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坤裕专利>正文

起子全自动加工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7259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起子全自动加工机,其加工机的送料装置是设储料槽与一具挡肋的输送带配合及输送带马达,第一压入装置是设滑板、定位槽、压入导板、传送板、油压马达及线性滑轨,传动主轴是设主轴拉杆、筒夹、油压回转缸、伺服马达、时规皮带及时规齿轮,车削装置是设X轴、Z轴伺服马达及刀具作动组,于车削装置底侧是设一具冷却水的冷却水箱及废料输送带,于车削装置侧边是设第二压入装置,油压装置是设压床上、下模具、油压缸、支撑柱、模具导杆及一具液压油的液压油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各加工程序得以延续成为一全自动加工过程,不但减轻人力成本的负担更能确实提高工作效率。(*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起子全自动加工机
技术介绍
一般习式的起子加工机是由各分散的加工机配置一加工成型装置,故容易造成段料经其一加工机加工后须再次收集段料至下一加工机加工,遇较大的工作量时则无法于短时间内作业完成且储料量少需要更多人力持续补料,不仅须支付庞大的人工费用亦因传统式加工机均采用油压进刀作动及推杆式夹紧,以致加工时的热度使油温产生变化而造成精度不准及故障率极高的缺失,进而不具效率性及经济效益,且降低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起子全自动加工机,可使各加工程序得以延续成为一全自动加工过程,其优点是,储料量大、采用传动主轴控制车削速度的变化及剖沟成型件的分度定位,所有刀具作动组由X轴伺服马达及Z轴伺服马达载送,将所须加工层次在最短行程一次解决,同时只要更换刀具即可加工各种形式的产品,达一机可抵数机使用,完全避免多加工机转换,加工品质稳定性极高,可达无人化工厂,大大缩减人力成本且确实提高工作效率,达最佳的使用状态。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起子全自动加工机,其藉由送料装置其输送带与储料槽相配合传输的设置,使段料置于输送至加工成型一气呵成,不致于人为造成停产,使加工上更为流畅不会有卡置造成加工的延迟,达最佳的使用状态。本技术的一种起子全自动加工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具储料槽的送料装置,于该送料装置一侧设有第一压入装置及传动主轴,令段料经由第一压入装置导入传动主轴作定位,且设一具刀具作动组的车削装置,并设第二压入装置与一具压床上、下模具的油压装置相配合,并设一具程式设定器及操作箱的NC控制器及一具冷却风扇的控制箱与该加工机相配合本技术的起子全自动加工机,其藉由第一及第二压入装置,使各加工程序得以延续成为一全自动加工过程,其优点是,储料量大、采用传动主轴控制车削速度的变化及剖沟成型件的分度定位,所有刀具作动组由X轴伺服马达及Z轴伺服马达载送,将所须加工层次在最短行程一次解决,同时只要更换刀具即可加工各种形式的产品,一机可抵数机使用,完全避免多加工机转换,加工品质稳定性极高,可达无人化工厂,大大缩减人力成本且确实提高工作效率,达最佳的使用状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起子成型流程图。图3为本技术送料装置与第一压入装置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压入装置、传动主轴、车削装置及第二压入装置的仰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段料经油压装置的压床模具成型动作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外观正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外观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兹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如图1所示是为本技术的正视图(请同时参考图3、4所示),其是由送料装置(10)、第一压入装置(20)、传动主轴(30)、车削装置(40)、第二压入装置(20’)及油压装置(50)所组成,其中送料装置(10)是设一储料槽(11)与一由输送带马达(13)带动的输送带(12)相配合,该储料槽(11)与输送带(12)是相互呈倾斜状,于输送带(12)表侧面凸设若干呈横向间隔排列的挡肋(121),第一压入装置(20)是设一具定位槽(22)的滑板(21)与输送带(12)的挡肋(121)相配合,且设一具传送板(24)、油压马达(25)及线性滑轨(26)的压入导板(23)与定位槽(22)相对,传动主轴(30)是设一具主轴拉杆(31)及油(空)压回转缸(33)的筒夹(32)与定位槽(22)相对,并设一具时规齿轮(36)的伺服马达(34)带动时规皮带(35)并与筒夹(32)相配合,车削装置(40)是设一由X轴伺服马达(41)及Z轴伺服马达(42)载送的刀具作动组(43)且受一加工程序控制器操控,该刀具作动组(43)是组设有挡料件(431)、斜度成型件(432)、尾端倒角件(433)、剖沟成型件(434)及收料导入件(435),于车削装置(40)底侧是设一具冷却水(441)的冷却水箱(44)及废料储存槽(46)与废料输送带(45)配合,且侧边设有第二压入装置(20’)与油压装置(50)相配合,油压装置(50)是设一压床下模具(51),于压床下模具(51)两侧设有支撑柱(54)供一为油压缸(53)带动模具导杆(55)的压床上模具(52)架设定位,且下方设一具液压油(561)的液压油箱(56),另设一具程式设定器(71)及操作箱(72)的NC控制器(70,如图6所示)及一具冷却风扇(81)的控制箱(80,如图7所示)与该加工机的各装置配合。于使用时,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起子成型流程图,是先由NC控制器(70)的程式设定器(71)及操作箱(72)针对各式产品作参数修改设定完成后即可启动控制箱(80)带动加工机各项装置进行运作,控制箱(80)于作动时是利用冷却风扇(81)维持箱体内正常工作温度,接着将若干适长的段料(61,如第三图所示)置入送料装置(10)的储料槽(11)中,藉由倾斜及重力使段料(61)自然贴抵于输送带(12)上,且配合输送带(12)表面所凸设的挡肋(121)于输送带马达(13)带动输送带(12)转动时,将段料(61)依序输送于第一压入装置(20)的滑板(21)滑送于定位槽(22)中,且经由压入导板(23)及传送板(24)配合油压马达(25)与线性滑轨(26)的带动及导引下,使段料(61)压入传动主轴(30,如第四图所示)的主轴拉杆(31)而置于筒夹(32)中,接着车削装置(40)的X轴伺服马达(41)移动刀具作动组(43)的挡料件(431)将段料(61)作长度的定位后,使传动主轴(30)的油(空)压回转缸(33)作夹紧段料(61)的动作,接着伺服马达(34)的时规齿轮(36)启动并带动时规皮带(35)而使传动主轴(30)运转,并藉由车削装置(40)的X轴伺服马达(41)移动刀具作动组(43)及Z轴伺服马达(42)作车削动作,进行斜度成型件(432)、尾端倒角件(433)及剖沟成型件(434)的加工层次以达到任何形状车削目的,使段料(61)的一端可成型出十字或一字的起子半成品(62),该车削装置(40)仅须更换刀具作动组(43)即可成型出各种形状的产品,且于车削作动同时由冷却水箱(44)输送冷却水(441)于刀具作动组(43)及段料(61)间作冷却降温,且于车削后所产生的废料将经由废料输送带(45)输送至废料储存槽(46),避免习式车削时所产生的废料散落于机台上增加机台作业危险性,于车削完成后于第一压入装置(20)再压入一段料(61),同时传动主轴(30)将完成的起子半成品(62)推出,经由收料导入件(435)导入第二压入装置(20’)压入油压装置(50)的压床下模具(51),此时油压缸(53)藉由支撑柱(54)顺其模具导杆(55)进而使压床上模具(52,如第五图所示)作动将起子半成品(62)的末段冲压成型出具翼部及规格显示区的起子成品(60),且于油压装置(50)底侧设置一液压油箱(56)供给作动所需的液压油(561),藉此达到同工时的最佳加工速度,进而大幅提升工作量达到以量制价的经济效益而具最佳效率。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一可行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的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依本技术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涵盖的保护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起子全自动加工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具储料槽的送料装置,于该送料装置一侧设有第一压入装置及传动主轴,令段料经由第一压入装置导入传动主轴作定位,且设一具刀具作动组的车削装置,并设第二压入装置与一具压床上、下模具的油压装置相配合,并设一具程式设定器及操作箱的NC控制器及一具冷却风扇的控制箱与该加工机相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坤裕
申请(专利权)人:吴坤裕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