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酸性土的碳法滤泥发酵菌土制作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96261 阅读:4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改良酸性土的碳法滤泥发酵菌土制作工艺属于碳法制糖中滤泥的利用,将糖蜜酒精废醪液按废醪液体积?0.5%的接种量投入粪产碱杆菌菌液,通入空气进行发酵,使粪产碱杆菌发酵废醪液的PH值达到5左右;另将产黄纤维单孢杆菌菌液按新鲜蔗渣重量0.5%的接种量混入新鲜蔗渣中,拌匀;再将所得的粪产碱杆菌发酵后的废醪液按滤泥量的10%,所得的接菌蔗渣按滤泥量的30%与滤泥混合,拌匀后堆制发酵,发酵温度控制在40℃左右,待该混合菌土的PH值达到8左右时,即得碳法滤泥发酵菌土。该菌土施于红土中,可使红土疏松,使农作物根际微生物活跃增长,促进了农作物根系和茎叶的生长。本菌土解决了碳法制糖所产生的滤泥施于酸性红土中导致红土板结的问题,且使用农作物增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碳酸法工艺制糖糖厂的碳法滤泥的开发利用,具体涉及用粪产碱杆菌发酵液处理制作碳法滤泥菌土的工艺。
技术介绍
我国是用甘蔗制糖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2000多年有历史。目前国内甘蔗制糖工艺主要有亚硫酸法(也称亚硫法)和碳酸法(也称碳法)。甘蔗收割以后,先去除叶、梢、根,再经预处理,破碎成片状或丝状, 使甘蔗纤维组织撕裂,糖分维胞充分破裂,进一步压榨出蔗汁,此时,需要对压榨出的蔗汁进行清净,其目的是澄清甘蔗压榨后蔗汁中的非糖物质。从工艺上说,亚硫酸法与碳酸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在制糖生产环节的蔗汁的清净阶段:亚硫法在蔗汁中加入的是二氧化硫,碳法在蔗汁中加入的是二氧化碳和石灰。亚硫法由于其工艺相对简单,所需使用的设备没有碳法的复杂,所得到的糖成品其质量不如用碳法得到的糖好,其味偏酸,口感不如碳法工艺得到的糖好,其PH值一般小于6,且不易长期保存,亚硫法得到的糖主要提供食品厂家和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相对来说。碳法制糖虽然工艺流程比较复杂,所需的机械设备较多,所耗用的石灰和二氧化碳量较多,但因用此法生产的食糖,所除去的非糖杂质胶体物质多,基本上能得到没有酸性絮凝物的糖,所得的成品糖纯度高,色值较低,含硫少,能久贮而不致变色,保质期长,质量较好。碳法得到的糖主要用于饮料和医药行业。但是,在蔗汁的清净阶段,碳法工艺所排放的滤泥约占甘蔗总量的9%,其PH值高达9.5。滤泥的主要出路是做农用肥,然而当这种未经处理的滤泥施用于酸性红土中时,虽然也能产生一些有益的效果,也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这种滤泥在农田中施用往往会造成土壤的板结,需要农民不断地对土壤进行疏松,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工作量,因此农户基本上不接受这种未经处理的滤泥。但是,由于碳法制糖所得到的糖质量较好,且属于目前饮料、医药等企业必需的原料,以及部分民众对碳法糖的偏好,所以迄今为止仍有一部分企业采用碳法制糖,所产生的碳法滤泥也就无法避免。例如:云南省某制糖企业仍然用碳法制糖,所产生的滤泥每年的排放量在1.2万吨左右,多年来已累积了 30多万吨滤泥,堆积如山,无法施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碳法制糖的生产企业所排放的滤泥,在酸性土壤中施用时,寻找一条克服所造成的土壤板结的途径,并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生产工艺是先将粪产碱杆菌(Accc01720 AlcaligenesHaecalis)加到糖蜜酒精废醪液中发酵,另将产黄纤维单孢杆菌(CellulomonasFlavigena NTOUl)加入新鲜蔗渣中,然后将所得到粪产碱杆菌发酵后的废醪菌液和产黄纤维单孢杆菌接种的新鲜蔗渣按一定的比例混加在碳法滤泥中堆制发酵,可制得有利于改良酸性土壤并使农作物明显增产的疏松菌土。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步骤如下:1.将排放出的糖蜜酒精废醪液冷却至40°C左右,按废醪液体积的0.5%的接种量投入粪产碱杆菌菌液,然后通空气进行发酵,其通气量为8 10m3/h,使上述粪产碱杆菌发酵废醪液的PH值达到5左右;2.将产黄纤维单孢杆菌菌液按新鲜蔗渣重量的0.5%的接种量混入新鲜蔗渣中,拌匀;3.将步骤1所得的粪产碱杆菌发酵后的废醪液按滤泥量的10%,步骤2所得的接菌蔗渣按滤泥量的30%与滤泥混合,拌匀后进行堆制发酵,发酵温度控制在40°C左右,待该混合菌土的PH值达到8左右时,即得碳法滤泥发酵菌土。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步骤进一步还可以是:在步骤2中,产黄纤维单孢杆菌菌液混拌入新鲜蔗渣中后,发酵5 7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所得的碳法滤泥发酵菌土施之酸性土壤后,能够使土粒疏松,得到疏松菌土,不板结,且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其原因是:产黄纤维单孢杆菌能够破坏甘蔗渣纤维,经发酵后可使甘蔗纤维腐熟软化,将该PH值为8左右的偏碱性且又富有有机质的滤泥菌土施入酸性土壤中,在中和作用下,不但使土粒变得疏松,改变了酸性红土的结构,而且有利于植物根际微生物的活跃增长,提高了土壤中氮(N)、磷(P)、钾(K)的含量,大大促进了农作物根系和茎叶的生长,使用农作物增产。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按每亩各施用2吨的量,将未经处理的碳法滤泥、碳法滤泥发酵菌土施于栽种了甘蔗、茶叶、蔬菜的酸性红土中,对施用了碳法滤泥的红土,每半月要对其进行松土一遍,2个月后,在根际表层30cm内採土样进行测试,并与不施用任何肥料且栽种了同样农作物的红土作对照,其结果如表I所示:表1:PH 土壤0.2 2mm速效速效速效甘蔗甘蔗增茶叶蔬菜根际土结构土粒所占Ν(ρρπι) K (ppm) P (ppm) 出芽产(%) 增产增产菌数(个比例(%)率(%) (%) /克)碳法谑泥 5.8 土疏 16132 123 4.5 200 11.8 20 15 6.2*10 发酵菌土松碳法滤泥 5.8 易板 11115 95 3.6 150 1111 68.7*105 结酸性红上 4.6 」务又 11110 90 3.5 LOu ___ ___ ____ 3.5*IO5 紧由表I显示:施用碳法滤泥及碳法滤泥发酵菌土的农作物根际土壤含菌量大幅度增加,特别是施用碳法滤泥发酵菌土后的农作物根际与单纯红土的农作物根际相比,土壤含菌量增加近18倍,由于微生物的活跃,改善了土壤环境和结构,使土变疏松,根际可利用态的N、P、K明显增加,甘蔗发芽率提高了一倍,农作物甘蔗、茶叶、蔬菜的产量都有显著增产。实施例2.刚排放的糖蜜酒精废醪液的PH值为3.5 4.0,将刚排放的温度为450C以下的糖蜜酒精废醪液10吨,接种其细菌数为IO8个/ml的50kg粪产碱杆菌菌液,通入空气进行发酵,通气量为10m3/h,发酵的时间为3天,发酵温度保持在40°C左右。另将细菌数为IO8个/ml的150kg产黄纤维单孢杆菌菌液加到30吨新鲜蔗渣中,拌匀。然后将10吨发酵后的废醪菌液和30吨接种了产黄纤维单孢杆菌菌液的新鲜蔗渣一同加进100吨碳法滤泥中,混匀,再于40°C左右的温度下堆制发酵5 7天,得到PH值为8左右的成熟的碳法滤泥发酵菌土。该成熟的碳法滤泥发酵菌土施入50亩甘蔗田,可使蔗田出苗率增加50%以上,甘鹿产量增加15%以上,或施入50亩茶园,或施入50亩花丼或烟叶地中,亦可使各类作物的产量增产10 20%。见表2: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改良酸性土的碳法滤泥发酵菌土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步骤如下:(1).将排放出的糖蜜酒精废醪液冷却至40℃左右,按废醪液体积0.5%的接种量投入粪产碱杆菌菌液,然后通空气进行发酵,其通气量为8~10m3/h,使上述粪产碱杆菌发酵废醪液的PH值达到5左右;(2).将产黄纤维单孢杆菌菌液按新鲜蔗渣重量0.5%的接种量混拌入新鲜蔗渣中;(3).将步骤1所得的粪产碱杆菌发酵废醪液按滤泥量的10%,步骤2所得的接菌蔗渣按滤泥量的30%与滤泥混合拌匀进行堆制发酵,发酵温度控制在40℃左右,待该混合菌土的PH值达到8左右时,即得。

【技术特征摘要】
1.改良酸性土的碳法滤泥发酵菌土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本发明的工艺步骤如下: (1).将排放出的糖蜜酒精废醪液冷却至40°c左右,按废醪液体积0.5%的接种量投入粪产碱杆菌菌液,然后通空气进行发酵,其通气量为8 10m3/h,使上述粪产碱杆菌发酵废醪液的PH值达到5左右; (2).将产黄纤维单孢杆菌菌液按新鲜蔗渣重量0.5%的接种量混拌入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保忠江东福李锦波祝华欣解崇光徐丽玲周拥宇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康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