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台湾甲腹茧蜂人工繁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1、建设繁蜂室;A2、种蜂的获得;A3、接蜂方法;A4、蜂种复壮;A5、寄主复壮;通过室内饲养斜纹夜蛾作为台湾甲腹茧蜂的扩繁寄主,人为的调控温湿度等,使两者的成虫期一致,利用斜纹夜蛾卵块给台湾甲腹茧蜂成蜂寄生来繁育台湾甲腹茧蜂,其中有种蜂和寄主种群的复壮技术、保种技术等。最终目的是能够人为生产大量的寄生性天敌-台湾甲腹茧蜂,然后在靶标害虫产卵期进行田间释放,提高靶标害虫田间寄生率,控制其种群数量发生,减轻为害作物程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领域,尤其是,繁育寄生性天敌,进行田间释放,增加自然界中天敌数量,提高自然界中靶标害虫被寄生的数量,有效地控制靶标害虫种群数量,减轻其对农作物的为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安全。
技术介绍
利用寄生蜂防治有害生物的关键技术在于能够人工大量繁殖,并在目标害虫发生期有效的释放控制为害。这一方面,以赤眼蜂为代表的人工培育和大量释放技术,我国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20世纪50年代,自浦挚龙院士首创“大卵”(蓖麻蚕卵)繁殖赤眼蜂技术以来,赤眼蜂的替代寄主,在“小卵”方面,由麦蛾卵发展到米蛾卵大卵”方面,由蓖麻蚕卵发展到柞蚕卵和人工卵。70年代广东昆虫所李丽英、刘文惠等,武汉戴开甲等人研究开发了利用人工假卵繁殖赤眼蜂技术,其后,又研制出人工卵的制作机器,为赤眼蜂的工厂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使得在80年代,我国的赤眼蜂应用面积一度达到12亿公顷。近年来,赤眼蜂人工繁殖研究和大田应用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玉米螟的技术比较成熟,在蔬菜害虫方面也有利用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 Hellen是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 L.幼虫、马尼拉陆胸苗蜂 Snellenius maniIae (Ashmead)防治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ubner)幼虫等技术也在生产上小面积应用;应用捕食螨防治柑桔红蜘蛛、锈壁虱等植物叶螨技术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奖二等奖;在海南省,大面积应用椰甲截脉姬小蜂和椰心叶甲啮小蜂防控为害椰树的外来生物-椰心叶甲,取得良好应用效果,荣获2010年海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台湾甲腹茧蜂是一种卵-幼虫跨期寄生蜂,在海南省对甜菜夜蛾的寄生率较高,国内外尚未有台湾甲腹茧蜂生物学及其人工饲养和繁殖技术的相关研究。本项目组通过多年的调查和研究,基本摸清台湾甲腹茧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其寄生机理,掌握了利用斜纹夜蛾作为寄主人工繁育台湾甲腹茧蜂的技术。台湾甲腹茧蜂产卵于寄主的卵内,并汲取寄主营养一同发育,待寄主发育至老熟幼虫时,开始破体而出,25°C时I 2d吐丝化苗,11 14天羽化。寄主据报道包括: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Hiibner),斜纹夜蛾 Prodenia litura(Fabricius),棉铃虫 Helicoverpaarmigera (Hiibner),劳氏粘虫 Leucania loreyi (duponchel),草地夜蛾 Spodopterafrugiperda。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大家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更为迫切,从传统需求的数量向质量改变,生活上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更是摆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最终目标。生物防治技术是近年来倡导的“绿色植保,公 共植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可明显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产品质量,保护天敌和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经过多年的调查和研究,基本摸清台湾甲腹茧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其寄生作用机理,掌握了利用斜纹夜蛾作为寄主人工繁育台湾甲腹茧蜂的技术。本专利技术旨在通过人为室内大量生产天敌用以田间释放,提高靶标害虫的田间寄生率,控制其种群数量,减轻为害程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产量,提升农产品质量,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包括以下步骤:Al、建设繁蜂室;A2、种蜂的获得;自然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或室内人工繁育的第1-2代台湾甲腹茧蜂,并挑选虫体较大、活力较强的个体;用棉花或海绵吸附10%的蜂蜜水为种蜂提供营养;A3、接蜂方法;挑选斜纹夜蛾I日龄卵块,放入繁蜂盒内,然后接上台湾甲腹茧蜂种蜂,用10%的蜂蜜水补充营养,接蜂后取出卵块放于繁蜂盒中,盖好盒盖,将其放在繁蜂架上培养子代蜂;繁蜂室温度控制在25°C,相对湿度保持在70%,保持室内通风透气。部分斜纹夜蛾卵块不用于接蜂,用于寄主扩繁和保种;A4、蜂种复壮;寄生蜂每繁殖10 15代后到野外采集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卵块或幼虫,放入繁虫盒后置于设置为25V,相对湿度70 %的人工气候箱中饲养至台湾甲腹茧蜂幼虫咬破甜菜夜蛾或斜纹夜蛾老熟幼虫后吐丝化茧,然后挑选饱满且白色的台湾甲腹茧蜂蜂茧用于蜂种复壮;A5、寄主复壮;通过多种引诱方法引诱到的成虫放在斜纹夜蛾成虫饲养箱中与室内种群共同饲养,复壮寄主种群;或者从大田作物上采集寄主幼虫到室内饲养至化蛹羽化后室内种群共同饲养,复壮寄主种群。通过室内饲养斜纹夜蛾作为台湾甲腹茧蜂的扩繁寄主,人为的调控温湿度等,使两者的成虫期一致,利用斜纹夜蛾卵块给台湾甲腹茧蜂成蜂寄生来繁育台湾甲腹茧蜂,其中有种蜂和寄主种群的复壮技术、保种技术等。最终目的是能够人为生产大量的寄生性天敌-台湾甲腹茧蜂,然后在靶标害虫产卵期进行田间释放,提高靶标害虫田间寄生率,控制其种群数量发生,减轻为害作物程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具体实施例方式从田间采集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卵块和幼虫进行室内人工饲养寄主,然后收集斜纹夜蛾蛹和田间自然被寄生的 台湾甲腹蜂茧,在25°C条件下,斜纹夜蛾蛹在7 IOd羽化成虫后与通过多种引诱方法(灯诱、性诱等)引诱的成虫放在同一饲养箱饲养,复壮寄主(斜纹夜蛾)种群,Id斜纹夜蛾就可开始产卵。收集的台湾甲腹蜂茧在同一条件下,11 14d羽化成蜂,Id可开始产卵,然后把部分斜纹夜蛾卵块放于台湾甲腹茧蜂饲养箱,台湾甲腹茧蜂寄生卵块后取出放于饲养盒中,I 3d可孵化成斜纹夜蛾幼虫,幼虫饲养11 16d就可收集台湾甲腹茧蜂蜂茧,部分蜂茧可用于蜂种保存繁育,部分蜂茧用以大田释放,增加种群数量,提高靶标害虫被寄生率;部分斜纹夜蛾卵块用于寄主保种,I 3d可孵化成幼虫,幼虫饲养15 20d可收集斜纹夜蛾蛹低温保种。根据生产需要,利用人工气候箱人为调控寄主(斜纹夜蛾)和台湾甲腹茧蜂的羽化时间,重复进行繁育台湾甲腹茧蜂。具体的繁育技术规程如下:1、繁蜂室的建设繁蜂室墙壁、地面应易清洗、消毒并保持清洁卫生;具备保温、保湿、通风、透光、防虫、防鼠条件;配备调节温度、湿度、光照设备;不得有粉尘、有害气体和其它扩散性污染源。1.1繁蜂盒(箱)繁蜂时用的容器,繁蜂箱主要用于繁育台湾甲腹茧蜂成蜂,用木搭框架,上下为玻璃,四周为防虫网,长36.8cmX宽24.6cmX高11.2cm);繁蜂盒主要用于繁育斜纹夜蛾幼虫,通常为清洁无异味的塑料盒(长36.8cmX宽24.6cmX高11.2cm)。盒盖开有长IOcmX宽5cm的开口,开口粘用100目铜纱网覆盖,以便通风透气。1.2繁蜂架为放置繁蜂盒用,大小可根据蜂盒数量而定,木条或铝合金制成。一般为200cmX 50cmX 180cm(长X宽X高)。共分四层,层间距25cm,最低层离地55cm-60cm,架脚要隔水防蚁。2、种蜂的获得自然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或室内人工繁育的第1-2代台湾甲腹茧蜂,并挑选虫体较大、活力较强的个体。用棉花 或海绵吸附10%的蜂蜜水为种蜂提供营养。3、接蜂方法挑选斜纹夜蛾I日龄卵块,放入繁蜂盒内,然后接上台湾甲腹茧蜂种蜂,用10%的蜂蜜水补充营养,接蜂后(以卵块黄褐色绒毛被拔干净为准)取出卵块放于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台湾甲腹茧蜂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1、建设繁蜂室;A2、种蜂的获得;自然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或室内人工繁育的第1?2代台湾甲腹茧蜂,并挑选虫体较大、活力较强的个体;用棉花或海绵吸附10%的蜂蜜水为种蜂提供营养;A3、接蜂方法;挑选斜纹夜蛾1日龄卵块,放入繁蜂盒内,然后接上台湾甲腹茧蜂种蜂,用10%的蜂蜜水补充营养,接蜂后取出卵块放于繁蜂盒中,盖好盒盖,将其放在繁蜂架上培养子代蜂;繁蜂室温度控制在25℃,相对湿度保持在70%,保持室内通风透气。部分斜纹夜蛾卵块不用于接蜂,用于寄主扩繁和保种;A4、蜂种复壮;寄生蜂每繁殖10~15代后到野外采集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卵块或幼虫,放入繁虫盒后置于设置为25℃,相对湿度70%的人工气候箱中饲养至台湾甲腹茧蜂幼虫咬破甜菜夜蛾或斜纹夜蛾老熟幼虫后吐丝化茧,然后挑选饱满且白色的台湾甲腹茧蜂蜂茧用于蜂种复壮;A5、寄主复壮;通过多种引诱方法引诱到的成虫放在斜纹夜蛾成虫饲养箱中与室内种群共同饲养,复壮寄主种群;或者从大田作物上采集寄主幼虫到室内饲养至化蛹羽化后室内种群共同饲养,复壮寄主种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训聪,秦双,陈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吉训聪,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