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14137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7 17: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喷头结构,用于连通一墨盒,该墨盒包含一出墨管口,该喷头结构包括一喷头本体,该喷头本体上设置有与该墨盒的所述出墨管口对接的一上墨道和连接一喷嘴晶片的一下墨道,该上墨道与该下墨道连通,所述上墨道中设置有分隔板,该分隔板将所述上墨道分为若干墨道,每一该些墨道与所述下墨道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进入到上墨道中的墨水经由分隔板分隔出的若干墨道进入到下墨道中时,墨水中的气泡因分隔板的阻挡而不能继续累积,避免气泡进入下墨道中,降低了因气泡的累积而造成的墨道被堵塞,很好的提高了喷墨打印机的打印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喷头结构,特别是一种可减少墨道气泡累积的喷头结构。
技术介绍
喷墨设备(如喷墨打印机)作为常用的办公设备,为现代化办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喷墨设备的一般工作原理为:喷墨设备主板将打印信息传递给位于喷头本体上的喷嘴晶片,墨盒中的墨水流经喷头本体的上墨道后进入到下墨道中,下墨道中的墨水经喷嘴形成墨滴滴落在打印介质上而形成打印墨迹。在喷墨打印机工作过程中,可能会有空气窜入到墨水中,并随墨水一同进入到喷头本体的上墨道和下墨道中,空气在上、下墨道中形成气泡,当气泡不断的累积到足够大时,就会造成空墨现象,使得喷嘴无法按打印信息出墨而形成堵头现象,尤其是墨盒作为一种打印耗材,在更换墨盒时,很容易将空气引入到墨水中而形成气泡,气泡在上、下墨道中的不断累积,可能影响到喷墨打印机的打印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减少墨道气泡累积的喷头结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书是: 一种喷头结构,用于连通一墨盒,该墨盒包含一出墨管口,该喷头结构包括一喷头本体,该喷头本体上设置有与该墨盒的所述出墨管口对接的一上墨道和连接一喷嘴晶片的一下墨道,该上墨道与该下墨道连通,所述上墨道中设置有分隔板,该分隔板将所述上墨道分为若干墨道,每一该些墨道与所述下墨道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的改进,所述分隔板为一个,分隔板通过所述上墨道的轴线,该分隔板将所述上墨道分为相互对称的一第一墨道和一第二墨道。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墨道为一长圆孔,所述分隔板与该下墨道的长轴平行。进一步,所述喷头本体包含一底端面,该底端面上设有用于贴合软性电路板的一凹槽。进一步,所述喷头本体包含一前侧壁和一后侧壁,该前侧壁与该后侧壁上各设置至少一缩水槽。优选地,还包括一喷头支架,所述喷头本体包含一左侧壁和一右侧壁,该左侧壁和该右侧壁上各设置一导轨,每一该些导轨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喷头本体,每一该些导轨的另一端设置有倒扣且该倒扣不与所述喷头本体抵接而可被弯压;所述喷头支架包含一底端,该底端设置有用于安放所述喷头本体的一容置槽,该容置槽的两侧壁上各设有可让对应所述导轨通过的一导槽,每一该些导槽的前末端设有一缺口,所述喷头本体上的该些导轨穿过该些导槽后,该些倒扣扣接在对应的的该些缺口上。进一步,还包括一喷头支架,所述喷头本体一体成型于该喷头支架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上墨道中设置分隔板,分隔板将上墨道分为若干墨道,每一该些墨道与下墨道连通,使得进入到上墨道中的墨水经由分隔板分隔出的若干墨道进入到下墨道中时,墨水中的气泡因分隔板的阻挡而不能继续累积,避免气泡进入下墨道中,降低了因气泡的累积而造成的墨道被堵塞,很好的提高了喷墨打印机的打印质量。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紧凑,成本低,可有效的减小因气泡累积造成的空墨现象。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在隐藏掉分隔板时的主视 图2是图1中A-A截面的剖视 图3是图1中B-B截面的剖视 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 图5是图4中C-C截面的剖视 图6是图4中D-D截面的剖视 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侧视 图8是图7的另一角度示意 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喷头本体与喷头支架的分解示意 图10是本专利技术中喷头本体装配在喷头支架上的结构示意 图11是与本专利技术中的喷头本体相适配的墨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f图1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喷头结构,具体参见图11,用于连通一墨盒3,墨盒3包含一出墨管口 31,喷头结构包括一喷头本体1,喷头本体I上设置有与墨盒3的出墨管口 31对接的一上墨道11和连接喷嘴晶片的一下墨道12,上墨道11与下墨道12连通,上墨道11将墨盒3中的墨水引入到下墨道12中,喷嘴晶片搁置喷头本体I底端面的安装位18中(具体参见图8),墨水经喷嘴形成墨滴滴落在打印介质上而形成打印墨迹。所述上墨道11中设置有分隔板13,该分隔板13将所述上墨道11分为若干墨道,由分隔板13分隔形成的墨道与所述下墨道13连通,以使得墨水能从上墨道11中顺利流入到下墨道12中。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板13的数量优选为一个,分隔板13通过上墨道11的轴线,该分隔板13将上墨道11分为相互对称的第一墨道111和第二墨道112。将分隔板13通过上墨道11的轴线,使得第一墨道111和第二墨道112相互对称,避免由分隔板13分隔成的墨道一大一小,较大墨道会使得气泡能够继续累积,可能会依旧造成空墨现象和堵头现象。在实际结构中,下墨道12 —般为一长圆孔(具体参见图8),优选将分隔板13设置成与该下墨道12的长轴平行。考虑到喷墨打印机整机的结构排布,上墨道11并不位于下墨道12的正上方位置,而是沿下墨道12的长轴方向即前后排布,有部分重叠(具体参见图1和图2),前后指的是以喷墨打印机的字车往复运动方向为左右方向所得到的前后(具体参见图1中左上角的方向图标),优选分隔板13与下墨道12的长轴平行,使得第一墨道111和第二墨道112直接与下墨道12连通(具体参见图4),相对于分隔板13不与下墨道12的长轴平行,分隔板13位于下墨道12的一侧,第一墨道111或第二墨道112必须通过中间通道方可与下墨道12连通,将分隔板13设置成与下墨道12的长轴平行能够使得墨水在上墨道11和下墨道12之间流通更顺畅。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改进,所述喷头本体I包含一底端面,该底端面上设有用于贴合软性电路板(未绘示)的一凹槽14,凹槽14用于贴合软性电路板,喷嘴晶片与软性电路板电连接且位于下墨道12的底端面上,软性电路板的另一端插接在字车电路板的线槽(未绘示)中,使得主板将打印信息传给字车电路板后,字车电路板(未绘示)通过软性电路板将打印信息传送至喷嘴晶片,以控制喷嘴晶片上的喷嘴按照打印信息实施喷墨,相对于字车电路板与喷嘴晶片通过簧片连通器和触点带进行电连接,使用软性电路板电连接更稳定,且不会出现在更换墨盒3时将墨水滴在簧片连通器或触点带上导致字车电路板烧毁等现象。具体参见图7和图8,考虑到喷头本体I为塑料成型构件,为避免在其外表出现缩水痕,喷头本体I的前、后侧壁上各设置至少一缩水槽15,缩水槽15使得喷头本体I的厚薄尽量均匀,避免成型时出现缩水痕,提高喷头本体I的制作精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喷头结构还包括一喷头支架2,喷头本体I可一体成型于喷头支架2上或者经由组合方式将喷头本体I套设在喷头支架2上,在喷头本体I以组合方式套设在喷头支架2的实施例中,具体参见图7,所述喷头本体I的左、右侧壁上各设置一导轨16,导轨16的一端于同喷头本体I固定连接,导轨16的另一端设置有倒扣17且该倒扣17不与喷头本体I抵接而可被弯压,喷头本体I为塑料制件,导轨16 —体成型于喷头本体I上;具体参见图9,所述喷头支架2的底端设置有用于安放所述喷头本体I的一容置槽21,该容置槽21的两侧壁上各设有用于让导轨16通过的一导槽22,导槽22的前末端设有一缺口 23,喷头本体I上的导轨16穿过导槽22后,倒扣17扣接在对应的的缺口 23上。装配时,将导轨16对准导槽22后将喷头本体I推入至倒扣17扣接在缺口 23上即可,在导轨16穿过导槽22的过程中,倒扣17与导槽22的槽壁抵接而使得导轨16受力弯压,当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喷头结构,用于连通一墨盒,该墨盒包含一出墨管口,该喷头结构包括一喷头本体,该喷头本体上设置有与该墨盒的所述出墨管口对接的一上墨道和连接一喷嘴晶片的一下墨道,该上墨道与该下墨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墨道中设置有分隔板,该分隔板将所述上墨道分为若干墨道,每一该些墨道与所述下墨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至顺陈启川梁岐江覃慧敏
申请(专利权)人:新会江裕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国际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