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93044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具,至少包括上模仁(1)、下模仁(2)及加热装置(3),其中上模仁(1)与下模仁(2)相配合形成注塑产品的成型空腔,加热装置(3)由加热棒(31)、连接电线(34)、温度检测器(32)及温度控制器(33)组成,加热棒(31)、温度检测器(32)固定安装在模仁之一上,温度控制器(33)通过连接电线(34)与加热棒(31)相连,加热棒(31)合理地安装于模具的成型空腔的流道附近,在注塑过程中持续进行加热,以此实现模具温度均衡、改善注塑结合线现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加热均匀、可有效提高注塑产品表面质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属于模具制造加工成型
,尤其是涉及一种改善注塑产品结合线的模具结构,特别适用于触控屏外壳类的注塑产品。
技术介绍
目前普通塑胶注塑模具设计中普遍存在注塑产品易产生结合线的问题,原因在于受产品结构的限制(例如中间有较大孔的面框类结构),往往需要使用多个浇口,越多的浇口造成越多的材料合流点,结合线也就随之增多,特别是较大尺寸的产品,由于材料流动时间较长、温度下降过多,会造成很明显的结合线,严重影响产品外观质量。目前业界的一般处理方法是使用拭剂进行人工擦拭打磨,但这样易损伤产品外观表面,使其失去原有的光泽,且均匀程度较难控制,产品质量很不稳定。虽然也有采用热流道模具成型或急冷急热成型技术来改善注塑产品结合线的方案,但这两种技术方案的模具及辅助设备成本过于昂贵,且维护较复杂,难以应用于对现有模具的改造,很难被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加热均匀、可有效改善注塑结合线、提高注塑产品表面质量的模具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模具,至少包括上模仁与下模仁,上、下模仁相配合形成注塑产品的成型空腔,在其中一模仁上还设有一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包括至少一固定安装在该模仁上的加热棒、一同样安装在该模仁上以监测温度的温度检测器,以及一经连接电线与加热棒相连接的温度控制器。进一步地,所述加热棒的固定安装位置临近于模具的成型空腔的流道,且固定安装的加热棒的数量与模具的成型空腔的流道的数量相关,具体是:在模具的所有两流道交汇处至少是需要被一根或至多被两根加热棒所覆及。因为两流道交汇处是注塑结合线容易产生的场所,故需使用加热棒对材料进行加热,弥补材料在成型空腔的流道中流动时损失的热量,以免材料温度过低,熔合不充分而产生注塑结合线,限制加热棒至多为两根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出于节约成本方面的考虑,二是防止材料过加热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地,在模具的所有两流道交汇处被一根加热棒所覆及。此布置形式充分利用热传导效应,在覆及所有两流道交汇处的前提下,每隔一流道间续地设置加热棒,而无需在全部流道上都布置加热棒,已布置加热棒的流道上的热量会自动向未布置加热棒的温度较低的相邻流道传递,同样能起到较良好的加热作用,有效地节约了模具成本。进一步地,所述温度检测器是红外线测温器。红外线测温器将测温探头测出的温度以红外无线信号方式反馈给温度控制器,无需线缆连接,简洁方便。实际运用中,由于本技术将加热棒固定安装在模具成型空腔的流道附近并覆及了所有两流道交汇处,且在注塑过程中根据温度检测器的反馈通过温度控制器及时调整加热棒的加热温度,持续对模具流道进行加热,保持了模具温度均衡,使材料在合流时既不会因温度过低导致产品表面产生结合线、影响表面质量,也不会因温度过高导致产品表面雾化、光泽度降低。本技术简单有效、改造成本低廉、便于推广运用。附图说明图1是某一般显示器塑胶面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下模仁结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下模仁部分组装正视图。图4是本技术模具整体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下模仁部分组装俯视图。图中1.上模仁 2.下模仁 31.加热棒 32.温度检测器 320.测温探头33.温度控制器34.连接电线4.显示器塑胶面框40.结合线5.进胶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技术人经过大量实验,发现注塑产品结合线产生的原因有:1)模具排气不畅;2)材料熔融温度低;3)模具温度低;4)注塑速度和压力偏小;等等。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产品注塑时材料在模具的成型空腔的流道内流动时,因模具温度相对较低,材料热量不断损失,以至于在交汇处熔合时,材料因温度过低熔合不充分,从而产生了注塑结合线。根据模具结构的特点,注塑结合线一般易产生于模具成型空腔的两流道的交汇处。因此,申请人提出一种改进的模具结构来避免注塑结合线的产生,具体的,是采用如下实施例实现:请参阅图1,以一一般显示器塑胶面框4为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箭头表示材料在模具成型空腔的流道中的流动方向。本注塑产品为中间开孔的框类产品,尺寸较大,共设有四个进胶口 5,注塑成型时,由于模具温度相对较低,熔化的材料在模具成型空腔的流道中流动时将逐渐冷却,易产生结合线40的位置基本是在显示器塑胶面框4四个角上两流道交汇处的材料合流点上。请参阅图2、图3、图4、图5所示的本技术模具结构,至少包括上模仁I与下模仁2,上、下模仁相配合形成注塑产品的成型空腔,该成型空腔与上述一般显示器塑胶面框4的形状相符。在其中一模仁,此处示例性地为下模仁(2)上(但不局限于此),还设有一加热装置3,该加热装置3包括固定安装在该模仁上的加热棒31与温度检测器32,以及一经连接电线34与加热棒31相连接的温度控制器33。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器塑胶面框4为有四个流道的框形结构,故只要在其相对的两个流道附近设置两根加热棒31即可覆及所有流道交汇处易产生结合线40位置,加热时加热棒31产生的热量会自动向未设置加热棒31的相邻流道传导,同样起到加热作用,相比于全体加热的模温机来说更加节约成本。温度检测器32可为红外线测温器,其通过测温探头320测量温度并以红外无线信号的方式将所测温度值反馈给温度控制器33,操作人员根据面板显示的温度再使用温度控制器33及时调整加热棒31的加热温度。具体使用时,将加热棒31和温度检测器32固定安装在下模仁2相应位置上,用连接电线34把加热棒31与温度控制器33相连,设定好加热温度后,合上上模仁I并把模具固定在注塑机上,就可以开始注塑了。注塑过程中,温度检测器32将温度信号反馈显示在温度控制器33上,操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温度控制器33及时调整加热棒31的加热温度,以使模具保持在一个既不过冷也不过热的恰当温度,有效改善了注塑结合线现象,提高注塑产品的表面质量。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技术,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技术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具,至少包括上模仁与下模仁,上、下模仁相配合形成注塑产品的成型空腔,其特征在于:在其中一模仁上还设有一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包括至少一固定安装在该模仁上的加热棒、一同样安装在该模仁上以监测温度的温度检测器,以及一经连接电线与加热棒相连接的温度控制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至少包括上模仁与下模仁,上、下模仁相配合形成注塑产品的成型空腔,其特征在于:在其中一模仁上还设有一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包括至少一固定安装在该模仁上的加热棒、一同样安装在该模仁上以监测温度的温度检测器,以及一经连接电线与加热棒相连接的温度控制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棒的固定安装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洪华李贵晨
申请(专利权)人:钛积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