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导管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793906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合于制造气囊导管的制造方法,该气囊导管可以抑制气囊的膨胀部分意外地与体内的正常部位接触这样的不良情况。气囊导管具有导管用管(11),该导管用管(11)具有外侧管(15)和内侧管(16)。气囊(13)以覆盖内侧管(16)的延伸到比外侧管(15)更远的远位侧的部分的方式设置,在内侧管(16)的被气囊(13)覆盖的区域安装有造影环(30)。在制造该导管用管时,执行如下工序:将造影环(30)安装于内侧管(16)的工序;将气囊(13)定位于内侧管(16),在该定位状态下将气囊(13)与内侧管(16)接合,使得在施加最大压力的状态下,气囊(13)的直管区域(13c)的近位端部不会位移到比近位侧造影环(30b)更近的近位侧的工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囊导管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囊导管的制造方法,在进行血管的狭窄部位或堵塞部位的扩张治疗时等,该气囊导管用于导入生物体内进行扩张治疗。
技术介绍
以往,在进行PTA(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之类的治疗时等,使用气囊导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气囊导管具有导管用管和设置于该导管用管的远位端侧的气囊,将气囊导入因血管内生成的病变部等而变狭窄或被堵塞的部位并使所述气囊膨胀,从而进行该部位的扩张。通常在将气囊导管导入体内时,利用设置于该导管前端部的造影环(不透X线标记物),一边确认气囊的位置一边进行气囊导管的导入。图10是表示安装有该造影环的气囊导管的一例的剖面图。该图10表示施加有规定的基准压力(公称压力)时的气囊状态,图中右侧是远位侧、图中左侧是近位侧。如图10所示,气囊导管80具有导管用管81和气囊82,导管用管81具有外侧管83和穿插在该外侧管83内部的内侧管84。内侧管84以该内侧管84的一部分延伸到比外侧管83更远的远位侧的状态设置,气囊82设置成自外侧覆盖该延伸的区域。气囊82具有与导管用管81接合的处于两端的接合部和处于上述接合部之间的膨胀部。详细地说,气囊82自近位侧依次具有:与外侧管83接合的近位侧支架区域82a、内径及外径朝向远位端侧扩大而形成锥状的近位侧锥形区域82b、内径及外径在整个长度方向上分别相同且构成气囊82的最大外径区域的直管区域82c、内径及外径朝向远位端侧缩小而形成锥状的远位侧锥形区域82d、与内侧管84接合的远位侧支架区域82e。在内侧管84的被气囊82覆盖的区域,安装有两个造影环90。如图10所示,各造影环90设置在如下位置:在施加有规定的基准压力的状态下,在内侧管84的轴向上与直管区域82c的两端部分别一致的位置。具体来说,对于远位侧的造影环90a而言,将其配置成使该远位侧的造影环90a的远位端部与直管区域82c的远位端部处于相同位置,对于近位侧的造影环90b而言,将其配置成使该近位侧的造影环90b的近位端部与直管区域82c的近位端部处于相同位置。在此,在使用上述结构的气囊导管80进行血管内的病变部位的扩张时,首先,在使气囊82收缩的状态下将其导入至病变部位。在该情况下,一边在X线透视状态下确认造影部90的位置,一边进行气囊82的位置调节,使得直管区域82c处于与病变部相对的位置。该位置调节例如通过使近位侧的造影环90b的近位端部与病变部位的近位端部对位来进行。此后,向气囊82内施加规定的压力、例如施加公称压力(规定压力)使气囊82膨胀,从而进行病变部的扩张。由此,膨胀的直管区域82c的近位端部与病变部的近位端部处于相同位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37844号公报但是,在作为气囊82的扩张对象的病变部钙化等而变硬的情况下,存在即便在公称压力下使气囊82膨胀也不能充分扩张病变部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通过向气囊82施加比公称压力高的压力,使气囊82膨胀,从而扩张病变部。但是,在向气囊82施加比公称压力高的压力的情况下,假定直管区域82c沿轴向伸长。在该情况下,直管区域82c的近位端侧到达一部分病变部之外的正常部分,有直管区域82c意外地与正常部分的血管壁接触之虞。现有的气囊导管在这方面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状况而作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于制造气囊导管的制造方法,该气囊导管可以抑制气囊的膨胀部分意外地与体内的正常部位接触这样的不良情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专利技术的气囊导管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气囊导管,该气囊导管具有:外侧杆,其构成管状;内侧杆,其以一部分延伸到比所述外侧杆更远的远位侧的状态在该外侧杆内穿插;气囊,其以自外侧覆盖所述内侧杆的所述延伸部分的方式设置,并且一端部与所述外侧杆的远位端部接合且另一端部与所述内侧杆的所述延伸部分接合;造影部,其安装于所述内侧杆的被所述气囊覆盖的区域;通过向所述气囊的内部供给流体来对其施加预先规定的规定范围内的压力,所述气囊膨胀,通过将该流体排出,所述气囊收缩,所述气囊具有在施加该压力时膨胀成筒状且成为最大扩径部位的膨胀有效区域,所述气囊导管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造影部安装工序,将所述造影部相对于所述内侧杆进行安装;气囊接合工序,将所述气囊相对于所述内侧杆进行定位,并在该定位状态下将所述气囊与所述内侧杆接合,使得在被施加所述规定范围内的最大压力的状态下,所述气囊的膨胀有效区域中处于所述内侧杆的轴向两端部中的、因施加所述压力而向所述轴向位移的位移端部,相比所述造影部不会向该位移侧位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制造方法,可以考虑使用气囊导管时对气囊施加有最大压力的状态、即气囊的膨胀有效区域向轴向的伸长成为最大的最大伸长状态,来实施造影部相对于内侧杆的安装作业及气囊相对于该内侧杆的定位及接合作业。另外,根据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制造方法制造的气囊导管,即便在对气囊施加最大压力,使得膨胀有效区域的轴向长度(伸长)成为最大的情况下,膨胀有效区域的位移端部也不会超过造影部向其位移侧位移。因此,在将气囊导入并配置于体内的病变部时,如果使例如造影部的靠近气囊端部的端部与病变部的端部对位地进行配置,则无论施加于气囊的压力大小(限于规定范围内的压力)如何,都可以抑制膨胀有效区域到达病变部之外的部位即正常部位。由此,可以抑制气囊的膨胀有效区域意外地与体内的正常部位接触这样的不良情况。第二专利技术的气囊导管的制造方法在第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囊接合工序中,将所述气囊定位于所述内侧杆并与其接合,使得在施加所述最大压力时,在所述内侧杆的轴向上,成为所述造影部的端部的位置与所述膨胀有效区域的端部处于相同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对气囊施加最大压力时,造影部的端部和膨胀有效区域的位移端部处于相同位置。因此,在使造影部的该端部和病变部的端部对位的状态下将气囊相对于体内的病变部进行配置的情况下,若对气囊施加最大压力,则膨胀有效区域的位移端部和病变部的端部处于相同位置,其结果是,可以将病变部扩张直至到达其端部。另一方面,在对气囊施加比最大压力低的压力、例如施加基准压力(详细而言施加膨胀有效区域的外径达到预先规定的规定外径时的压力)的情况下,膨胀有效区域的位移端部的位移量与施加最大压力时相比减小,因此,病变部的端部侧的一部分成为未扩张的未扩张区域,但是,根据该结构,可以使该未扩张区域较小。因此,在该情况下,在获得上述第一专利技术的效果的同时,可以适当地扩张病变部。第三专利技术的气囊导管的制造方法在第二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范围的压力包含用于使该膨胀有效区域膨胀以使所述膨胀有效区域的外径达到预先规定的规定外径的基准压力,作为所述轴向的长度,所述造影部具有与通过使施加于所述气囊的压力自所述基准压力上升到所述最大压力而使所述膨胀有效区域的位移端部位移的位移量相同的长度,在所述气囊接合工序中,将所述气囊定位于所述内侧杆并与其接合,使得在施加所述基准压力时,在所述轴向上,所述造影部的一端部与所述膨胀有效区域的所述位移端部处于相同位置,在施加所述最大压力时,所述造影部的另一端部与所述膨胀有效区域的该位移端部处于相同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对气囊施加基准压力进行病变部的扩张时,在使造影部的一端部与病变部的端部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气囊导管的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囊导管的制造方法,其用于制造气囊导管,该气囊导管具有:外侧杆,其构成管状;内侧杆,其以一部分延伸到比所述外侧杆更远的远位侧的状态在该外侧杆内穿插;气囊,其以自外侧覆盖所述内侧杆的所述延伸部分的方式设置,并且一端部与所述外侧杆的远位端部接合且另一端部与所述内侧杆的所述延伸部分接合;造影部,其安装于所述内侧杆的被所述气囊覆盖的区域;通过向所述气囊的内部供给流体来对其施加预先规定的规定范围内的压力,所述气囊膨胀,通过将该流体排出,所述气囊收缩,所述气囊具有在施加该压力时膨胀成筒状且成为最大扩径部位的膨胀有效区域,所述气囊导管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造影部安装工序,将所述造影部相对于所述内侧杆进行安装;气囊接合工序,将所述气囊相对于所述内侧杆进行定位,并在该定位状态下将所述气囊与所述内侧杆接合,使得在被施加所述规定范围内的最大压力的状态下,所述气囊的膨胀有效区域中处于所述内侧杆的轴向两端部中的、因施加所述压力而向所述轴向位移的位移端部,相比所述造影部不会向该位移侧位移。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7.25 JP 2011-1617691.一种气囊导管的制造方法,其用于制造气囊导管,该气囊导管具有:外侧杆,其构成管状;内侧杆,其以一部分延伸到比所述外侧杆更远的远位侧的状态在该外侧杆内穿插;气囊,其以自外侧覆盖所述内侧杆的所述延伸部分的方式设置,并且一端部与所述外侧杆的远位端部接合且另一端部与所述内侧杆的所述延伸部分接合:造影部,其安装于所述内侧杆的被所述气囊覆盖的区域;通过向所述气囊的内部供给流体来对其施加预先规定的规定范围内的压力,所述气囊膨胀,通过将该流体排出,所述气囊收缩,所述气囊具有在施加预先规定的规定范围内的压力时膨胀成筒状且成为最大扩径部位的膨胀有效区域,所述气囊导管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造影部安装工序,将所述造影部相对于所述内侧杆进行安装;气囊接合工序,将所述气囊相对于所述内侧杆进行定位,并在该定位状态下将所述气囊与所述内侧杆接合,使得在被施加所述规定范围内的最大压力的状态下,所述气囊的膨胀有效区域中处于所述内侧杆的轴向两端部中的、因施加预先规定的规定范围内的压力而向所述轴向位移的位移端部即近位侧端部不会位移到比近位侧造影部更近的近位侧,在所述气囊接合工序中,将所述气囊定位于所述内侧杆并与其接合,使得在施加所述最大压力时,在所述内侧杆的轴向上,成为所述造影部的端部的位置与所述膨胀有效区域的端部处于相同位置,所述规定范围的压力包含用于使该膨胀有效区域膨胀以使所述膨胀有效区域的外径达到预先规定的规定外径的基准压力,作为所述轴向的长度,所述造影部具有与通过使施加于所述气囊的压力自所述基准压力上升到所述最大压力而使所述膨胀有效区域的位移端部位移的位移量相同的长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川裕树村野诚一郎杉浦寿史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戈德曼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