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63743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7 17: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热交换器,可以包括:配备有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接管路的散热部分,其中,散热部分分别接收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液;将形成到散热部分用于使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液中的一种工作液流动的流入孔之一连接到形成到散热部分用于排出该种工作液的排出孔之一的分叉部分,其中,分叉部分可安装在散热部分的外部,并且,其中分叉部分根据该种工作液的温度使该种工作液从散热部分绕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热交换器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2011年11月22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1-0122440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为所有目的通过引用而结合于此。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热交换器。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以控制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工作液的温度的汽车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一般地,热交换器通过热传递表面将热量从高温液体传递到低温液体,并且热交换器用在加热器、冷却器、蒸发器和冷凝器中。这种热交换器为了需要的性能而再使用热能或控制其中流动的工作液的温度。热交换器应用到汽车的空调系统或变速箱油冷却器,并且被安装在发动机室。因为热交换器难于安装在具有有限空间的发动机室,已经开展了对具有较小尺寸、较轻重量和较高效率的热交换器的研究。传统的热交换器根据汽车的情况控制工作液的温度,并且给发动机、变速箱和空调系统供给工作液。为此目的,在每一个液压管路上安装分叉电路和分叉阀,其中,作为加热介质或冷却介质而运行的工作液通过液压管路。因此,组成部件和装配过程增加,并且布局复杂。如果不使用附加的分叉电路和分叉阀,不能根据工作液的流动量而控制热交换效率。因此,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作液的温度。公开于本专利技术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强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涉及提供一种汽车热交换器,该汽车热交换器具有优点:当工作液在热交换器中彼此热交换时,根据处于汽车行驶状态或初始启动情况的工作液的温度同时加热或冷却工作液。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涉及提供一种汽车热交换器,还具有优点:通过将工作液通过其流动的连接管路分成两个部分、使通过两个部分的不同工作液流动并流通、以及根据汽车的情况控制工作液的温度,而提高燃料经济性和加热性能;以及通过简化热交换器的结构而减少装配过程。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中,汽车热交换器可以包括:配备有通过堆积多个平板而交替形成的第一连接管路和第二、第三连接管路的散热部分,其中,散热部分接收分别到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接管路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液,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液在分别经过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接管路期间彼此热交换,供给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接管路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液不彼此混合并流通;将形成到散热部分用于使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液中的一种工作液流入的流入孔之一连接到形成到散热部分用于排出该种工作液的排出孔之一的分叉部分,其中,分叉部分安装在散热部分的外部,并且,其中分叉部分根据该种工作液的温度使该种工作液从散热部分绕开。流入孔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流入孔,排出孔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排出孔,第一工作液通过第一流入孔流进散热部分并通过第一排出孔从散热部分流出,第一流入孔通过第一连接管路连接到第一排出孔,其中,第二工作液通过第二流入孔流进散热部分并通过第二排出孔从散热部分流出,第二流入孔通过第二连接管路连接到第二排出孔,其中,第三工作液通过第三流入孔流进散热部分并通过第三排出孔从散热部分流出,第三流入孔通过第三连接管路连接到第三排出孔,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流入孔沿着长度方向形成在散热部分的表面的两个侧面,并且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排出孔与第一、第二和第三流入孔隔开一段距离,并且第一、第二和第三排出孔沿着长度方向形成在散热部分表面的两个侧面。第一流入孔和第一排出孔彼此对角相对地形成在散热部分的表面的角落部分。第二流入孔和第二排出孔形成在其中形成有第一流入孔的位于散热部分的表面的侧面部分的斜线上,并且连接第二流入孔和第二排出孔的斜线与连接第一流入孔和第一排出孔的线交叉。第三流入孔和第三排出孔形成在其中形成有第一排出孔位于散热部分的表面的另一侧面部分的斜线上,并且连接第三流入孔和第三排出孔的斜线与连接第一流入孔和第一排出孔的线交叉。分叉部分包括:位于散热部分的外部的连接第一流入孔与第一排出孔、并具有形成在接近于第一流入孔位置处的流入端口和面对流入端口并形成在接近于第一排出孔位置处的排出端口的连接管;安装在第一流入孔和流入端口之间的位于连接管的一个末端部分的阀门单元,其中,阀门单元根据该种工作液的温度而伸展或收缩,从而通过流入端口流进的该种工作液直接流动到排出端口或流动到散热部分。阀门单元包括:固定安装到连接管的一个末端部分的安装盖;以及具有连接到插在连接管中的安装盖的一个末端部分的变形构件,其中,变形构件根据该种工作液的温度而伸展或收缩。该种工作液是从自动变速箱流动的变速箱油。变形构件由适于根据该种工作液的温度而伸展或收缩的形状记忆合金制成。通过使多个环形构件彼此重叠并接触而形成螺旋弹簧形状的变形构件。变形构件包括:位于其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个末梢侧面并且不适于根据温度而变形的一对固定部分;布置在该对固定部分之间并根据该种工作液的温度而伸展或收缩的变形部分。安装盖包括:具有插入并固定到变形构件的一个末端部分的插入部分;具有整体连接到插入部分的另一个末端并安装在连接管的内圆周的一个末端的安装部分。螺纹形成在安装部分的外圆周,以便拧到连接管的内圆周。用于被连接管的末端部分阻挡的阻挡部分与安装部分的另一个末端整体形成。工具孔形成在阻挡部分的内圆周。热交换器还可以包括:用于避免该种工作液从连接管泄露的密封件,其中,密封件安装在安装部分和插入部分之间。热交换器还可以包括:安装在变形构件的另一个末端的末端盖。末端盖配备有用于应对根据通过流入端口流进的该种工作液的流动量的压力改变并使该种工作液在变形构件中流动的通孔,以便提高变形构件的温度响应性。第一工作液是从散热器流动的冷却剂,第二工作液是从自动变速箱流动的变速箱油,第三工作液是从发动机流动的发动机油。冷却剂通过第一流入孔、第一连接管路和第一排出孔流通,变速箱油通过第二流入孔、第二连接管路和第二排出孔流通,发动机油通过第三流入孔、第三连接管路和第三排出孔流通,其中与第一连接管路交替形成的第二连接管路和第三连接管路通过肋分开。肋形成在长度方向上的散热部分的中间部分,以便避免分别流过第二连接管路和第三连接管路的变速箱油和发动机油彼此混合。散热部分通过第一工作液与第二、第三工作液的反向流动而使第一工作液与第二和第三工作液交换热量。散热部分是其中堆积多个平板的板式散热部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他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共同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特定原理。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汽车热交换器应用到其上的自动变速箱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汽车热交换器的透视图。图3是沿图2中的A-A线切制的剖面图。图4是沿图2中的B-B线切制的剖面图。图5是用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汽车热交换器中的阀门单元的透视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阀门单元的分解透视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处于伸展状态的阀门单元的透视图。图8到图10是用于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汽车热交换器的运行的透视图和剖面图。应该理解的是,附图不必看成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提出对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汽车热交换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热交换器,包括:散热部分,配备有通过堆积多个平板而交替形成的第一连接管路与第二连接管路和第三连接管路,所述散热部分接收分别到所述第一连接管路、第二连接管路和第三连接管路中的第一工作液、第二工作液和第三工作液,所述第一工作液、第二工作液和第三工作液在分别经过所述第一连接管路、第二连接管路和第三连接管路期间彼此热交换,供给所述第一连接管路、第二连接管路和第三连接管路的所述第一工作液、第二工作液和第三工作液不彼此混合并流通;以及分叉部分,将形成到所述散热部分用于使所述第一工作液、第二工作液和第三工作液中的一种工作液流入的流入孔之一连接到形成到所述散热部分用于排出所述一种工作液的排出孔之一,其中,所述分叉部分安装在所述散热部分的外部,以及其中,所述分叉部分根据所述一种工作液的温度使所述一种工作液从所述散热部分绕开。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1.22 KR 10-2011-01224401.一种汽车热交换器,包括:散热部分,配备有通过堆积多个平板而交替形成的第一连接管路与第二连接管路和第三连接管路,所述散热部分接收分别到所述第一连接管路、第二连接管路和第三连接管路中的第一工作液、第二工作液和第三工作液,所述第一工作液、第二工作液和第三工作液在分别经过所述第一连接管路、第二连接管路和第三连接管路期间彼此热交换,供给所述第一连接管路、第二连接管路和第三连接管路的所述第一工作液、第二工作液和第三工作液不彼此混合并流通;以及分叉部分,将形成到所述散热部分用于使所述第一工作液、第二工作液和第三工作液中的一种工作液流入的流入孔之一连接到形成到所述散热部分用于排出所述一种工作液的排出孔之一,其中,所述分叉部分安装在所述散热部分的外部,以及其中,所述分叉部分根据所述一种工作液的温度使所述一种工作液从所述散热部分绕开;其中,所述流入孔包括第一流入孔、第二流入孔和第三流入孔,所述排出孔包括第一排出孔、第二排出孔和第三排出孔;所述分叉部分包括:连接管,位于所述散热部分的外部,连接所述第一流入孔与所述第一排出孔,并具有形成在接近于所述第一流入孔位置处的流入端口和面对所述流入端口并形成在接近于所述第一排出孔位置处的排出端口;阀门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一流入孔和所述流入端口之间,位于所述连接管的一个末端部分,其中,所述阀门单元根据所述一种工作液的温度而伸展或收缩,从而通过所述流入端口流进的所述一种工作液直接流动到所述排出端口或流动到所述散热部分中;所述阀门单元包括:安装盖,固定安装到所述连接管的所述一个末端部分;变形构件,具有连接到插在所述连接管中的所述安装盖的一个末端部分,其中,所述变形构件根据所述一种工作液的温度而伸展或收缩;所述变形构件包括:一对固定部分,位于所述变形构件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个末梢侧面,并且不适于根据温度而变形;以及变形部分,布置在该对固定部分之间并根据所述一种工作液的温度而伸展或收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液通过所述第一流入孔流进所述散热部分并通过所述第一排出孔从所述散热部分流出,所述第一流入孔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路连接到所述第一排出孔,其中,所述第二工作液通过所述第二流入孔流进所述散热部分并通过所述第二排出孔从所述散热部分流出,所述第二流入孔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路连接到所述第二排出孔,其中,所述第三工作液通过所述第三流入孔流进所述散热部分并通过所述第三排出孔从所述散热部分流出,所述第三流入孔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管路连接到所述第三排出孔,其中,所述第一流入孔、第二流入孔和第三流入孔沿着长度方向形成在所述散热部分的表面的两个侧面;以及其中,所述第一排出孔、第二排出孔和第三排出孔与所述第一流入孔、第二流入孔和第三流入孔隔开一段距离,并且所述第一排出孔、第二排出孔和第三排出孔沿着长度方向形成在所述散热部分的所述表面的所述两个侧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流入孔和所述第一排出孔彼此对角相对地形成在所述散热部分的所述表面的角落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热交换器,其中,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载然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