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742638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9 2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的制备方法,主要解决以往技术在制备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时,成本高、制备及后处理复杂、环境污染大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将铜用氨水处理、然后以连肼还原以制备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前述该问题,可用于制备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的工业生产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氧化亚铜是具有广泛用途的化学产品。氧化亚铜应用包括制船底防污漆,农作物等的杀菌剂,陶瓷和搪瓷的着色剂,红色玻璃染色剂;还用于制造各种铜盐、分析试剂及用于电器工业中的整流电镀和整流器的的材料等。微纳米团簇(由100纳米以下小颗粒构成10-100微米独立单元)在具有微米材料细小、稳定的同时又具有纳米材料的各种特性: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大表面效应等,具备非常好的塑料改性作用。然而微纳米团簇的复合结构给它的设计和合成带来了较大困难。在微米基元上构筑纳米单元使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制备存在过程复杂、条件苛 刻、后处理冗长、环境不友好等问题。还存在着很大的挑战,常规合成方法限制了此类微纳米团簇材料的发展及工业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成本高、过程及后处理复杂、环境不友好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该方法具有制备过程简单;制备成本低;环境友好的特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铜在I 40°C条件用氨水处理I 48h得到氢氧化铜前体;然后以中等强度还原剂还原氢氧化铜前体得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在上述方案中,反应原料为铜及衍生的各种物理形态;氨类溶液优选方案选自氨水。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的还原反应所用还原剂优选方案为中等强度的胺类还原剂,更优选方案为连肼。在这里,铜作为反应原料,在氨水作用下形成氢氧化铜微纳米团簇,不同的的氨水浓度和反应时间可以得到不同形态的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团簇。再简单的用还原的办法把氢氧化铜制备成对应的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整个过程通过简单的溶液浓度、温度和还原剂强度调节,成功地制备了不同表观形态的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团簇。由于不需要添加附加模板剂、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后处理、其溶剂可以反复利用,大大降低了反应的成本,同时亦对环境友好,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1为实施例1中,制备的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的扫描电镜(SEM)图片。图1.2为实施例1中,制备的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放大的扫描电镜(SEM)图片。图2.1为实施例1中,制备的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的XRD图谱。从SEM可以看出,氧化亚铜由100纳米大小的微粒聚集生长成10微米左右的花形团簇。同时,团簇具有特定的几何形状。从XRD谱中可以看到所制备的产品,完美地对应了晶相的标准谱线。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包括以下步骤:(I)首先将铜在室温条件用IM氨水处理24h,得到氢氧化铜前体;(2)室温条件以连肼还原氢氧化铜前体Ih得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实施例2_6按照实施例1的制备条件与步骤,只是改氨水的浓度、还原时间、还原剂种类,可得到不同形态的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具体结果列于表中。具体实施例及比较例结果总结见下表权利要求1.一种,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铜在I 40°C条件用氨水处理I 48h得到氢氧化铜前体;然后以中等强度还原剂还原氢氧化铜前体得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在于反应原料为铜及衍生的各种物理形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在于氨类溶液选自氨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在于还原反应所用还原剂为胺类还原剂,优选为连肼。5.根据 权利要求4所述,其特征在于胺类还原剂为连肼。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主要解决以往技术在制备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时,成本高、制备及后处理复杂、环境污染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将铜用氨水处理、然后以连肼还原以制备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前述该问题,可用于制备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的工业生产中。文档编号C01G3/02GK103121702SQ201110369288公开日2013年5月2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8日专利技术者唐康健, 杨为民, 朱俊华, 程远琳, 王黎敏 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铜在1~40℃条件用氨水处理1~48h得到氢氧化铜前体;然后以中等强度还原剂还原氢氧化铜前体得氧化亚铜微纳米团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康健杨为民朱俊华程远琳王黎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