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天文仪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古代水运仪象台的报时控制装置结构。
技术介绍
水运仪象台是苏颂等人在北宋元祜年间(公元1086~1093年)设计的一座大型天文仪器,集自动计时、天文观测和星象演示为一体,代表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机械制造与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最高水平,凝聚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顶峰时期的天文历算、冶金铸造、机械工艺和建筑工程等多方面的优秀成果,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重大专利技术创造。由于时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中国对计时装置研究创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计时器的专利技术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日晷、漏壶到张衡的水力天文仪器上的报时装置。从唐代开元年间开始,在水力天文仪器上很明显的装上了一种相当复杂的机械计时装置,并通过摇铃、撞钟、击鼓和木偶执辰牌等方式达到自动报时的效果。根据《新仪象法要》记载,水运仪象台报时装置由木阁与七个报时轮组成。其中,木阁总共分为五层。木阁第一层开有三个门,每当某一时辰开始时,左门红衣司辰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水运仪象台模型的报时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木阁(1)、天轮(2)、拨牙机轮(3)、昼时钟鼓轮(4)、时初正轮(5)、报刻司辰轮(6)、更筹轮(7)、夜箭轮(8)、报时支座(9)和报时轴(10);木阁(1)从上到下分为第一层至第五层,木阁(1)固定在水运仪象台模型的机架上,木阁(1)的第一层设置三个门,第二层至第五层各设置一个门;报时轴(10)由上至下依次连接天轮(2)、拨牙机轮(3)、昼时钟鼓轮(4)、时初正轮(5)、报刻司辰轮(6)、更筹轮(7)和夜箭轮(8)的中心,插入到报时支座(10)固定,报时支座(10)安装在水运仪象台模型的机架上,并可以旋转,天轮(2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水运仪象台模型的报时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木阁(1)、
天轮(2)、拨牙机轮(3)、昼时钟鼓轮(4)、时初正轮(5)、报刻司辰轮(6)、
更筹轮(7)、夜箭轮(8)、报时支座(9)和报时轴(10);
木阁(1)从上到下分为第一层至第五层,木阁(1)固定在水运仪象台模型
的机架上,木阁(1)的第一层设置三个门,第二层至第五层各设置一个门;
报时轴(10)由上至下依次连接天轮(2)、拨牙机轮(3)、昼时钟鼓轮(4)、
时初正轮(5)、报刻司辰轮(6)、更筹轮(7)和夜箭轮(8)的中心,插入到报
时支座(10)固定,报时支座(10)安装在水运仪象台模型的机架上,并可以旋
转,天轮(2)与水运仪象台模型的动力输出系统连接;
木阁(1)的第一层与昼时钟鼓轮(4)位置相对,木阁(1)的第一层上设
置三个木人,分别为左门绯司辰、中门绿司辰、右门紫司辰;在昼时钟鼓轮(4)
上沿圆周均匀安装12根46~50mm的中插销与时初正轮(5)的报时正司辰相对
应,触发木阁(1)第一层的左门绯司辰摇铃;在昼时钟鼓轮(4)上沿圆周均匀
安装12根62~65mm的长插销与时初正轮(5)报时初司辰相对应,触发木阁1
第一层的右门紫司辰扣钟,中插销和长插销交错分布,且相邻的两个中插销与长
插销间的圆心角相等;在昼时钟鼓轮(4)上沿圆周均匀安装100根30~40mm
的短插销与报刻司辰轮(6)的报刻司辰相对应,触发木阁(1)第一层的中门绿
司辰击鼓;当某一时辰开始时,左门红衣司辰摇铃,每当到某一刻结束时,中门
绿衣司辰击鼓,每当某一时辰中间时,右门紫衣司辰撞钟;
木阁(1)的第二层与时初正轮(5)位置相对,时初正轮(5)上设置24个
报时司辰,分别与中插销、长插销位置相对;报时司辰身上刻有时辰;
木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晓强,孙小淳,唐乐为,李铁民,刘志华,季益中,柴晓明,王伟方,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