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电梯厅门防风隔音结构,它包括厅门、门套、滑槽、上挡风板、两个凹槽、两个侧挡风板、三个带状的挡风排刷、门靴和层门地坎,厅门和层门地坎安装层门位置,门靴安装在厅门底端,门套安装在厅门的外侧,门套包括门楣和两侧的立柱,滑槽安装在门楣的内侧,上挡风板、两个侧挡风板和三个挡风排刷分别安装在厅门的对应位置,两个凹槽分别安装在两侧的立柱的内侧,在厅门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中,上挡风板在滑槽内滑动,利用滑槽、上挡风板和其中一个挡风排刷可以减小厅门与门楣之间的间隙,利用两凹槽、两侧挡风板和其中两挡风排刷可以减小厅门与两侧的门柱之间的间隙,利用一体式结构的门靴可以减小厅门与层门地坎之间的间隙。(*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电梯厅门防风隔音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梯厅门结构,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防风隔音效果好,通用性高,适合所有型号电梯使用的新型电梯厅门防风隔音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电梯厅门结构包括厅门、门套和层门地坎,厅门的底部安装有门靴,门靴沿着层门地坎的导槽滑动以打开层门和关闭层门,由于厅门与门套之间和厅门与层门地坎之间的间隙都非常大,在轿厢沿着井道滑行的过程中,厅外的气流会通过这些间隙进入井道内,导致井道内空气有较大的流动,容易造成烟囱效应的产生,并且,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因为空气阻力会产生一些的噪音,这些噪音也会通过间隙传达到厅外,从而影响楼层的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风隔音效果好,通用性高,适合所有型号电梯使用的新型电梯厅门防风隔音结构,它包括安装于楼层的厅门和安装于所述厅门外侧的门套,所述门套的至少一个边框与厅门之间设置有可阻挡厅外的气流进入井道内的挡风机构。所述门套包括顶部的门楣和位于所述门楣两侧的立柱。所述挡风机构包括安装于门楣的内侧的滑槽,厅门对应于所述滑槽的位置安装有上挡风板,所述上挡风板可在所述滑槽内滑动,且上挡风板的外端完全伸入到滑槽内,滑槽和上挡风板的长度方向与门套出入口的宽度方向一致,当厅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滑槽和上挡风板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完全覆盖住门套出入口。所述挡风机构还包括安装在厅门上的带状的挡风排刷,所述挡风排刷完全封住上挡风板与滑槽之间的间隙。所述上挡风板的截面为“L”型,其一条边固定连接厅门,其另一条边伸入到滑槽内。所述挡风机构包括分别安装于两侧立柱上的凹槽,厅门对应于每一所述凹槽的位置分别安装有侧挡风板,每一所述凹槽和每一所述侧挡风板的长度方向与厅门出入口的高度方向一致,每一凹槽和每一侧挡风板在水平方向的投影完全覆盖住门套出入口,当厅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每一侧挡风板伸入到对应的凹槽内,且每一侧挡风板的外端完全套入到凹槽内。所述挡风机构还包括安装在厅门上的带状的挡风排刷,所述挡风排刷完全封住每一侧挡风板与对应凹槽之间的间隙。每一所述侧挡风板的截面为“L”型,其一条边固定连接厅门,其另一条边可套入到凹槽内。所述厅门上设置有辅助其滑动的门靴,楼层对应于所述门靴的位置设置有层门地坎,门靴的长度方向与门套出入口的宽度方向一致,当厅门处于关闭状态时,门靴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完全覆盖住门套出入口。所述门靴的截面为“L”型,其一条边固定连接厅门,其另一条边可套入到层门地坎的导槽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在电梯的厅门与门套之间,以及厅门与层门地坎之间的间隙分别设置有上挡风板、侧挡风板和一体式门靴,利用上挡风板、侧挡风板和一体式门靴可以减小厅门与门套之间和厅门与层门地坎之间的通风路径(间隙);另外,在上挡风板与滑槽之间和侧挡风板与凹槽之间分别设置带状的挡风排刷,利用挡风排刷可以封堵住上挡风板与滑槽之间的间隙和侧挡风板与凹槽之间的间隙,可以进一步减小厅门与门套之间和厅门与层门地坎之间的通风路径,从而有效阻挡厅外的气流进入井道内,极大的降低井道内空气的流动,防止烟囱效应的产生,同时还可以降低电梯运行因空气阻力产生的噪音,阻隔井道内电梯噪声向厅外传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新型电梯厅门防风隔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门楣处的挡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视图A方向);图3为本技术立柱处的挡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视图B方向);图4为本技术层门门坎处的挡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视图C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阐述,其中,本技术的方向以图1为标准。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的新型电梯厅门防风隔音结构包括厅门1、门套2、挡风机构3、门靴4和层门地坎5,厅门I和层门地坎5安装在楼道各楼层的层门位置,本技术适用于各种结构的层门,这里仅以可向两侧打开的双厅门为例作说明,门靴4安装在厅门I上(底端),厅门I利用门靴4沿着层门地坎5的导槽滑动,门套2安装在厅门I的外侧,门套2包括门楣21和两个立柱22,门楣21位于顶部(其与层门地坎5的导槽相平行),立柱22位于门楣21的两侧,门楣21和两个立柱22形成层门的出入口,挡风机构3安装在门套2的边框(门楣21和两个立柱22)与厅门I之间,利用挡风机构3阻挡厅外的气流进入井道内。其中,挡风机构3包括滑槽31、上挡风板32、两个凹槽33和两个侧挡风板34,滑槽31安装在门楣21的内侧,上挡风板32安装在厅门I对应于滑槽31的位置(顶端),上挡风板32的截面为“L”型,其一条边固定连接厅门1,其另一条边伸入到滑槽31内,在厅门I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中,上挡风板32在滑槽31内滑动,并且上挡风板32的外端(沿其长度方向的一条边)完全套入到滑槽31内,滑槽31和上挡风板32的长度方向与门套2出入口的宽度方向一致,当厅门I处于关闭状态时,滑槽31和上挡风板32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完全覆盖住门套2出入口 ;两个凹槽33分别安装在两侧的立柱22的上(内侧),两个侧挡风板34分别安装在厅门I对应于每个凹槽33的位置(厅门I的两外侧边),每个侧挡风板34的截面为“L”型,其一条边固定连接厅门1,其另一条边可套入到凹槽33内,每个凹槽33和每个侧挡风板34的长度方向与厅门I出入口的高度方向一致,每个凹槽33和每个侧挡风板34在水平方向的投影完全覆盖住门套2出入口,当厅门I处于关闭状态时,每个侧挡风板34伸入到对应的凹槽33内,且每个侧挡风板34的外端(沿其长度方向的一条边)完全套入到凹槽33内。这样,利用滑槽31、上挡风板32、两个凹槽33和两个侧挡风板34可以减小本技术的厅门I与门楣21之间,以及厅门I与两侧的门柱22之间的通风路径(间隙)。另外,本技术的门靴4的长度方向与门套2出入口的宽度方向一致,当厅门I处于关闭状态时,门靴4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完全覆盖住门套2出入口,S卩门靴4采用一体式结构,其中,门靴4的截面为“L”型,其一条边固定连接厅门1,其另一条边套入到层门地坎5的导槽51内。这样,利用一体式结构的门靴4可以减小厅门I与层门地坎5之间的通风路径(间隙)。进一步,本技术的挡风机构3还包括三个带状的挡风排刷35,三个挡风排刷35分别安装在厅门I上(顶端和两侧),利用其中的一个挡风排刷35完全封住上挡风板32与滑槽31之间的间隙,利用两外两个挡风排刷35分别完全封住侧挡风板34与对应凹槽33之间的间隙。这样,利用挡风排刷35可以封堵住上挡风板32与滑槽31之间的间隙,以及两侧挡风板34与凹槽33之间的间隙,可以进一步减小厅门I与门套2(门楣21和两个立柱22)之间,以及厅门I与层门地坎5之间的通风路径,从而有效阻挡厅外的气流进入井道内,极大的降低井道内空气的流动,防止烟囱效应的产生,同时还可以降低电梯运行因空气阻力产生的噪音,阻隔井道内电梯噪声向厅外传达。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局部微小的结构改动,如果对本专利技术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且属于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专利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电梯厅门防风隔音结构,它包括安装于楼层的厅门(I)和安装于所述厅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电梯厅门防风隔音结构,它包括安装于楼层的厅门(1)和安装于所述厅门(1)外侧的门套(2),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套(2)的至少一个边框与厅门(1)之间设置有可阻挡厅外的气流进入井道内的挡风机构(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康松,程晓燕,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