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息光波导头盔显示器光学系统,由中继准直光学系统、全息光波导组件、显示像源构成,显示像源的光线经中继准直光学系统准直,之后,耦合进入全息光波导组件,光波在经过全息光波导组件传输时,光波部分衍射出全息光波导,同时,外部场景的光线透过全息光波导组件,用户看到耦合出全息光波导的图像以投影方式叠加在外部场景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利用全息与波导技术,将全息与波导技术相结合,有效解决光路离轴传输问题,保证系统成像质量,满足成像清晰,小畸变,减小了系统的重量和体积,从而调高系统的综合性能,解决了传统光学设计与制造上难度大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具体是一种头盔显示器光学系统。
技术介绍
头盔显示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光电显示设备,起着为飞机或坦克驾驶员、单兵、航天员等提供关键测控信息,提高势态感知度的关键作用。头盔显示器,在满足功能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对其重量和结构形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减轻重量可以降低佩戴人员的负荷,良好的结构形式可保证头部质心位置,从而延缓佩戴者的疲劳程度,防止冲击引起颈部扭伤等。传统的头盔显示器光学系统为了适应头盔安装,保证实现良好的显示功能,对于护目镜的曲率公差较要求紧,中继透镜组镜片需要离轴和倾斜,使得中继镜装配公差紧,光学畸变、离轴残余像差较大,系统的出瞳和视场较小,导致整体设计难度大,加工和装调周期长,成本高,光学透镜组结构复杂,质量、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解决光路离轴传输问题、系统成像清晰、小畸变、系统的重量和体积小,并且易制造的全息光波导头盔显示器光学系统。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全息光波导头盔显示器光学系统,由中继准直光学系统、全息光波导组件、显示像源构成,显示像源的光线经中继准直光学系统准直,之后,耦合进入全息光波导组件,光波在经过全息光波导组件传输时,光波部分衍射出全息光波导,同时,外部场景的光线透过全息光波导组件,用户看到耦合出全息光波导的图像以投影方式叠加在外部场景上。本技术可进一步优化为:全息光波导组件由两个平板光波导组成:水平全息光波导以及垂直全息光波导,水平全息光波导远离入射光的一面的两端分别制作一个全息反射元件:第一全息反射面、第二全息反射面,垂直全息光波导远离入射光的一面的两端也分别制作一个全息反射元件:第三全息反射面、第四全息反射面,水平全息光波导以及垂直全息光波导的板面相互垂直,且第二全息反射面平行于第三全息反射面。第一全息反射面将中继准直光学系统准直后的光线耦合进入水平全息光波导,光波在水平方向传输,传输到第二全息反射面时,部分光被衍射出水平全息光波导,而零级光保持在水平全息光波导内向前传输,每次遇到第二全息反射面则耦合出部分能量,水平全息光波导衍射耦合出的光能,被垂直全息光波导的第三全息反射面接收,耦合进入垂直全息光波导,光波在垂直方向传输,当传输到第四全息反射面时,部分光被衍射出垂直全息光波导,剩余零级光保持在垂直全息光波导向前传输。本技术可进一步优化为:所述中继准直光学系统选用三片透镜结构,中间透镜为双胶合透镜,优选的为一平凸透镜与一平凹透镜胶合,两侧的第一片透镜和第三片透镜均为平凸透镜,且优选的,三片透镜的凸面均为偶次非球面,且凸面均朝向水平全息光波导。更具体的,所述第一全息反射面和第三全息反射面使用一级衍射,第二全息反射面和第四全息反射面上,每次零级和一级衍射效率保持不变,对其零级和一级衍射效率按公式(I)分配; 其中:n-全息光波导耦出效率;p 0-为零级衍射效率;p 1-一级衍射效率;k——衍射次数;衍射次数取整:k=L/A(2)其中:L——全息面宽度;A——光束的间隔;光束的间隔:A=2t tan 0(3)其中:△——光束的间隔;t——平板波导厚度;0——衍射角;衍射角:=sir.: - — (4) 2其中:0 —衍射角;d—空间周期;m—衍射级次;\ —入射光波长;i——入射角;空间周期:Cf=2sh!(f) (5)其中:入of——物光与参考光`波长;9——物光与参考光夹角;第一全息反射面和第三全息反射面使用正一级衍射,第二全息反射面和第三全息反射面使用负一级衍射,利用公式(4)、(5)结合视场角和全息光波导折射率确定物光与参考光的夹角,根据出瞳直径、眼点距、视场确定第四全息反射面的尺寸,根据公式(I) (5)和视场角,结合准直出射的适当的光束宽度以及第三全息反射面的耦合效率确定垂直全息光波导的厚度,进而给出第二全息反射面和第三全息反射面的尺寸,同理确定水平全息光波导的厚度与第一全息反射面的尺寸。所述全息光波导头盔显示器光学系统的光学设计指标为:眼点距:25mm;视场角:20°X15。;图像源:0.67英寸;4:3 ;出瞳:IOmm ;光谱范围:495 530nm。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利用全息与波导技术,将全息与波导技术相结合,有效解决光路离轴传输问题,保证系统成像质量,满足成像清晰,小畸变,减小了系统的重量和体积,从而调高系统的综合性能,解决了传统光学设计与制造上难度大的问题。设计出的全息光波导头蓝显不器光学系统,视场角20° X15° ,总重量小于40克,后工作距为13.5mm,最大弥散斑直径30 iim,畸变小于0.6%,在10° X10°视场范围内最大弥散斑直径小于10 iim,其中,中继系统重量小于10克,中继系统长35.6mm。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全息光波导头盔显示器光学系统的结构原理图。图2是水平方向扩展光全息光波导。图3是垂直方向扩展光全息光波导。图4是中继准直光学系统的结构原理图。图5是0° X 15° 121个视场点二维点列图。图6是10° X 10° 121个视场点二维点列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全息光波导头盔显示器光学系统包括中继准直光学系统1、全息光波导组件、显示像源,显示像源的光线经中继准直光学系统准直,之后,耦合进入全息光波导组件。全息光波导组件包括两个平板光波导:水平全息光波导22以及垂直全息光波导24。同时参阅图2及图3所示,水平全息光波导22的远离入射光42的一面的两端分别制作一个全息反射元件:第一全息反射面222、第二全息反射面224,垂直全息光波导24的远离入射光52的一面的两端也分别制作一个全息反射元件:第三全息反射面242、第四全息反射面244。水平全息光波导22以及垂直全息光波导24的板面相互垂直,且第二全息反射面224平行于第三全息反射面242。第一全息反射面222将中继准直光学系统I准直后的光线耦合进入水平全息光波导22,光波44在水平方向传输,当传输到第二全息反射面224时,部分光被衍射出水平全息光波导22形成衍射出射光46,而零级光保持在水平全息光波导22内向前传输,每次遇到第二全息反射面224则耦合出部分能量。水平全息光波导22的衍射出射光46被垂直全息光波导24的第三全息反射面242接收,作为垂直全息光波导24的入射光52,耦合进入垂直全息光波导24,光波54在垂直方向传输,当传输到第四全息反射面244时,同样部分光被衍射出垂直全息光波导24形成衍射出射光56,而剩余零级光保持在垂直全息光波导24向前传输。这样,中继准直光学系统I的窄光束被有效在水平及垂直两个方向扩展,保证系统具有较大的出瞳,而中继准直光学系统I具有较小的口径即可,使得系统质量减轻。同时,合理的设计全息反射面的空间频率,控制零级与衍射耦出级次的能量分布,可优化光能的利用率,结合对光波导厚度t和材料折射率的选择,可以控制光波在全息光波导内的反射次数、出射光束的间隔V和H,减小人眼晃动产生的强度调制效应。以下为光学系统参数的设计。根据对传统头盔显示系统设计指标的比较,提出如下光学设计指标:目艮点距:25mm;视场角:20°X15。;图像源:0.67 英寸;4:3 ;出瞳:IOmm ;光谱范围:4% 53Onm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息光波导头盔显示器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继准直光学系统、全息光波导组件、显示像源,显示像源的光线经中继准直光学系统准直后,耦合进入全息光波导组件,耦合出全息光波导组件的图像以投影方式叠加在透过全息光波导组件的外部场景的光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息光波导头蓝显不器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继准直光学系统、全息光波导组件、显示像源,显示像源的光线经中继准直光学系统准直后,耦合进入全息光波导组件,耦合出全息光波导组件的图像以投影方式叠加在透过全息光波导组件的外部场景的光线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息光波导头盔显示器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全息光波导组件由两个平板光波导组成:水平全息光波导以及垂直全息光波导,水平全息光波导远离入射光的一面的两端分别制作一个全息反射元件:第一全息反射面、第二全息反射面,垂直全息光波导远离入射光的一面的两端也分别制作一个全息反射元件:第三全息反射面、第四全息反射面,水平全息光波导以及垂直全息光波导的板面相互垂直,且第二全息反射面平行于第三全息反射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息光波导头盔显示器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准直光学系统选用三片透镜结构,中间透镜为双胶合透镜,两侧的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永明,张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