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坡面水文循环的氮磷等元素淋溶迁移的观测收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721280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7 2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坡面水文循环的氮磷等元素淋溶迁移的观测收集系统,该系统在坡面径流小区的坡脚隔墙的外壁设置有表面径流中氮磷等元素观测收集装置,坡脚隔墙内壁设置有壤中流中氮磷等元素观测收集装置,坡面径流小区中部设置有浅层地下水中氮磷等元素观测收集装置。还可以在该小区内不同坡长位置设置多个壤中流中氮磷等元素观测收集装置,在壤中流中氮磷等元素观测收集装置的截留板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壤中流收集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同时测定地表面径流、相同坡长而不同土层的壤中流、浅层地下水中氮磷等元素的淋溶迁移、浅层地下水的升降,还可测定不同坡长的壤中流中氮磷等元素的淋溶迁移,该系统能为农田面源污染的机制研究提供合理、科学的数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氮磷等可溶性元素随坡面水文循环过程中,其淋溶迁移的观测收集系统,该系统特别是适应于土层较深,而且存在浅层地下水的坡地,对坡面表层径流、不同深度的壤中流和浅层地下水中的氮磷等元素进行观测收集,属于农业

技术介绍
现代农业生产中,农民为了追求作物高产,在种植过程中大量的施入化学氮磷等肥料,除小部分被作物吸收利用外,其余大部分的氮磷等养分被存储在土壤中或进入大气和水体,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在坡耕地中,氮磷等养分的损失更大。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比较好的装置,从整个坡面水文循环过程出发(表层径流、壤中流和浅层地下水),对不同坡长、不同坡度、不同土层深度的氮磷等元素的淋溶迁移进行有效的观测和收集,也造成了坡面氮磷的淋溶、迁移和转化等机理研究还不清楚。整个坡面水文循环过程可以分为3部分:首先,降雨后在坡面形成的表面径流过程(即径流泥沙过程),其次是渗入土层中的水流形成的壤中流过程,最后是土层中的水流继续下渗,渗入到浅层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升降的过程。在这3个水文过程中,携带了大量的氮磷等元素,随之进行淋溶迁移,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途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在基于坡面水文循环的氮磷等元素淋溶迁移的观测收集系统,设有坡面径流小区,其特征在于:坡面径流小区(1)的坡脚隔墙(11)的外壁设置有表面径流中氮磷等元素观测收集装置(2),坡脚隔墙(11)内壁设置有壤中流中氮磷等元素观测收集装置(3),坡面径流小区(1)内中部设置有浅层地下水中氮磷等元素观测收集装置(4)。

【技术特征摘要】
1.在基于坡面水文循环的氮磷等元素淋溶迁移的观测收集系统,设有坡面径流小区,其特征在于:坡面径流小区(I)的坡脚隔墙(11)的外壁设置有表面径流中氮磷等元素观测收集装置(2),坡脚隔墙(11)内壁设置有壤中流中氮磷等元素观测收集装置(3),坡面径流小区(I)内中部设置有浅层地下水中氮磷等元素观测收集装置(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坡面水文循环的氮磷等元素淋溶迁移的观测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面径流中氮磷等元素观测收集装置(2)由表面径流收集槽(21)、表面径流导流管(22)和表面径流收集池(23)组成;表面径流收集槽(21)的长L与坡面径流小区(I)的宽M相等,表面径流收集槽(21)的一长侧壁与坡面径流小区(I)的坡脚隔墙(11)外壁固定连接且该长侧壁顶面与坡脚隔墙(11)的隔墙顶面平齐,表面径流收集池(23)的顶部设置有固定盖板I (233)和活动盖I (234),固定盖板I (233)与表面径流收集池(23)的顶部固定连接,固定盖板I (233)的面积为表面径流收集池(23)的顶面面积的1/2 2/3,活动盖I (234)的盖面面积为表面径流收集池(23)的顶面面积的1/2 1/3,固定盖板I (233)的面积与活动盖I (234)的盖面面积之和等于表面径流收集池(23)的顶面面积,活动盖I (234)与固定盖板(233)通过铰链连接,表面径流收集池(23)的一侧壁下部设置有表面径流排水管(235),表面径流排水管(235)端口设置有表面径流排水管盖(236),表面径流排水管盖(236)与表面径流排水管(235)通过螺纹连接,表面径流导流管(22)的一端与表面径流收集槽(21)的底部连通,表面径流导流管(22)的另一端与表面径流收集池(23)的固定盖板I (233)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坡面水文循环的氮磷等元素淋溶迁移的观测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壤中流中氮磷等元素观测收集装置(3)由截留板(31)、一个以上的壤中流收集槽(32 )、壤中流导流管(33 )、壤中流收集池(34)、鹅卵石和尼龙网组成,壤中流导流管(33)的数量与壤中流收集槽(32)的数量相等;壤中流收集池(34)的顶部设置有固定盖板II (341)和活动盖II (342),固定盖板II (341)与壤中流收集池(34)的顶部固定连接,固定盖板II (341)的面积为壤中流收集池(34)的顶面面积的1/2 2/3,活动盖II (342)的盖面面积为壤中流收集 池(34)的顶面面积的1/2 1/3,固定盖板II (341)的面积与活动盖II (342)的盖面面积之和等于壤中流收集池(34)的顶面面积,活动盖II (342)与固定盖板II (341)通过铰链连接,壤中流收集池(34)的一侧壁下部设置有壤中流排水管(343),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安强雷宝坤朱红业毛妍婷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