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插秧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行距步行式插秧机的插植机构。小行距步行式插秧机的插植机构,包括传动壳体,所述传动壳体中设置有外力驱动的机体输出轴,所述机体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动力轴连接,所述动力轴通过链传动机构带动插植臂进行插植,所述机体输出轴的两端分别设有通过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连接的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均通过链传动机构带动插植臂进行插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原来的单动力输入变为四个动力输出,极大的提高了插植效率;插植行距均为七寸,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大行距小株距的情形,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插秧机
,尤其涉及一种小行距步行式插秧机的插植机构。
技术介绍
我国水稻种植机具普遍存在机型单一,不配套,适应性差等问题。且由于品种、气候条件不同,对亩穴数要求不同。我国双季稻区生育期不同,地域不同,对亩穴数要求差距较大:稀植地区为12 15万穴,密植地区为30 33万穴。在目前插秧机30cm (9寸)固定大行距的规格下,通过缩小株距来增加亩穴数,形成大行距小株距的情形,影响水稻的科学生长,影响产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小行距步行式插秧机的插植机构。本技术的“小行距”的含义:相对于现有的插秧机30cm (9寸)的行距而言,小于这个行距尺寸。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小行距步行式插秧机的插植机构,包括传动壳体,所述传动壳体中设置有外力驱动的机体输出轴,所述机体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动力轴连接,所述动力轴通过链传动机构带动插植臂进行插植,所述机体输出轴的两端分别设有通过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连接的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均通过链传动机构带动插植臂进行插植。第一动力轴通过链传动机构同时带动第一插植臂、第二插植臂进行插植,第二动力轴通过链传动机构同时带动第三插植臂、第四插植臂进行插植,所述第一插植臂与第二插植臂之间、第三插植臂与第四插植臂之间的行距均为23.3厘米。所述链传动机构由扣在一起的内包链和外包链包覆,所述内包链的前端通过筒状的连接座与与所述传动壳体的套座套装在一起后固定,所述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外部均套装有轴承,所述轴承设置于内包链的连接座中,所述内包链和外包链紧固连接,所述内包链和外包链通过连接臂与传动壳体紧固连接。所述链传动机构由主动轮、链条、从动轮组成,所述主动轮与动力轴同轴,通过链条带动从动轮转动,从动轮带动插植机构的输出轴转动,所述第一插植臂和第二插植臂、第三插植臂与第四插植臂均分别位于各自的输出轴的两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机体输出轴的两端均连接有动力轴,并且每个动力轴带动两个插植臂进行插植,这样,就由原来的单动力输入变为四个动力输出,极大的提高了插植效率;第二,第一插植臂与第二插植臂之间、第三插植臂与第四插植臂之间的行距均为七寸,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大行距小株距的情形,提高了水稻的产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向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1、传动壳体;2、第二联轴器;3、第二动力轴;41、第一插植臂;42、第二插植臂;43、第三插植臂;44、第四插植臂;5、内包链;6、外包链;7、连接座;8、传动壳体I的套座;9、主动轮;10、机体输出轴;11、链条;12、从动轮;13、插植机构的输出轴;14、15均为键;16、插植固定臂;17、连接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参见图1,图2。小行距步行式插秧机的插植机构,包括传动壳体I,所述传动壳体I中设置有外力驱动的机体输出轴10,所述机体输出轴10通过联轴器与动力轴连接,所述动力轴通过链传动机构带动插植臂进行插植,所述机体输出轴10的两端分别设有通过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2连接的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3,第一联轴器、第一动力轴图中均未75出,与第二联轴器2、第二动力轴3的结构相同,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3均通过链传动机构带动插植臂进行插植。第一动力轴通过链传动机构同时带动第一插植臂41、第二插植臂42进行插植,第二动力轴3通过链传动机构同时带动第三插植臂43、第四插植臂44进行插植,所述第一插植臂41与第二插植臂42之间、第三插植臂43与第四插植臂44之间的行距均为七寸,转换成标准的国际单位制厘米为23.3厘米。所述链传动机构由扣在一起的内包链5和外包链6包覆,所述内包链5的前端通过筒状的连接座7与与所述传动壳体I的套座8套装在一起后固定,所述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3外部套装有轴承,所述轴承设置于内包链5的连接座7中,所述内包链5和外包链6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所述内包链5和外包链6通过连接臂17与传动壳体I紧固连接。所述链传动机构由主动轮9、链条11、从动轮12组成,所述主动轮9与动力轴同轴,通过链条11带动从动轮12转动,从动轮12带动插植机构的输出轴13转动,所述第一插植臂41和第二插植臂42、第三插植臂43与第四插植臂均44分别位于各自的输出轴13的两端,各插植臂均通过插植固定臂16与内、外包链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简述如下:机体输出轴10由外力驱动转动,第二联轴器2为花键联轴器,机体输出轴10带动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3,在经过键14带动主动轮9转动,经过链条11带动从动轮12,通过键15带动插植机构的输出轴13转动,各插植臂的曲柄通过花键连接在输出轴13上,各插植臂的摇杆通过螺栓固定在插植固定柄12,由输出轴13带动各插植臂的曲柄转动以达到往复插植运动。各插植臂由输出轴带动进行插植运动时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技术,在此不赘述,本技术的专利技术要点在于:第一,机体输出轴的两端均连接有动力轴,并且每个动力轴带动两个插植臂进行插植,这样,就由原来的单动力输入变为四个动力输出,极大的提高了插植效率;第二,第一插植臂与第二插植臂之间、第三插植臂与第四插植臂之间的行距均为七寸,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大行距小株距的情形,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本技术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技术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小行距步行式插秧机的插植机构,包括传动壳体(1),所述传动壳体(1)中设置有外力驱动的机体输出轴(10),所述机体输出轴(10)通过联轴器与动力轴连接,所述动力轴通过链传动机构带动插植臂进行插植,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输出轴(10)的两端分别设有通过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2)连接的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3),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3)均通过链传动机构带动插植臂进行插植。
【技术特征摘要】
1.小行距步行式插秧机的插植机构,包括传动壳体(I),所述传动壳体(I)中设置有外力驱动的机体输出轴(10),所述机体输出轴(10)通过联轴器与动力轴连接,所述动力轴通过链传动机构带动插植臂进行插植,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输出轴(10)的两端分别设有通过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2)连接的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3),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3)均通过链传动机构带动插植臂进行插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行距步行式插秧机的插植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动力轴通过链传动机构同时带动第一插植臂(41 )、第二插植臂(42)进行插植,第二动力轴(3)通过链传动机构同时带动第三插植臂(43)、第四插植臂(44)进行插植,所述第一插植臂(41)与第二插植臂(42)之间、第三插植臂(43)与第四插植臂(44)之间的行距均为23.3厘米。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行距步行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金平,刘木华,肖丽萍,张曲,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农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