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消除压力液位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50179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30 06:00
自行消除压力液位控制装置,应用于地震勘探可控震源加注柴油。特征:包括油罐、溢流安全阀、油泵、油枪、快速接头、液位控制器和油箱;油泵的进油管在油罐内,油泵通过油管连接溢流安全阀的进口,溢流安全阀的出口管线在油罐内;其特征在于:油泵的排油管连接油枪的进口,油枪的出口直接连接快速接头,快速接头的另一端通过管线连接油箱顶部进油口,液位控制器固定在油箱的顶部,液位控制器下端的浮子在油箱内。效果是:能实现可控震源柴油箱自动加油,消除了安全隐患。缩短加油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避免背压对油箱及其他零部件造成的损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地震勘探
,特别涉及可控震源加注柴油的装置,是一种通过压力控制,实现油枪自动关闭的自行消除压力液位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野外作业条件下,可控震源加柴油方式为油罐车配手持油枪加油,这种加油方式存在着效率低及安全隐患问题。I加油速度慢、时间长、效率低:可控震源的油箱容积一般为800 1000升,加满一箱柴油约需35分钟。现有条件下一台大吨位可控震源35分钟可放40炮左右,每台震源每天需加油一次。按一组5台震源计算,每组震源每天工作时间内由于加油而导致停工达到175分钟,由于加油而损失200炮,降低了采集工作的效率。2危险因素多,安全性差:现有加油方式需要两名人员配合操作才能完成,一人控制油罐车的加油开关,另一人站在2米多高的震源平台或柴油箱上上,有跌落隐患。油箱加油口容易溢出油,存在火灾风险并造成环境污染,不符合HSE要求及绿色施工的理念。3对操作人员要求高,适应性差:敞开式加油容易使空气中的沙尘进入车辆的油路系统中,导致阻塞油路甚至损坏内燃机部件,使车辆的使用寿命大打折扣。加油过程中加油枪无法固定,需要加油人员手持加油枪进行操作,稍微有一些晃动就可能造成油料的溢出;油箱加油口由于滤网的过油量影响容易造成油溢出,造成环境污染和火灾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行消除压力液位控制装置,能实现可控震源加注柴油,缩短加油时间,提高施工效率。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自行消除压力液位控制装置,包括油罐、溢流安全阀、油泵、油枪、快速接头、液位控制器和油箱;油泵的进油管在油罐内,油泵通过油管连接溢流安全阀的进口,溢流安全阀的出口管线在油罐内;其特征在于:油泵的排油管连接油枪的进口,油枪的出口直接连接快速接头,快速接头的另一端通过管线与油箱顶端的进油口连接,液位控制器固定在油箱的顶部,液位控制器下端的浮子在油箱内。简述自行消除压力液位控制装置的使用过程。参阅图1。所有安装准备工作就绪后,启动油泵3,油泵3开始从油罐I中抽油柴油,柴油通过进油口进入油箱7。观察油箱7内的油位及压力表读数,当油位到达液位控制器6最下端的浮子608时,由于浮子608的密度比柴油小,浮子608逐渐浮起顶住挡座607,浮子608的边缘与挡座607形成密封。此时油箱7内所形成的背压达到预定要求,油枪4开关关闭,油枪4断油,实现自动加油关闭。油泵3输出的油通过溢流安全阀2返回油罐车油箱1,防止过载造成发动机熄火。由于浮子608的内壁与导管610之间有缝隙,油液会通过此缝隙经过挡座607和底座606的孔进入壳体613内腔,随着柴油缓慢进入内腔,壳体614内的三个浮子向上移动,直至阀芯603顶住阀座602,两者通过件第一密封圈613密封,此时所形成的背压逐渐减小,直至自行消失,此时压力表读数降为零,从而实现自动无压加油。液位下降后阀芯603与阀座606脱离,各个浮子恢复原位,液位控制器恢复初始状态。所述的液位控制器由顶盖、阀座、阀芯、第一垫片、导杆、底座、挡座、浮子、第一挡圈、导管、第二挡圈、第二垫片、第一密封圈、壳体、第二密封圈、空气滤清器、弹垫和螺钉组成。导杆由四段不同直径实心杆构成,从上往下,第一段直径最细,第二段和第四段次之,第三段最粗,第四段下端有一挡圈槽。底座与导杆四段上端连接,其中间有一孔,四周有四个通槽,为防止底座下落其孔与导杆之间为紧配合或用轴用挡圈将其定位。第一垫片、第二垫片中间孔直径不同,浮子为不锈钢通孔浮球,浮子的数量为四个。阀芯底端有一深盲孔,外径粗细不等,粗端为锥面,锥面上有密封圈槽,第一密封圈在密封槽内。将阀芯与一浮子连接。导杆上端依次连接第二垫片、浮子、第二垫片、浮子、第一垫片、带有阀芯的浮子,保证三个浮子能上下活动灵活自如。壳体上端为内螺纹,往下有一段止口,下端外面为外螺纹,内径上有挡圈槽,将与导杆上连接的一组零件一并从壳体底部放入壳体内部,三个浮球在壳体内部,用第二挡圈与底座连接。挡座中间有一通孔,周边有六个通孔,下端为锥面,上端有一止口,将止口端通过导杆下端与壳体连接。导管、浮子、第二垫片、第一挡圈依次与导杆下端连接,保证浮球在导管上上下活动灵活自如。阀座内径不同,下端直径大,上端直径小且为锥孔,外径上有一密封圈槽,将第二密封圈与阀座外径密封槽连接,将其一并与壳体上端的止口处连接。顶盖下端为外螺纹,上端有四个螺纹孔,将顶盖与壳体上端用螺纹连接,然后将空气滤清器用螺钉、弹垫与顶盖连接在一起。壳体下端与需加油的油箱用螺纹连接。为防止浮子变形,其中垫片、挡座、阀芯均为非金属材料,与阀芯啮合的阀座也为非金属材料。另外除标准件密封圈、挡圈、空气滤清器外其余零件均为不锈钢材料。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自行消除压力液位控制装置,1、原需两人配合,而且一人要在两米的高空作业,加油时需人工手动加油,即不安全,也不环保。现一人站在地面上就可以操作,并实现可控震源柴油箱自动加油,消除了安全隐患。2、可控震源柴油箱容积为800 900L,原加满一箱油需35 40min,现需IOmin左右。缩短加油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3、此专利技术能够自行消除加油过程中形成的背压,避免背压对油箱及其他零部件造成的损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自行消除压力液位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液位控制器6的分解图。图3、是液位控制器6的结构图。图中,1-油罐,2-溢流安全阀,3-油泵,4-油枪,5-快速接头,6_液位控制器,7-油箱;601_顶盖,602-阀座,603-阀芯,604-第一垫片,605-导杆,606-底座,607-挡座,608-浮子,609-第一挡圈,610-导管,611-第二挡圈,612-第二垫片,613-第一密封圈,614-壳体,615-第二密封圈,616-空气滤清器,617-弹垫,618-螺钉。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以一套在国产重型可控震源上安装的自行消除压力液位控制装置为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阅图1。自行消除压力液位控制装置,包括油罐1、溢流安全阀2、油泵3、油枪4、快速接头5、液位控制器6和油箱7。油泵3的进油管在油罐I内,油泵3通过油管连接溢流安全阀2的进口,溢流安全阀2的出口管线在油罐I内。油泵3的排油管连接油枪4的进口,油枪4的出口有管线连接快速接头5,快速接头5的另一端通过管线连接液位控制器6,液位控制器6固定在油箱7的顶部,液位控制器6下端的浮子608在油箱7内。选用了有快接接头的油枪4进口压力约5.5bar,出口压力约0.5bar。并在油箱7顶部安装了一块压力表。油箱7的容积为900L。参阅图3。所述的液位控制器6由顶盖601、阀座602、阀芯603、第一垫片604、导杆605、底座606、挡座607、浮子608、第一挡圈609、导管610、第二挡圈611、第二垫片612、第一密封圈613、壳体614、第二密封圈615、空气滤清器616、弹垫617和螺钉618组成。液位控制器6总长322晕米。浮子608为外径45晕米、长60晕米、内孔15晕米不锈钢通孔浮球,液位控制器6需四个浮子,壳体614内径为70毫米,长度202毫米,外径76毫米。其内部导杆605上端连接3个,壳体外导杆下端连接I个。导杆605由四段不同直径实心杆构成,总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消除压力液位控制装置,包括油罐(1)、溢流安全阀(2)、油泵(3)、油枪(4)、快速接头(5)、液位控制器(6)和油箱(7);油泵(3)的进油管在油罐(1)内,油泵(3)通过油管连接溢流安全阀(2)的进口,溢流安全阀(2)的出口管线在油罐(1)内;其特征在于:油泵(3)的排油管连接油枪(4)的进口,油枪(4)的出口直接连接快速接头(5),快速接头(5)的另一端通过管线与油箱(7)顶部进油口连接,液位控制器(6)固定在油箱(7)的顶部,液位控制器(6)下端的浮子(608)在油箱(7)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东李彩霞张永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