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引导腔道介入治疗专用B超探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67051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8 0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穿刺引导腔道介入治疗专用B超探头,包括探头本体(1),所述探头本体(1)的中部设有穿刺引导器(3),穿刺引导器(3)包括外壳(4)和位于外壳(4)构成腔体内的旋转管轴(8),旋转管轴(8)的两侧前后分别设有固定轴(9)和活动轴(10),固定轴(9)的两端嵌置在外壳(4)上设置的定位孔(5)内,定位孔(5)的外侧设有与其同心设置的定位齿轮(6),定位齿轮(6)与活动轴(10)上设置的行星齿轮(12)相啮合,行星齿轮(12)与其外侧设置的位于活动轴(10)上的调距手轮(13)通过端面齿啮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齿轮机构实现穿刺角度的调整,具有定位准确且安全有效的特点,适宜推广使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穿刺引导腔道介入治疗专用B超探头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人体腔道专用的B超探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带有穿刺引导功能的泌尿生殖系统和肛肠、妇科等介入治疗的专用B超探头。
技术介绍
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和非血管内的介入治疗。经过30年的发展,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型学科,简单地讲,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腔道,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在现有的各类设备中,B超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由于需要与穿刺设备相连,而现有可利用的B超探头用作穿刺引导结构不合理,手术医生要求高,操作难度大,灭菌困难,易污染,患者手术痛苦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则是针对上述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单人实施、一次性使用、无菌通道、患者舒适、介入有效的用于泌尿生殖和肛肠、妇科等介入治疗的专用B超探头。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穿刺引导腔道介入治疗专用B超探头,包括探头本体和位于探头本体前端的B超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探头本体的中部设有穿刺引导器,穿刺引导器包括外壳和位于外壳构成腔体内的旋转管轴,旋转管轴的两侧前后分别设有固定轴和活动轴,固定轴的两端嵌置在外壳上设置的定位孔内,定位孔的外侧设有与其同心设置的定位齿轮,定位齿轮与活动轴上设置的行星齿轮相啮合,行星齿轮与其外侧设置的位于活动轴上的调距手轮通过端面齿啮合。所述的行星齿轮和调距手轮位于旋转管轴一侧的活动轴上,旋转管轴另一侧的活动轴上设有与该活动轴的端部螺纹配和相连的锁定手轮。所述锁定手轮位于外壳的外侧。所述活动轴的两端分别伸入外壳上设置的弧形槽内。所述的行星齿轮和调距手轮分别位于单侧外壳的两侧。所述旋转管轴的中心孔内装配有无菌穿刺支架,无菌穿刺支架上设有安装穿刺针的无菌通道。所述的探头本体上设有放置无菌穿刺支架的凹槽。所述外壳的正面上设有距离指示刻盘。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有如下优点:本技术通过啮合的齿轮机构实现穿刺角度的调整,同时通过螺纹配合实现旋转机构的定位,B超探头采用一次性的无菌穿刺支架和穿刺针,单人实施使得病患治疗时处于无菌状态下,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具有结构简单、定位准确且操作方便的特点,适宜泌尿生殖和肛肠、妇科等介入治疗。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的穿刺引导器旋转机构的分解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的穿刺引导器单侧外壳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的无菌穿刺支架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其中:1 一探头本体;2 —B超换能器;3—穿刺引导器;4一夕卜壳;5—定位孔;6—定位齿轮;7—弧形槽;8—旋转管轴;9一固定轴;10—活动轴;11一中心孔;12—行星齿轮;13—调距手轮;14一锁定手轮;15—无菌穿刺支架;16—穿刺针;17—凹槽;18—距尚指不刻盘。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5所示:一种穿刺引导腔道介入治疗专用B超探头,包括探头本体I和位于探头本体I前端的B超换能器2,在探头本体I的中部设有穿刺引导器3,穿刺引导器3包括外壳4和位于外壳4构成腔体内的旋转管轴8,旋转管轴8的中心孔9内装配有无菌穿刺支架15,无菌穿刺支架15上设有安装穿刺针16的无菌通道,而探头本体I上则设有放置无菌穿刺支架15的凹槽17 ;在旋转管轴8的两侧前后分别设有固定轴9和活动轴10,固定轴9的两端分别嵌置在外壳4上设置的定位孔5内,定位孔5的外侧设有与其同心设置的定位齿轮6,定位齿轮6与活动轴10上设置的行星齿轮12相啮合,行星齿轮12与其外侧设置的位于活动轴10上的调距手轮13通过端面齿啮合。上述活动轴10的两端分别伸入外壳4上设置的弧形槽7内,活动轴10的两端在弧形槽7内可自由转动,行星齿轮12和调距手轮13位于旋转管轴8 一侧的活动轴10上且行星齿轮12和调距手轮13分别位于单侧外壳4的两侧,旋转管轴8另一侧的活动轴10上设有与该活动轴10的端部螺纹配和相连的锁定手轮14,该锁定手轮14位于外壳4的外侧;另外在外壳4的正面上设有距离指示刻盘18以指示B超换能器2与靶目标(图5中网格部分的空白处)之间的垂直距离。本技术在使用时的状态如图5所示,先确定影像区(网格部分)的靶目标(网格部分的空白处),然后将B超换能器2与靶目标之间的垂直距离标示在距离指示刻盘18上,根据该距离即可确定旋转管轴6的旋转角度,接着转动调距手轮13,调距手轮13带动行星齿轮12,行星齿轮12绕定位齿轮6旋转至设定的角度即完成穿刺针16的角度定位,随后转动锁定手轮14对旋转管轴6进行锁定;旋转管轴6锁定后将穿刺针16装入已经安装在旋转管轴6上的无菌穿刺支架15内,穿刺针16进入影像后即可对准靶目标实施穿刺手术。本技术通过啮合的齿轮机构实现穿刺角度的调整,同时通过螺纹配合实现旋转机构的定位,B超探头采用一次性的无菌穿刺支架15和穿刺针16,单人实施使得病患治疗时处于无菌状态下,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具有结构简单、定位准确且操作方便的特点,适宜泌尿生殖和肛肠、妇科等介入治疗。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未涉及的技术均可通过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穿刺引导腔道介入治疗专用B超探头,包括探头本体(1)和位于探头本体(1)前端的B超换能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探头本体(1)的中部设有穿刺引导器(3),穿刺引导器(3)包括外壳(4)和位于外壳(4)构成腔体内的旋转管轴(8),旋转管轴(8)的两侧前后分别设有固定轴(9)和活动轴(10),固定轴(9)的两端嵌置在外壳(4)上设置的定位孔(5)内,定位孔(5)的外侧设有与其同心设置的定位齿轮(6),定位齿轮(6)与活动轴(10)上设置的行星齿轮(12)相啮合,行星齿轮(12)与其外侧设置的位于活动轴(10)上的调距手轮(13)通过端面齿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刺弓I导腔道介入治疗专用B超探头,包括探头本体(I)和位于探头本体(I)前端的B超换能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探头本体(I)的中部设有穿刺引导器(3),穿刺引导器(3)包括外壳(4)和位于外壳(4)构成腔体内的旋转管轴(8),旋转管轴(8)的两侧前后分别设有固定轴(9)和活动轴(10),固定轴(9)的两端嵌置在外壳(4)上设置的定位孔(5)内,定位孔(5)的外侧设有与其同心设置的定位齿轮(6),定位齿轮(6)与活动轴(10)上设置的行星齿轮(12)相啮合,行星齿轮(12)与其外侧设置的位于活动轴(10)上的调距手轮(13)通过端面齿啮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引导腔道介入治疗专用B超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星齿轮(12)和调距手轮(13)位于旋转管轴(8) —侧的活动轴(10)上,旋转管轴(8)另一侧的活动轴(10)上设有与该活动轴(10)的端部螺纹配和相连的锁定手轮(14)。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久平张稚休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早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