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包括:一盖体、一转盘、一端子固定体、一第一接触端子、以及一第二接触端子;其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特别在该转盘的周缘设有多个排尘沟槽;如此,当此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处于具有大量灰尘的环境中之时,该些排尘沟槽可防止灰尘堆积在该转盘与该盖体之间,因此,即便处于具有大量灰尘的环境中,也不必担心发生转盘无法转动的情况。(*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应用于开关装置的切换结构,尤指一种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
技术介绍
开关(switch)为电器设备与电子产品所不可或缺的机构,举凡冰箱、电视、延长线、电脑、电视游乐器等都必须通过开关来启动或者关闭其电源;其中,按压式开关为最常见的一种开关类型。请参阅图1,为现有的一种按压式开关的爆炸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按压式开关I’应用于控制一电动工具机的一马达,其包括:一板机钮10’、一滑动机构11’、一第一切换轴12’、一第二切换轴13’、一电源负极连接机构14’、一支撑机构15’、一连接机构16’、一马达正负端子连接机构18’、一电源正极连接机构19’、一正反向机构20’、一补偿式电子控制电路21’、一二极体22’、一停止机构17’、一第一拉簧24’、一第二拉簧25’、一第一包覆体231’、一第二包覆体232’、以及一散热机构26’。继续地参阅图1,并请同时参阅图2、图3与图4,分别为马达正负端子连接机构的立体图、正反向机构的爆炸图、以及现有的按压式开关的部分机构组合图。其中,马达正负端子连接机构18’具有一正端子181’与一负端子182’,通过该正端子181’与该负端子182 ’可分别连接该马达的正、负端。并且,马达正负端子连接机构18’还包括一壳体183’以将正端子181’与负端子182’包覆其中。另外,正反向机构20’具有一第一切换子201’与一第二切换子202’,其中,该第一切换子201’预设地接触该连接机构16’与该负端子182’,且该第二切换子202’预设地接触该电源正极连接机构19’与该正端子181’。在该现有的按压式开关I’之中,特别地,通过改变第一切换子201’、第二切换子202’与正端子181’、负端子182’、连接机构16、及电源正极连接机构19’的接触关系,即可改变马达转动的方向。另外,配合于马达正负端子连接机构18’,正反向机构20’还包括:一正反向切换柄205’、一切换柄固定片206’、一第三压缩弹簧组203’、及一第四压缩弹簧组204’。其中,该正反向切换柄205’具有一后枢部2052’与一前枢部2051’,该后枢部2052’之上具有多个孔洞2053’,第一切换子201’与第二切换子202’即结合于该孔洞2053’之上。此外,前枢部2051’枢接于后枢部2052’,因此拨动该前枢部2051’则后枢部2052’会相对地移动,如此,可改变第一切换子201’与、第二切换子202’与正端子181’、负端子182’、连接机构16’、及电源正极连接机构19’的接触关系。如此,经由上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得知该现有的按压式开关I’除了可控制电动工具机的马达外,也可通过正反向机构20’控制马达进行正向转动或者反向转动;然而,该现有的按压式开关I’仍具有下列的缺点与不足:(I)组装时,该第一切换子201’与该第二切换子202’先插入正反向机构20’的该些孔洞2053’内,接着第一切换子201’、第二切换子202’与正反向机构20’直接地被设置于马达正负端子连接机构18’之上;其中,由于第一切换子201’与第二切换子202’并无任何回勾设计,因此,组装时,第一切换子201’与第二切换子202’可能于由正反向机构20’的该些孔洞2053’内掉出,导致制程上的不便。(2)该正反向切换柄205’的后枢部2052’与前枢部2051’之间不具有防尘或排尘设计,因此,经长期使用后,灰尘便会堆积于后枢部2052’与前枢部2051’的枢接处,而影响正反向切换柄205’的正常作动。(3)此外,当使用者欲切换马达进行正向转动或者反向转动时,通过拨动该前枢部2051’使得后枢部2052’会相对地移动来实现,然而,由于后枢部2052’由该切换柄固定片206’固定,一旦受到外力作用则后枢部2052’可能会脱离该切换柄固定片206’的固定,而影响马达转动方向的正常切换。经由上述的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轻易得知,目前所现有的按压式开关的马达正反向切换机构仍存在着缺陷与不足;有鉴于此,本技术的设计人极力地研究创作,而终于研发出一种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在端子容置槽内特别设有端子扣合部,并于接触端子上制作有对应的扣合部;如此,将接触端子组装于端子容置槽内时,接触端子的扣合部便会扣合端子容置槽内的端子扣合部,即可不必担心发生接触端子自端子容置槽中掉出的情况。本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特别在转盘的周缘设有多个排尘沟槽;如此,当此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处于具有大量灰尘的环境中之时,该些排尘沟槽可防止灰尘堆积于该转盘与该盖体之间,因此,即便处于具有大量灰尘的环境中,也不必担心发生转盘无法转动的情况。本技术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使用端子固定体结合并固定转盘以及接触端子,并通过固定球体与球体复位弹簧将该端子固定体而固定于盖体之中;如此,当该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作用时,除非施力于转盘的转柄以使得转盘朝一反方向转动,否则即使是受到外力的推挤、振动,皆不会影响该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控制马达的转动方向。因此,为了实现本技术的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设计人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安装于一开关装置之中,以协助该开关装置控制一马达的一正向转动与一反向转动,其特征在于,该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包括:一盖体,其顶部形成有一转盘对应凹槽,且该转盘对应凹槽具有一滑槽;一转盘,容置于该盖体之中并相对于该转盘对应凹槽,其中,该转盘具有一转柄与一嵌合块,且该转柄设于该滑槽之中,该嵌合块包括一嵌合件与一插入柄;一端子固定体,具有:一嵌合块容置槽,包括一第一容置部与一第二容置部,该嵌合件之底部嵌入于该第一容置部之中,且该插入柄嵌入并容置于该第二容置部之中;以及二端子容置槽;一第一接触端子,设于该端子固定体的其一端子容置槽之中;以及一第二接触端子,设于该端子固定体的另一端子容置槽之中,其中,通过施力于该转柄而转动该转盘并带动该端子固定体转动,使得该第一接触端子与该第二接触端子接触于该开关装置内部的端子,以控制该马达进行该正向转动或该反向转动。进一步,如上所述的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其中,该端子固定体还包括:一球体容置槽,用以容置一固定球体与一球体复位弹簧,该固定球体与该球体复位弹簧用以协助固定端子固定体;以及多个弹簧容置槽,形成于端子固定体的底部。进一步,如上所述的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还包括:多个端子弹簧,分别置于该弹簧容置槽之中,并相对于该些端子容置槽之内的该第一接触端子与该第二接触端子,其中,该些端子弹簧的弹力使第一接触端子与第二接触端子紧密接处于该开关装置内部的端子。进一步,如上所述的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其中,该盖体还包括:至少二球体凹槽,对应于该转盘对应凹槽而形成于该盖体的内表面,其中,当该端子固定体停止转动,该固定球体即受到该球体复位弹簧的推挤而嵌入该球体凹槽之中,以固定端子固定体;多个扣合机构,形成于盖体的周边,用以扣合该开关装置;以及一迂回式嵌孔,形成于该转盘对应凹槽之中,用以结合该嵌合件的顶部。进一步,如上所述的开关装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安装于一开关装置之中,以协助该开关装置控制一马达的一正向转动与一反向转动,其特征在于,该开关装置的正反向切换机构包括:一盖体,其顶部形成有一转盘对应凹槽,且该转盘对应凹槽具有一滑槽;一转盘,容置于该盖体之中并相对于该转盘对应凹槽,其中,该转盘具有一转柄与一嵌合块,且该转柄设于该滑槽之中,该嵌合块包括一嵌合件与一插入柄;一端子固定体,具有:一嵌合块容置槽,包括一第一容置部与一第二容置部,该嵌合件之底部嵌入于该第一容置部之中,且该插入柄嵌入并容置于该第二容置部之中;以及二端子容置槽;一第一接触端子,设于该端子固定体的其一端子容置槽之中;以及一第二接触端子,设于该端子固定体的另一端子容置槽之中,其中,通过施力于该转柄而转动该转盘并带动该端子固定体转动,使得该第一接触端子与该第二接触端子接触于该开关装置内部的端子,以控制该马达进行该正向转动或该反向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应松,黄桢宏,陈昶男,韦宏儒,赖辰威,薛道隆,
申请(专利权)人:崧腾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