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91502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0 0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耳机,其包含一单体模块与一薄型耳罩;该单体模块是由一薄型喇叭单体连接一音源接收线组成,该音源接收线用以接收随身听的音讯;该薄型耳罩为呈片状的软垫,其具有一呈外耳翼形状的配戴穿孔;该薄型耳罩内侧又具有一容置室并连接一置线槽;由前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该薄型喇叭单体与音源接收线分别嵌入该容置室与置线槽,使该单体模块与薄型耳罩结合,再通过该耳罩所具有的配戴穿孔配戴在使用者的耳朵上,达到配戴舒适且易于携带收纳的目的;另外,该喇叭单体与薄型耳罩的结合产生共振效果,增添使用者在听音乐时的乐趣。(*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一种耳挂式耳机,尤指一种令使用者配戴舒适且易于收纳的耳机。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8所示,为一种已知的耳罩式耳机60,该耳罩式耳机60的外观结构包含一头弓支架63,用以配戴在使用者头部,该头弓支架63两端分别延伸形成一固定座61,其中一固定座61的下端部连接一音源接收端子,用以接收音讯;两固定座61的内侧端部贴近使用者耳朵,该内侧端部上又分别形成一耳罩62,避免令使用者耳朵直接与该固定座61内侧端部接触,用以保护耳朵让使用者感到舒适;上述的耳罩式耳机60主要目的是提供使用者一种配戴头上后令人感到舒服的耳机,但此种耳机的组成较复杂、体积也较大、携带不易。另一种已知的耳塞式耳机70,请参考图9所示,该耳塞式耳机70的外观结构包括体积较小的两耳机壳体71,该耳机壳体71各自与一耳塞式单体72、一音源接收线73连接,使用者在使用时只需将前述耳塞式单体72放入耳孔中,收纳时只需将音源接收线73折收即可,虽然此类耳塞式耳机70提供使用者易于携带、体积较小的便利性,但是这种耳塞式耳机70长时间侵入使用者耳孔、耳道除了不舒适外亦容易造成细菌感染等卫生问题。还有一种已知的耳挂式耳机80,请参考图10所示,该耳挂式耳机的外观结构包含呈圆型的二耳机外壳81,该耳机外壳81分别连接一音源接收线且内侧各设有一单体82,该耳机外壳81 —端部经延伸后形成一弧形耳挂架83,使用者在使用时将该耳挂架83压在耳廓上,该耳机外壳81与单体82向耳孔靠拢,此类耳挂式耳机80大多属硬壳的机构,耳挂架83的形状也是固定的,若使用者长期使用恐造成耳廓受压迫而有碍血液循环。由于目前市面上所贩售的耳罩式耳机60、耳塞式耳机70型式或耳挂式耳机80大多雷同,耳罩式耳机60配戴后令使用者感到较舒适,但此种耳机的组成较复杂、体积也较大并且携带不易;而后二者虽然组成较简单、体积较小且易于携带,但是直接侵入使用者耳孔、耳道或长期压迫耳廓均会造成使用者不舒服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情形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配戴舒适且易收纳的耳机,主要可让使用者轻松的配戴在耳朵上,达到舒适且易于携带收纳的目的,并且通过其共振效果,增添使用者在听音乐时的乐趣。欲达上述目的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为令前述耳机包含:一薄型耳罩,为呈片状的软垫,其上形成有一呈外耳翼形状的配戴穿孔,并在该配戴穿孔外侧构成一耳挂部,其相对内侧位置构成一振动部;—单体模块,是由一薄型喇ΠΛ单体连接一音源接收线组成。优选地,其中该薄型耳罩的振动部内侧又形成一容置室及一相连接的置线槽。优选地其中该薄型耳罩是由薄片硅胶所构成的弹性体。优选地,其中该薄型喇叭单体为一薄片型式的压电陶磁单体。优选地,其进一步的具有一薄片软垫,该薄片软垫是由片状的海绵体所构成,其具有一呈外耳翼形状的配戴穿孔。优选地,该容置室、置线槽的大小形状分别与该薄型喇叭单体、音源接收线匹配,该薄型喇叭单体通过粘着的方式将薄型喇叭单体结合在容置室内。优选地,该薄型耳罩以模具射出成型,并在射出时将该单体模块设在模具内,在射出后被包覆在该薄型耳罩的振动部内。优选地,其中该薄型耳罩是由薄片硅胶所构成的弹性体。优选地,其中该薄型喇叭单体为一薄片型式的压电陶磁单体。优选地,其进一步的具有一薄片软垫,该薄片软垫是由片状的海绵体所构成,其具有一呈外耳翼形状的配戴穿孔。因此,依上述所组成的配戴舒适且易收纳的耳机可达到的功效包括有:体积小方便携带与收纳,该单体模块与薄型耳罩结合后为薄片式的耳机,配戴在耳朵上令使用者感到舒适;另外,不同材料的单体与耳罩,在结合后可调整音频并且产生声学上的调适,同时也通过共振特性产生不同的声音频段以及在低频时产生共振震动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外侧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内侧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的一应用方式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应用时放大状态示意图。图8为一种已知的耳罩式耳机外观示意图。图9为另一种已知的耳塞式耳机外观示意图。图10为另一种已知的耳挂式耳机外观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薄型耳罩11配戴穿孔12容置室13置线槽14耳挂部15振动部20单体模块21薄型喇叭单体22音源接收线30薄片软垫31配戴穿孔50随身音讯播放器60耳罩式耳机61固定座62耳罩63头弓支架70耳塞式耳机71耳机壳体[0041 ] 72耳塞式单体73音源接收线80耳挂式耳机81耳机外壳82单体83耳挂架。具体实施方式关于本技术的配戴舒适且易收纳的耳机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请参考图1及图2所示,其包括一薄型耳罩10与一单体模块20 ;该薄型耳罩10为呈片状的软垫,其上形成有一呈外耳翼形状的配戴穿孔11,又薄型耳罩10在配戴穿孔11的外侧构成一耳挂部14,其相对内侧位置则构成一振动部15,供设置前述单体模块20 ;使用者将耳朵穿过该配戴穿孔11后其外耳翼的内侧与该耳挂部14外侧贴合,而该振动部15的内侧与使用者耳孔位置靠拢,以此方式将薄型耳罩10舒适的配戴在耳朵上;在本实施例中该薄型耳罩10的振动部15内侧又进一步形成一容置室12及一置线槽13,该置线槽13与容置室12相连通;该单体模块20是由一薄型喇叭单体21连接一音源接收线22组成;该音源接收线22主要用以接收随身装置的音讯;该薄型喇叭单体21与音源接收线22分别嵌入该容置室12与置线槽13 ;通过上述方式将薄型喇叭单体21与振动部15结合,若薄型喇叭单体21与振动部15是由不同的材料所构成,其共振的效果亦有不同;本较佳实施例中,该薄型耳罩10指一耳朵型状且由薄片硅胶所构成的弹性体,该薄型喇叭单体21指一薄片型式的压电陶磁单体,而该容置室12、置线槽13的大小形状分别与该薄型喇叭单体21、音源接收线22匹配,该薄型喇叭单体21能通过嵌入的方式与该容置室12结合,更可通过粘着的方式将薄型喇叭单体21与容置室12贴合,以此方式令本技术的耳机构成一体平贴状的全薄片型式的耳机。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3所示,其中包括前述薄型耳罩10与单体模块20 ;本实施例更进一步的具有一薄片软垫30,该薄片软垫30是由片状的海绵体所构成,其具有一呈外耳翼形状的配戴穿孔31,该配戴穿孔31所设位置与该薄型耳罩10的配戴穿孔11相同,该薄片软垫30与该薄型耳罩10内侧贴合,包覆住该薄型喇叭单体21与音源接收线22,通过增加的薄片软垫30的方式令使用者配戴在耳朵后感觉更舒适。 本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是该薄型耳罩10与单体模块20的结合方式有所不同;本实施例中,该薄型耳罩10与单体模块20为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如图4所示,其一体成型的方式为在模内射出成型时就已将该单体模块20设在形成该薄型耳罩10的模具内,因此,其中该薄型喇叭单体21与音源接收线22在射出成型后即被包覆在该薄型耳罩10内,以此方式可更方便于制造。本技术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方式与前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是该薄型喇叭单体21为一薄片型式的压电陶磁单体,且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薄型耳罩,为呈片状的软垫,其上形成有一呈外耳翼形状的配戴穿孔,并在该配戴穿孔外侧构成一耳挂部,其相对内侧位置构成一振动部;一单体模块,是由一薄型喇叭单体连接一音源接收线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薄型耳罩,为呈片状的软垫,其上形成有一呈外耳翼形状的配戴穿孔,并在该配戴穿孔外侧构成一耳挂部,其相对内侧位置构成一振动部; 一单体模块,是由一薄型喇机单体连接一音源接收线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薄型耳罩的振动部内侧又形成一容置室及一相连接的置线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薄型耳罩是由薄片硅胶所构成的弹性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薄型喇叭单体为一薄片型式的压电陶磁单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的具有一薄片软垫,该薄片软垫是由片状的海绵体所构成,其具有一呈外耳翼形状的配戴穿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正义
申请(专利权)人:昆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