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供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37355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6 12:47
在以非接触的方式对搭载于移动物体的受电装置(200)供给电力的非接触供电装置(100)设置以下构件:底板(102),其构成设置面;送电线圈(112),其配置在底板(102)上,用于对受电装置(200)所具有的受电线圈供给电力;以及罩(114),其以覆盖配置在底板(102)上的送电线圈(112)的方式安装于底板(102),在送电线圈(112)与罩(114)之间形成了空气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接触供电装置,该非接触供电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将电力从内置的初级线圈向例如搭载于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的电动推进车辆的次级侧线圈传递。
技术介绍
图6是表示以往的非接触供电装置6的结构的示意图。在图6中,当与外部地面上侧的电源9的电源盘相连接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初级侧)F对搭载于电动推进车辆的受电装置(次级侧)G进行供电时,无物理连接地以隔着作为空隙空间的气隙而相对的方式配置。在这种配置状态下,若在供电装置F所包括的初级线圈7中形成磁通,则在受电装置G所包括的次级线圈8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由此,以非接触的方式将电力从初级线圈7传递到次级线圈8。受电装置G与例如车载电池10相连接,利用以如上所述的方式传递的电力对车载电池10进行充电。利用存储在该电池10中的电力驱动车载的电机11。此外,在进行非接触供电处理期间,在供电装置F与受电装置G之间例如通过无线通信装置12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换。图7是表示供电装置F和受电装置G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尤其图7的(a)是表示从上方去看供电装置F、以及从下方去看受电装置G时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7的(b)是表示从侧方去看供电装置F和受电装置G时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在图7中,供电装置F包括初级线圈7、初级磁芯13、背板15、以及罩16等。简单地说受电装置G具有与供电装置F相对称的结构,且包括次级线圈8、次级磁芯14、背板15,罩16等,初级线圈7和初级磁芯13的表面、次级线圈8和次级磁芯14的表面分别被混入有发泡材料18的模制树脂17覆盖而固定。S卩,供电装置F、受电装置G均在背板15与罩16之间填充有模制树脂17,模制树脂17将内部的初级线圈7、次级线圈8、乃至初级磁芯13、次级磁芯14的表面覆盖而固定。模制树脂17例如由娃树脂制成,通过如此固定内部,从而定位固定初级线圈7、次级线圈8,确保其机械性强度,并且还发挥放热功能。即,由于初级线圈7、次级线圈8内流通励磁电流产生焦耳热而发热,但是借助模制树脂17的热传递而被放热、冷却。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 - 8773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在电动推进车辆用途中,由于从供电装置F向受电装置G传递较大电力,因此如图7所示,即使利用模制树脂17采取了放热对策,也还不能说是充分的放热,仍存在有来自各线圈7、8的焦耳热传递到各个部分这样的问题。例如,供电装置F以较浅地埋设在停车位下的状态被使用,或者以放置在地面上的状态被使用,因而供电装置F的上表面侧(例如,罩16附近)有可能与人接触。从如上所述的背景考虑,起因于焦耳热的供电装置F的罩16的过热对策变得非常重要。另外,在其他例子中,在供电装置F中,除了初级线圈7和初级磁芯13之外,例如还使用有像电容器这样的电子元件,而这些电子元件针对焦耳热的过热对策非常重要。本专利技术是鉴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这种问题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接触供电装置,该非接触供电装置能够实现减少来自送电线圈的焦耳热传递到各个部分(例如罩、电子元件),从而防止各个部分(例如罩、电子元件)的过热。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I技术方案是一种以非接触的方式对搭载于移动物体的受电装置供给电力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非接触供电装置包括:底板,其具有设置面;送电线圈,其配置在底板上,用于对受电装置所具有的受电线圈供给电力;以及罩,其以覆盖送电线圈的方式安装于底板,在送电线圈与罩之间形成有空气层。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是一种以非接触的方式对搭载于移动物体的受电装置供给电力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非接触供电装置包括:底板,其具有设置面;送电线圈,其配置在底板上,用于以非接触的方式对受电装置供给电力;电子元件,其配置在底板上且与送电线圈相连接;以及罩,其安装于底板且覆盖送电线圈和电子元件,该非接触供电装置还包括隔壁,该隔壁将被底板和罩包围的空间分隔为容纳送电线圈的第I容纳空间和容纳电子元件的第2容纳空间。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I技术方案,能够提供如下的非接触供电装置:通过在送电线圈与罩之间设置具有隔热效果的空气层,从而能够减少向有可能接触到人的罩传递来自送电线圈的焦耳热的情况,能够防止罩的过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利用隔壁将送电线圈和电子元件各自容纳在不同的空间内,因而自送电线圈产生的焦耳热难以传递到电子元件。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防止电子元件的过热的非接触供电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包括了本专利技术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设置例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2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沿图3的IV-1V线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图5是切下了图2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一部分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表示以往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图6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和与该供电装置相对配置的受电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第I技术方案是一种以非接触的方式对搭载于移动物体的受电装置供给电力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中,该非接触供电装置包括:底板,其具有设置面;送电线圈,其配置在底板上,用于对受电装置所具有的受电线圈供给电力;以及罩,其以覆盖送电线圈的方式安装于底板,在送电线圈与罩之间形成有空气层。设置在送电线圈与罩之间的具有隔热效果的空气层能够以减少向有可能接触到人的罩传递来自送电线圈的焦耳热的方式发挥作用,并防止罩的过热。另外,通过将导热率比空气高的导热构件设置在底板与送电线圈之间,借助导热构件将来自送电线圈的焦耳热释放到外部。优选的是,导热构件由陶瓷或树脂制成。通过在送电线圈与罩之间的空气层中夹设导热率比空气低的隔热构件,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从送电线圈向罩传递的焦耳热。作为典型的移动物体,有电动推进车辆。非接触供电装置还包括有配置在底板上且与送电线圈相连接的电子元件。在此,罩进一步覆盖电子元件。另外,非接触供电装置还包括有隔壁,该隔壁将被底板和罩包围的空间分隔为容纳送电线圈的第I容纳空间和容纳电子元件的第2容纳空间。第2容纳空间相对于第I容纳空间设置在移动物体的前后方向上的任一侧。第I容纳空间相对于底板的高度和第2容纳空间相对于底板的高度不同。隔壁以从罩朝向底板延伸的方式与罩一体形成,且具有隔热性。隔壁具有切口,并设置嵌入在切口且具有多个通孔的隔热构件,连接在送电线圈的一端的导线和连接在送电线圈的另一端的导线贯穿该通孔。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是一种以非接触的方式对搭载于移动物体的受电装置供给电力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中,该非接触供电装置包括:底板,其具有设置面;送电线圈,其配置在底板上,用于以非接触的方式对受电装置供给电力;电子元件,其配置在底板上且与送电线圈相连接;以及罩,其安装于底板且覆盖送电线圈和电子元件,该非接触供电装置还设置了隔壁,该隔壁将被底板和罩包围的空间分隔为容纳送电线圈的第I容纳空间和容纳电子元件的第2容纳空间。根据该结构,自送电线圈产生的焦耳热变得难以传递到电子元件,从而能够防止电子元件的过热。另外,第2容纳空间相对于第I容纳空间设置在移动物体的前后方向的任意一方。而且,根据第I容纳空间相对于底板的高度和第2容纳空间相对于底板的高度不同,能够瞬间识别出非接触供电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下丰晃木村一夫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