了改善其导电性能,目前主要是将FeF3与导电材料(如石墨、炭黑、活性炭等)混合球磨从而提高其导电性能。AmatucciG.G等通过制备包覆碳的纳米FeF3/C复合材料来提高FeF3的导电性能,然而其循环性能仍然得不到改善。Badway F等通过高能球磨的方法制备了 FeF3基纳米碳金属复合材料,在2.8-3.4V的电压范围内,其容量高达200mAh/g。通过制备纳米碳金属复合材料,大大促进了金属氟化物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中的应用。杨汉西教授课题组采用液相法制备FeF3纳米晶体,然后与石墨球磨制得FeF3/C纳米复合材料,在1.0-4.5V电压范围内获得了近700mAh/g的高比容量,但其循环性能较差。韩国Kang教授课题组采用液相法在碳纳米管(CNT)上原位生长FeF3纳米花簇,得到CNT-FeF3纳米复合材料,该材料在2.0-4.5V范围内,以20mA/g充放电,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210mAh/g,材料循环性能较好但其循环次数较少,只有30周且原材料成本较高,制备工艺复杂,颗粒粒径生长较难控制。近两年来,许多研究者通过液相法制备了正交晶系的FeF3.0.33H20材料,少量的结晶水有助于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保持结构的相对稳定,从而获得较好的循环性能。2011年,Maier课题组以BmimBF4离子液体为模板在低温下引入5wt.%的单壁碳纳米管(SffNT),形成SWNT/FeF3.0.33Η20复合材料进一步提高氟化铁材料的导电性,使材料获得了更好的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220mAh/g,但循环性能较差,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66%。为了更好的缩短FeF3的带隙,改善其导电性能,可以通过阴离子掺杂和阳离子掺杂FeF3来实现。由于金属Co的半径和Fe半径相似,因此Co掺杂能有效地改善FeF3的导电性能。2012年,本课题组通过掺杂金属Co制备了掺钴包碳的正交晶系氟化钴铁材料,提高了 FeF3的电导率,减少了电极的极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氟化铁的电化学循环性能。但由于正交晶系的FeF3.0.33H20相对分子质量稍大,其理论比容量(226mAh/g)也略低于六方晶系的FeF3 (237mAh/g),从而使得氟化钴铁材料的实际放电比容量稍低。目前报道的电化学性能最好的无定形FeF3材料是利用模板法,选用聚苯乙烯胶晶作为硬模板,通过原位聚合方法在FeF3M料表面包覆聚(3,4-乙撑二氧噻吩)(PEDOT),得到纳米结构的三维有序大孔FeF3/PED0T复合材料。在2.0-4.5V的电压范围,20m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210mAh/g,循环30次后其放电比容量为190mAh/g,其容量保持率高达90%,但其循环次数太少。同时,材料低温性能和高温性能较差,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仅为66 %。另外,其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毒性较大,电池的寿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正交晶系的FeF3-0.33H20中所含的微量结晶水有助于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并且维持在充放电过程中FeF3结构的稳定,以实现较好的电化学循环性能。立方晶系的FeF3的理论放电比容量高且热稳定性好。同时,缩小材料粒径大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晶型的氟化铁正极材料,其化学表达式为:(FeF3)x(FeF3·0.33H2O)y/C,式中0.5≤x/y≤2.1,x/y为该材料中所含FeF3与FeF3·0.33H2O的摩尔比,C为乙炔黑,C在该材料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2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黎周萌王先友郭海鹏谭金黎颜子超舒洪波杨秀康邹贵山
申请(专利权)人:湘潭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