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窑洞式土墓群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墓群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窑洞式土墓群。
技术介绍
从文革时期全国性的平坟运动到最近河南周口发生的平坟事件,揭示了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生有所居、死有所葬的固有观念,坟头是坟墓的外在标志,也是祭祀的标的。如果平了坟头,就等于毁掉了坟墓。后人往往难以准确地辨识坟墓的位置,祭祀活动就迷失了准确方向和坐标,如遇建设征地,迁坟也无从下手,弄不好就会迁错了人。在广大农村,“入土为安”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人们认为只有把逝者的遗体埋葬在土里才能得到永久的安息,唯其如此家人才算心安理得地办完了死者的后事。长期以来,在广大农村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象十分普遍,漫山遍野的家族墓地挤占了大量粮田、林地,长此下去后果堪忧。同时,绝大多数农村人很难接受火葬,而且也不具备火葬条件。那么能不能找到不占或少占粮田、林地的土葬方法呢?能不能让死者的遗体堂堂正正地长眠于故土呢?本专利技术试图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专利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着重解决如下问题:1、面向山坡、沟壑、梯田、河畔、江沿、海岸、路旁寻找地下“空间” ...
【技术保护点】
窑洞式土墓群,包括崖壁、窑洞式墓穴、墓体、墓门、排水沟、绿化池、集水井、交通路径,其特征在于,窑洞开凿在崖壁之上,窑洞内构筑墓体,墓体外安装墓门,墓门前设置排水沟,排水沟的末端设置集水井,墓顶的崖边设置绿化池,绿化池之外为天然植被或农田、菜地、树木、花草。
【技术特征摘要】
1.窑洞式土墓群,包括崖壁、窑洞式墓穴、墓体、墓门、排水沟、绿化池、集水井、交通路径,其特征在于,窑洞开凿在崖壁之上,窑洞内构筑墓体,墓体外安装墓门,墓门前设置排水沟,排水沟的末端设置集水井,墓顶的崖边设置绿化池,绿化池之外为天然植被或农田、菜地、树木、花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窑洞式土墓群,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墓群的整体形制可以是靠崖式土墓带,也可以是下沉式土墓庄园,还可以是城壕式土墓回廊,或者是凹字形分户土墓群。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窑洞式土墓群,其特征在于,所述崖壁可以是山崖、阶地、梯田后埂、沟边、河畔、江沿、海岸、路旁的现成崖壁,也可以是沿山、沿路、沿河、沿江、沿海人工筑造或就地挖掘的新造崖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窑洞式土墓群,其特征在于,所述窑洞式墓穴可以是明窑明穴,即以窑洞为墓穴,墓穴横开;也可以是明窑暗穴,即以窑洞为墓道,墓穴下沉;还可以是暗穴明窑,即平地下挖做穴,砖石箍砌造窑,周围垫土成崖。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窑洞式土墓群,其特征在于,所述墓体由底座、侧壁、顶棚、前后档构成,其实质是充当棺外之椁,可以用水泥预制板或石板构建,也可以用砖石箍砌,还可以在洞体...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