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拾取设备、驱动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745239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9 22:49
一种图像拾取设备、驱动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图像拾取单元,用于使用拍摄装置来拍摄对象;控制单元,用于确定图像拾取设备的操作模式,并且当图像拾取设备的操作模式是手动对焦模式时,该控制单元根据用户的对焦操作在多种对焦检测方法中选择要应用的对焦检测方法;确定单元,用于使用所选择的对焦检测方法来确定对象的对焦状态;和用户接口单元,用于指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图像拾取设备、驱动控制方法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在2012年10月17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2-0115136号和在2011年11月18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1-253181号的优先权,它们的公开通过引用整体地并入于此。
本总的专利技术构思涉及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其驱动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更具体地,本总的专利技术构思涉及一种能够根据用户的对焦操作改变要应用的对焦检测方法并且能够检测其对焦状态的图像拾取设备、驱动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
技术介绍
数码相机是指将对象(subject)的图像转换为电信号、再将该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且将该数字信号记录在存储装置上的相机。近年来,归因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数码相机的研发和传播得以加速。这种的数码相机需要聚焦于对象的操作以便正确地拍摄该对象。这样的操作称作对焦。这样的对焦方法可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手动对焦方法(或手动对焦模式),其中用户直接调节焦距,另一种方法是自动对焦方法(或自动对焦模式),其中数码相机自动调节焦距。近来的数码相机采用自动对焦方法,从而允许用户更易于拍摄。然而,当存在多个对象时,或者当用户希望拍摄对象并且玻璃表面位于用户的数码相机与对象之间时,自动对焦方法具有限制,高性能数码相机支持随其的手动对焦方法。然而,在通过手动对焦方法进行拍摄的同时,传统的数码相机不能提供关于对象的对焦状态的当前信息。因此,难以使用手动对焦方法来进行拍摄。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被研发用以克服上述缺陷以及与传统安排相关联的其他问题。本总的专利技术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根据用户的对焦操作改变要应用的对焦检测方法并且能够检测对焦状态的图像拾取设备、该设备的驱动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可记录媒体。本总的专利技术构思的附加特征和效用将部分地阐述于下列说明中,并且将从所述说明中显而易见,或者可以通过本总的专利技术构思的实践而获知。本总的专利技术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可以包括:图像拾取单元,用于使用拍摄装置来拍摄对象;控制单元,用于确定图像拾取设备的操作模式,并且当图像拾取设备的操作模式是手动对焦模式时,该控制单元根据用户的对焦操作在多种对焦检测方法中选择要应用的对焦检测方法;确定单元,用于使用所选择的对焦检测方法来确定对象的对焦状态;和用户接口单元,用于指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所述多种对焦检测方法可以包括摆动操作方法,和当不存在用户的对焦操作时或者当对焦操作少于或等于预定大小时,所述控制单元可以选择所述摆动操作方法作为要应用的对焦检测方法。当用户的对焦操作超过预定大小时,所述控制单元可以选择手动对焦操作方法作为用户的对焦操作。所述确定单元可以根据镜头单元的光圈值和对焦状态来变换摆动操作的驱动幅度,并且确定对象的对焦状态。当驱动变焦镜头时,所述控制单元可以控制所述确定单元不确定对象的对焦状态。当驱动变焦镜头时,所述控制单元可以控制所述用户接口单元不指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当停止对焦镜头时,所述用户接口单元可以指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以及对焦镜头的驱动方向。当正在驱动对焦镜头时,所述用户接口单元可以指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以及对焦镜头的驱动方向的有效性。所述确定单元可以根据对焦镜头的三个不同位置处的对焦信息计算最佳焦点位置,并且计算对焦镜头的驱动方向以便移动到计算出的最佳焦点位置。图像拾取设备可以包括存储单元,用于存储由图像拾取单元拍摄的图像,其中,当输入图像拾取命令时,所述控制单元可以将由拍摄装置拍摄的图像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本总的专利技术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也可以提供一种图像拾取设备的驱动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可以包括:确定图像拾取设备的操作模式;如果图像拾取设备的操作模式是手动对焦模式,则根据用户的对焦操作从多种对焦检测方法中选择要应用的对焦检测方法;使用所选择的对焦检测方法来确定对象的对焦状态;和指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所述多种对焦检测方法可以包括摆动操作方法,和当不存在用户的对焦操作时或者当对焦操作小于或等于预定大小时,选择所述摆动操作方法作为要应用的对焦检测方法。当用户的对焦操作超过预定大小时,选择对焦检测方法可以包括根据用户的对焦操作选择手动对焦操作方法。所述摆动操作可以根据镜头单元的光圈值和对焦状态来变换其驱动幅度。确定对焦状态可以包括:当驱动变焦镜头时,确定未执行对焦状态的确定。指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可以包括:当驱动对焦镜头时,不指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指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可以包括:当停止对焦镜头时,指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和对焦镜头的驱动方向。指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可以包括:当正在驱动对焦镜头时,指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和对焦镜头的驱动方向的有效性。确定对焦状态可以包括:使用对焦镜头的三个不同位置处的对焦信息计算最佳焦点位置,并且计算对焦镜头的驱动方向以便移动到计算出的最佳焦点位置。本总的专利技术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也可以提供一种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当该记录媒体被计算机执行时进行图像拾取设备的驱动控制方法。该驱动控制方法可以包括:确定图像拾取设备的操作模式;如果图像拾取设备的操作模式是手动对焦模式,则根据用户的对焦操作从多种对焦检测方法中选择要应用的对焦检测方法;使用所选择的对焦检测方法来确定对象的对焦状态;和指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本总的专利技术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也可以提供一种利用数字图像捕获设备显示对象的对焦状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确定是否选择了数字图像捕获设备的手动对焦模式;确定是否存在用户的对焦操作,当选择手动对焦模式时,确定用户的对焦操作小于或等于预定对焦量,或者用户的对焦操作大于预定对焦量,使用所确定的用户的对焦操作确定对象的对焦状态,并且显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所述方法可以包括:当不存在用户的对焦操作时或者当对焦操作小于或等于预定对焦量时,执行摆动操作。所述方法可以包括:摆动操作根据镜头单元的光圈值和对焦状态来变换数字捕获设备的对焦镜头的驱动幅度。所述方法可以包括:显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包括当正在驱动数字捕获设备的对焦镜头时,显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和对焦镜头的驱动方向的有效性。所述方法可以包括:确定焦距,包括使用对焦镜头的三个不同位置处的对焦信息计算最佳焦点位置,并且计算对焦镜头的驱动方向以便移动到计算出的最佳焦点位置。本总的专利技术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也可以提供一种数字图像捕获设备,其包括:图像捕获装置,用于捕获对象的图像;控制器,用于确定是否选择了图像捕获装置的手动对焦模式,以便确定是否存在用户的对焦操作,当选择手动对焦模式时,确定用户的对焦操作小于或等于预定对焦量,或者用户的对焦操作大于预定对焦量,并且使用所确定的用户的对焦操作确定对象的对焦状态;和用户接口单元,用于显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当控制器确定不存在用户的对焦操作时或者当对焦操作小于或等于预定对焦量时,控制器可以执行摆动操作。控制器执行的摆动操作根据镜头单元的光圈值和对焦状态来变换数字捕获设备的对焦镜头的驱动幅度。当正在驱动数字捕获设备的对焦镜头时,用户接口可以显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和对焦镜头的驱动方向的有效性以便显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控制器可以使用对焦镜头的三个不同位置处的对焦信息计算最佳焦点位置,并且计算对焦镜头的驱动方向以便移动到计算出的最佳焦点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图像拾取单元,用于使用拍摄装置来拍摄对象;控制单元,用于确定图像拾取设备的操作模式,并且当图像拾取设备的操作模式是手动对焦模式时,该控制单元根据用户的对焦操作在多种对焦检测方法中选择要应用的对焦检测方法;确定单元,用于使用所选择的对焦检测方法来确定对象的对焦状态;和用户接口单元,用于指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1.18 JP 2011-253181;2012.10.17 KR 10-2012-01.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图像拾取单元,用于使用拍摄装置来拍摄对象;控制单元,用于确定图像拾取设备的操作模式,并且当图像拾取设备的操作模式是手动对焦模式时,该控制单元根据用户的对焦操作的大小在多种对焦检测方法中选择要应用的对焦检测方法;确定单元,用于使用所选择的对焦检测方法来确定对象的对焦状态;和用户接口单元,用于指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其中当用户的对焦操作的大小超过预定大小时,所述控制单元在多种对焦检测方法中选择手动对焦操作方法。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多种对焦检测方法包括摆动操作方法,和当不存在用户的对焦操作时或者当对焦操作少于或等于预定大小时,所述控制单元选择所述摆动操作方法作为要应用的对焦检测方法。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确定单元根据镜头单元的光圈值和对焦状态来变换摆动操作的驱动幅度,并且确定对象的对焦状态。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当驱动变焦镜头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确定单元不确定对象的对焦状态。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当驱动变焦镜头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用户接口单元不指示对象的对焦状态。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当停止对焦镜头时,所述用户接口单元指示所确定的对焦状态以及对焦镜头的驱动方向。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滨村俊宏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