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89461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0 02:04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包括由彼此面对面配置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位于第一、第二壳体之间的并且对应自动转换开关的每个极隔设出的触头室、设置在触头室内的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与第一静触头以及第二静触头配合的动触头和设置在触头室上端部的灭弧装置,其中:所述动触头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之间,并具有一动导杆,动导杆朝向所述灭弧装置的一端固定有一对动触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阻隔装置,该阻隔装置包络在所述的动导杆上,并且所述动触点露出于该阻隔装置。优点:可显著提高灭弧效率,避免常用触头即第一静触头与备用触头即第二静触头之间因串联而引发短路的事故。(*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低压电器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技术介绍
自动转换开关主要用于应急供电系统,起到不间断供电的作用,具体地讲,由其将负载电路的一路电源即常用电源(市电)自动切换至另一路电源(市电或发电),以确保重要负荷连续可靠运行。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人们对用电质量的要求日益严苛,随之对自动转换开关(英文缩写为=ATSE)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常见即目前广为使用的两位置自动转换开关是一种无断开位置的转换开关,转换时间较短,一般的结构形式表现为常用、备用静触头及动触头同处于同一个触头室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在接通或分断大的电流(如IOIe)情况下,动、静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弧会很快加热触头表面和空气介质,使整个触头室充斥含有大量金属粒子的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气体会在常用、备用静触头之间引起短路,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高温高压气体先在整个触头室内膨胀,然后再从常用、备用的灭弧栅片同时冲出,因此使正处于分闸过程中的动、静触头间产生的弧柱的气吹效果减弱,导致动触头在断开一端静触头到接通另一端静触头时电弧来不及熄灭,从而在常用、备用静触头间引起短路,造成严重的后果。经本申请人分析,之所以出现上述弊端,是因为触头室的结构有失合理所致,但是在目前已公开的中、外专利和非专利文献中均未见诸得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启示,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显著提高灭弧效率而藉以避免电弧将常用触头与备用触头之间串联而引发短路事故的自动转换开关。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包括由彼此面对面配置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位于第一、第二壳体之间的并且对应自动转换开关的每个极隔设出的触头室、设置在触头室内的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与第一静触头以及第二静触头配合的动触头和设置在触头室上端部的灭弧装置,其中:所述动触头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之间,并具有一动导杆,动导杆朝向所述灭弧装置的一端固定有一对动触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阻隔装置,该阻隔装置包络在所述的动导杆上,并且所述动触点露出于该阻隔装置。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阻隔装置包括第一壳瓣和第二壳瓣,第一、第二壳瓣彼此面对面配合,并且在第一、第二壳瓣相互配合后构成有一连接板容纳腔,该连接板容纳腔自第一壳瓣以及第二壳瓣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所述动导杆容纳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且所述的动触点探出容纳腔。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的宽度与所述动导杆的宽度相适配,而容纳腔的高度与动导杆的厚度相适应。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壳瓣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构成有一第一配合壁,而长度方向的另一侧构成有一第二配合壁;在所述的第二壳瓣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构成有一第三配合壁,而长度方向的另一侧构成有一第四配合壁,其中 第一、第三配合壁彼此榫卯配合,而第二、第四配合壁相互榫卯配合。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配合壁上构成有第一卯时,则在所述第三配合壁上并且在对应第一卯的位置构成有第一榫,同时,所述第二配合壁上构成有第二榫,在所述第四配合壁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二榫的位置构成有第二卯,第一榫与第一卯榫卯配合,而第二榫与第二卯榫卯配合。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阻隔装置为绝缘胶带,该绝缘胶带缠绕在所述的动导杆上。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在动触头的动导杆上设置了阻隔装置,以动导杆和阻隔装置作为隔板而将触头室分隔成两个变化的独立空间,可显著提高灭弧效率,避免常用触头即第一静触头与备用触头即第二静触头之间因串联而引发短路的事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撤去第一壳体后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阻隔装置与动导杆相配合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阻隔装置的第一、第二壳瓣相配合的示意图。图5为图3和图4所示的第二壳瓣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的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包括由第一壳体I和第二壳体2对应自动转换开关的每个极隔设出的触头室3,设置在触头室3内的第一静触头4和第二静触头5,与第一静触头4和第二静触头5配合的动触头6,以及设置在触头室3上端部的灭弧装置7。其中,其中:所述动触头6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静触头4和第二静触头5之间,并具有一动导杆61,动导杆61朝向灭弧装置7的一端固定有一对动触点611, —对动触点611位于动倒杆61两侧背对设置且分别对应于第一静触头4和第二静触头5。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动导杆61上以包络的方式设置有一阻隔装置8,并且动触点611露出于该阻隔装置8。阻隔装置8的长度为:在不阻碍动导杆61转动的情况下,阻隔装置8的一端尽可能靠近灭弧装置7,另一端尽可能靠近动导杆61的转动中心。阻隔装置8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的第一壳体I和第二壳体2相贴近,藉由阻隔装置8将触头室3分隔成两个触头小室。这里所述的贴近指尽可能靠近,而为了保证动触头6能够在触头室3内自由转动而不受第一壳体I或第二壳体2卡止,阻隔装置8的两侧可以与第一壳体I和第二壳体2之间保留极小的活动间隙。请参见图3至图5,前述的阻隔装置8包括一第一壳瓣81和一第二壳瓣82,第一、第二壳瓣81、82彼此面对面配合,当第一、第二壳瓣81、82相互面对面配合后构成有一整体的连接板容纳腔83,并且该连接板容纳腔83自第一壳瓣81以及第二壳瓣8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前述的动导杆61容纳于容纳腔83内,并且动触点611探出容纳腔83。前述容纳腔83的宽度与动导杆61的宽度相匹配,并且容纳腔83的高度与动导杆61的厚度相适配。请继续见图3至图5,在前述第一壳瓣8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构成有一第一配合壁811,而另一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二配合壁812 ;在前述的第二壳瓣82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构成有一第三配合壁821,而另一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第四配合壁822。第一、第三配合壁811、821彼此榫卯配合,而第二、第四配合壁812、822相互榫卯配合。本实施例中,在前述的第一配合壁811上构成有第一卯8111,而在前述的第三配合壁821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一卯8111的位置构成有第一榫8211,同时,在第二配合壁812上构成有第二榫8121,在第四配合壁822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二榫8121的位置构成有第二卯8221。当第一榫8211榫入第一卯8111内并且第二榫8121榫入第二卯8221内时,从而将第一、第三配合壁811、821榫卯配合,同时将第二配合壁812与第四配合壁822榫卯配合。依据公知常识,第一榫8211与第一卯8111的位置可以对调,同样,第二榫8121与第二卯8221的位置可以对调。由上述实施例可知,阻隔装置8跟随动触头6 —起运动,第一、第二配合壁811、812以及第三、第四配合壁821、822与触头室3的侧壁形成极小的间隙,从而将整个触头室3独立成两个有效的第一小室31和第二小室32,第一静触头4和第二静触头5分别位于第一小室31和第二小室32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阻隔装置8可以是绝缘胶布,绝缘胶布缠绕在动导杆61上。在高接通分断电流下,由于阻隔装置8的作用,电弧无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包括由彼此面对面配置的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位于第一、第二壳体(1、2)之间的并且对应自动转换开关的每个极隔设出的触头室(3)、设置在触头室(3)内的第一静触头(4)、第二静触头(5)、与第一静触头(4)以及第二静触头(5)配合的动触头(6)和设置在触头室(3)上端部的灭弧装置(7),其中:所述动触头(6)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静触头(4)和第二静触头(5)之间,并具有一动导杆(61),动导杆(61)朝向所述灭弧装置(7)的一端固定有一对动触点(61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阻隔装置(8),该阻隔装置(8)包络在所述的动导杆(61)上,并且所述动触点(611)露出于该阻隔装置(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晓辉王玮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