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土温控人工培养蟋蟀的方法,包括野生蟋蟀受精籽的冻籽处理、野生蟋蟀受精籽的恒温培养、蟋蟀1-4蜕若虫的变温培养、蟋蟀5-6蜕大龄若虫的分缸培养。该方法方法,工艺简单、设备简单、成本低廉,采用完全无土的蟋蟀人工培育方法,具有明显的全天候反季节性,避免了各种土壤病菌致病因素,产率高;同时,使高品系的蟋蟀人工培养更具稳定性和准确性,培育的蟋蟀个头大、品系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昆虫人工繁殖
,特别涉及一种无土温控环境下人工培养蟋蟀的方法。
技术介绍
蟋蟀也称中华斗蟋,为直翅目昆虫,斗蟋蟀是中国一项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高品系的蟋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然而,自然环境下蟋蟀的寿命仅为100天左右,成虫时间也限定在秋天;同时,山东等传统野生蟋蟀产地资源濒临枯竭,如何人工培养蟋蟀,保护自然种群,沿承蟋蟀传统文化,是近代长期研究的一个课题。1980年代以来,关于人工培养蟋蟀的实验研究逐渐兴起,概括起来大致有二种培养方向:一是室外撒籽自然培养,在冬天选择合适的田地圈围,在浅土层撒蟋蟀籽使其自然生长;二是室内人工培养,选择室内环境恒温培养幡虫率。然而,现有人工方法培养出来的蟋蟀产率低、个头小、品系低,打斗能力远远不如野生蟋蟀,其主要技术缺陷为:1.产率低。无论哪种培养方法,均采用土壤环境,使得土壤中大量病菌和病毒在高温环境下迅速生长繁殖,导致蟋蟀病死率较高。2.品系低。因此野生蟋蟀籽在野外自然环境下经历整个冬天的低温环境,对其线粒体沉淀和品系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人工培养方法缺少模拟蟋蟀自然孵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一冻籽,因此导致人工培养出的蟋蟀品系较低。3.个头小、品系低。由于培育全程均为自然温度或者人工恒温,导致缺乏适应蟋蟀自然发育特征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从蟋蟀籽孵化到7龄蜕皮成虫全过程均缺乏精确的温湿度控制,这种物理环境并不适合蟋蟀的生长发育需求,导致人工培养出的蟋蟀品个头小、系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产率高、蟋蟀个头大、品系高的无土温控人工培养蟋蟀的方法。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包括以下步骤:(1)野生蟋蟀受精籽的冻籽处理:野生蟋蟀受精籽与干沙土混匀后置于温度2-1 (TC中经冻籽处理100天以上;(2)野生蟋蟀受精籽的恒温培养:将经冻籽处理后的野生蟋蟀受精籽与干沙土混合物于自然温度下培养1-2天后,于灭菌后的培养缸中恒温保湿培养6-7天,培养条件为:温度 25-30°C,湿度 80-90% ;(3)蟋蟀1-4蜕若虫的变温培养:于培养缸中设置2-3层斜搭桥砌作为各龄蟋蟀若虫的活动场地,将恒温培养后的野生蟋蟀受精籽于日夜变温环境中培养40-45天,培养条件为:白天温度为25-28°C、湿度为30-50%,夜间温度为30_32°C、湿度为80_90%,饲料包括对虾养殖饲料、玉米、豆皮和蝉蜕的混合物以及白菜叶;(4)蟋蟀5-6蜕大龄若虫的分缸培养:若虫达到5蜕后分缸培养,平均I缸分成10缸,培养条件为:白天温度为25-28°C、湿度为30-50%,夜间温度为30_32°C、湿度为80_90%,饲料以对虾养殖饲料、玉米、豆皮和蝉蜕的混合物以及白菜叶。其中,步骤(I)中,野生蟋蟀受精籽的保存采用无菌纸袋;从而保证了野生蟋蟀受精籽避免被其他病菌和病毒感染,提高了蟋蟀产率。其中,步骤(I)中,所述野生蟋蟀受精籽标样为经过质量百分比5-6%。高锰酸钾水溶液杀菌处理的受精籽;从而保证了野生蟋蟀受精籽避免被其他病菌和病毒感染,提高了蟋蟀产率。其中,步骤(2)中,培养缸的灭菌方法为将培养缸置于温度为50_60°C、湿度为10%以下的环境中处理8-lOh ;从而保证了野生蟋蟀受精籽避免被其他病菌和病毒感染,提高了蟋蟀产率。其中,步骤(3)中,饲料中虾养殖饲料、玉米、豆皮和蝉蜕的质量比为(25-35):(30-40):(25-35):5,优选地为30:35:30:5 ;从而保证了蟋蟀1_4蜕若虫的营养,提高了蟋蟀的品系。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工培养蟋蟀的方法,工艺简单、设备简单、成本低廉,采用完全无土的蟋蟀人工培育方法,具有明显的全天候反季节性,避免了各种土壤病菌致病因素,产率高;同时,使高品系的蟋蟀人工培养更具稳定性和准确性,培育的蟋蟀个头大、品系好。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的物料配比、工艺条件及其结果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无土温控人工培养蟋蟀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野生蟋蟀受精籽的冻籽处理(I)野生蟋蟀受精籽的获得:将野生蟋蟀育种专用的细沙预先采用80目的筛子细筛成干沙土颗粒,在野生母本扎籽后,放置6-7天左右,使蟋蟀籽发育膨胀,发育状态连续观察如下:1-3天籽呈现半透明状,开始萌发;5-10天开始颜色变白,体积膨胀;20天左右每颗籽体积大于80目。将采集的野生蟋蟀受精籽与细沙的混合标样以80目的筛子细筛,得到沙土分离的野生蟋蟀受精籽,用火焰灭菌的镊子和解剖针挑入无菌纸袋放置。(2)野生蟋蟀受精籽的的灭菌处理将野生蟋蟀受精籽的以质量百分比为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杀菌处理,由于野生蟋蟀受精籽的表面有不溶于水的蜡质层,使用木质牙签搅拌使其下沉入水,以充分消毒杀菌处理。(3)野生蟋蟀受精籽的冻籽处理将100°C以上火烤、自然冷却后的干沙土与灭菌处理后的野生蟋蟀受精籽混合,保持混合物总体湿度低于5%、捏手不能成团的状态,并将干沙土野生蟋蟀受精籽的混合物放入保鲜袋密封,置于2-10°C的低温环境中100天以上,充分模拟野生籽过冬环境;可根据孵化时间确定保存温度,计划100天-150天就要孵化的籽温度控制在100°C,计划I年以上才要孵化的籽温度控制在2V左右;这期间自然死亡的籽约为5%左右,呈现明显的蜡白干瘪状。2.无土 恒温孵化(I)培养环境的准备人工培养房采用IOcm厚的夹心泡沫板贴墙设置作为保温房,排列放置孵化架,架上统一铺置长40cm、宽30cm、高30cm的泡沫保温箱作为无土培育蟋蟀的培养缸,缸口敞开,上壁贴上5cm宽的光滑胶带,防止蟋蟀若虫外逃。培养缸的恒温恒湿无菌处理。蟋蟀致病源主要为螨虫、寄生蜂、多角体病毒和带病基因遗传。将培养缸预先使用电热暖风加热器组合带插座的温度控制器进行50-60°C高温杀菌、同时使用加湿器组合带插座的湿度控制器进行10%以内的低湿度杀菌,采用该方法持续处理10小时能够有效杀灭蟋蟀致病细菌和病毒。( 2 )野生蟋蟀受精籽的恒温培养经冻籽处理后的野生蟋蟀受精籽和干沙土混合物在室内自然温度下放置2天,喷洒水雾使湿度达到60%左右,搅拌后捏手可成团,搅拌后可散开,将铺在不锈钢的孵化盘(尺寸为20*30)上,铺设厚度在2-3cm,置于培养缸中恒温保湿培养6天,控制室温25°C,湿度 85%。为了提高蟋蟀出籽率,混合蟋蟀籽的细沙铺设厚度不能高于3cm,以保证所有籽的均匀受热,这样出籽率在90%以上,而且能够6-7天以内同步孵化。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期间若喷洒冷水雾,将导致60%以上孵化的热籽受凉死亡。—孵化期内不可失水(籽会干瘪),也不可湿度过高(籽会窒息而死并发霉),否则蟋蟀籽将全部死亡。—孵化期内不可受到光线直射,否则籽会发红死亡。—混合蟋蟀籽的细沙铺设厚度高于3cm,将导致过厚的蟋蟀籽上热下冷,上层籽提前孵化,而下层籽延后孵化,孵化时间相差过大,导致后孵化的小龄若虫被大龄若虫吃掉。3.蟋蟀1-4蜕若虫的变温培养以内径3*3毫米的多孔PVC扣板条(6cm*20cm)斜搭桥砌作为各龄蟋蟀若虫的活动场地,在保温箱内堆叠2-3层。贴合蟋蟀昼伏夜出的生物特性,白天采用低室温25°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土温控人工培养蟋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野生蟋蟀受精籽的冻籽处理:野生蟋蟀受精籽与干沙土混匀后置于温度2?10℃中经冻籽处理100天以上;(2)野生蟋蟀受精籽的恒温培养:将经冻籽处理后的野生蟋蟀受精籽于自然温度下培养1?2天后,于灭菌后的培养缸中恒温保湿培养6?7天,培养条件为:温度25?30℃,湿度80?90%;(3)蟋蟀1?4蜕若虫的变温培养:于培养缸中设置2?3层斜搭桥砌作为各龄蟋蟀若虫的活动场地,将恒温培养后的野生蟋蟀受精籽于日夜变温环境中培养40?45天,培养条件为:白天温度为25?28℃、湿度为30?50%,夜间温度为30?32℃、湿度为80?90%,饲料以对虾养殖饲料、玉米、豆皮和蝉蜕的混合物以及白菜叶;(4)蟋蟀5?6蜕大龄若虫的分缸培养:若虫达到5蜕后分缸培养,平均1缸分成10缸,培养条件为:白天温度为25?28℃、湿度为30?50%,夜间温度为30?32℃、湿度为80?90%,饲料以对虾养殖饲料、玉米、豆皮和蝉蜕的混合物以及白菜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土温控人工培养蟋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野生蟋蟀受精籽的冻籽处理:野生蟋蟀受精籽与干沙土混匀后置于温度2-10°C中经冻籽处理100天以上; (2)野生蟋蟀受精籽的恒温培养:将经冻籽处理后的野生蟋蟀受精籽于自然温度下培养1-2天后,于灭菌后的培养缸中恒温保湿培养6-7天,培养条件为:温度25-30°C,湿度80-90% ; (3)蟋蟀1-4蜕若虫的变温培养:于培养缸中设置2-3层斜搭桥砌作为各龄蟋蟀若虫的活动场地,将恒温培养后的野生蟋蟀受精籽于日夜变温环境中培养40-45天,培养条件为:白天温度为25-28°C、湿度为30-50%,夜间温度为30_32°C、湿度为80_90%,饲料以对虾养殖饲料、玉米、豆皮和蝉蜕的 混合物以及白菜叶; (4)蟋蟀5-6蜕大龄若虫的分缸培养:若虫达到5蜕后分缸培养,平均I缸分成10缸,培养条件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俊宴,朱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