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显示器和电子设备。显示器包括:至少一个显示层,具有用于显示和成像的结构;以及用于产生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层的背光的背光单元,背光单元包括支撑结构、导光板、分别在导光板的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处耦接至导光板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在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处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支撑结构浮动的位置,并且在导光板的第二边缘处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支撑结构固定的位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具有改进的显示器和背光的电子设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一般地涉及电子设备,更具体地涉及具有显示器及相关背光结构的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诸如计算机和蜂窝电话的电子设备具有显示器。一些显示器,诸如等离子显示器和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具有产生光的显示像素阵列。在这种类型的显示器中,背光是不必要的,因为显示像素本身产生光。其他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包含无源显示像素。在液晶显示器中的像素可以改变通过显示器的光量来为用户显示信息,但是不产生光。因此,通常需要为液晶显示器提供背光。在用于诸如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器的典型背光结构中,导光板被用于分配由诸如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光源产生的背光。诸如漫射层和亮度增强膜的光学膜可以布置在导光板之上。反射器可以形成在导光板下方来提高背光效率。为了提供满意的背光,可能期望在导光板的顶边和底边上布置发光二极管灯带。顶边和底边发光二极管灯带通常固定至金属机架上。为了适应沿其边缘之一附接到金属机架的导光板的热膨胀,传统设计在发光二极管和导光板之间加入了相对较大的气隙(例如,大约0.6_的间隙)。使用这么大的间隙对背光效率可能具有不利的影响。差的背光效率进而可能降低功耗效率并可能降低电子设备中的电池寿命。因此,期望能够提供具有改进的显示器和背光的电子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具有改进的显示器和背光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具有带有背光结构的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背光结构可以产生穿过显示器中的多个层的背光。背光结构可以产生穿过显示器的背光。显示器可以具有显示层,诸如滤色器层、液晶层、薄膜晶体管层以及偏光器层。背光结构可以具有导光板,其具有相对的第一和第二边缘。导光板和其他显示结构可以组装在诸如金属机架和塑料机架的支撑结构中,以形成显示模块。在显示模块中,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可以在相对于金属机架浮动的位置处附接至导光板的第一边缘。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可以在相对于金属机架固定的位置处附接至导光板的第二边缘。发光二极管可以通过窄缝与导光板的所述边缘分开来提高背光效率。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器,包括:至少一个显示层,具有用于显示和成像的结构;以及用于产生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层的背光的背光单元,其中背光单元包括支撑结构、导光板、分别在导光板的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处耦接至导光板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其中在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处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支撑结构浮动的位置,并且其中在导光板的第二边缘处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支撑结构固定的位置。根据另一实施例,支撑结构包括矩形环形机架。根据另一实施例,矩形环形机架包括金属机架。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矩形环形塑料机架。根据另一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层包括液晶显示薄膜晶体管层。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基板,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借助该基板附接至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其中该基板相对于支撑结构浮动。根据另一实施例,基板包括柔性印刷电路。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借助第一基板附接至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并且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连接到第二基板。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基板包括第一柔性印刷电路,而第二基板包括第二柔性印刷电路。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粘合剂,第二柔性印刷电路借助该粘合剂耦接至导光板。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将第二柔性印刷电路附接至支撑结构的结构。根据另一实施例,将第二柔性印刷电路附接至支撑结构的结构包括胶带。根据另一实施例,胶带包括白反射胶带。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器,包括:机架;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以及导光板,具有用于分别接收来自第一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的光的相对的第一和第二边缘,其中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在第一边缘处附接至导光板并且具有相对于机架浮动的位置,并且其中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机架和第二边缘固定的位置。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以小于0.2mm的间隙与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分开,而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以小于0.2mm的间隙与导光板的第二边缘分开。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器还包括粘合剂,导光板借助该粘合剂在第二边缘处安装至机架。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包括柔性印刷电路基板,其中粘合剂将导光板附接至柔性印刷电路基板,显示器还包括将柔性印刷电路基板附接至机架以使得第二边缘具有相对于机架固定的位置的胶带。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任一如上所述的显示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提供了具有改进的显示器和背光的电子设备。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其性质和各种优点将从附图和下面对优选实施例的具体描述而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具有背光显示器的示例性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示例性背光显示器的截面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示例性显示器背光结构的顶视图,示出了两个发光二极管灯带可以如何用于为显示器提供背光。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在具有背光结构的显示模块中的示意性结构的透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已经附接有发光二极管灯带的导光板的截面侧视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在附接发光二极管灯带之后的导光板的上边缘的透视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在附接发光二极管灯带之前的金属机架结构的底边缘的截面侧视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图7的金属机架结构的底边缘的截面侧视图,其中发光二极管灯带已经被放置以便为导光板的底边缘提供背光照明。图9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图8的金属机架结构的底边缘的截面侧视图,其中发光二极管灯带已经使用反光带在固定位置附接至该金属机架结构的底边缘。图10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附接至导光板的顶边缘的发光二极管灯带的截面侧视图。图11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在安装具有图10的发光二极管灯带的导光板的顶边缘的过程中金属机架结构的顶边缘的截面侧视图,从而导光板的顶边缘和发光二极管位于相对于金属机架浮动的位置。图12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在安装和附接导光板的底边缘的过程中图9的金属机架结构的底边缘的截面侧视图。图13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具有导光板和相关发光二极管的金属机架的顶边缘部分的透视图。图14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具有导光板和相关发光二极管的金属机架的底边缘部分的透视图。图15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在具有导光板和相关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模块中的金属机架和相关塑料机架的顶边缘部分的截面侧视图。图16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具有导光板的相关二极管的显示模块中的金属机架和相关塑料机架的底边缘部分的截面侧视图。图17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在白色墨层已经形成在发光二极管柔性电路基板上以作为反射层的布置中金属机架的顶边缘部分和导光板和相关发光二极管的截面侧视图。图18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组装具有双边发光二极管配置的显示器的显示结构所涉及的示例性步骤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要求于2011年12月13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第13/324,862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显示器可以设置有背光结构。背光结构可以为显示器产生背光,用来帮助设备的用户在各种各样的环境光条件下观看显示器上的图像。具有背光的显示器可以设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显示层,具有用于显示和成像的结构;以及用于产生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层的背光的背光单元,其中背光单元包括支撑结构、导光板、分别在导光板的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处耦接至导光板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其中在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处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支撑结构浮动的位置,并且其中在导光板的第二边缘处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支撑结构固定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2.13 US 13/324,8621.一种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显示层,具有用于显示和成像的结构;以及 用于产生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层的背光的背光单元,其中背光单元包括支撑结构、导光板、分别在导光板的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处耦接至导光板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其中在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处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支撑结构浮动的位置,并且其中在导光板的第二边缘处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具有相对于支撑结构固定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矩形环形机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环形机架包括金属机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矩形环形塑料机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层包括液晶显示薄膜晶体管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板,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借助该基板附接至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其中所述基板相对于支撑结构浮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包括柔性印刷电路。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其中第一发光二极管灯带借助该第一基板附接至导光板的第一边缘,并且第二发光二极管灯带连接到该第二基板。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 示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基板包括第一柔性印刷电路,并且第二基板包括第二柔性印刷电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文勇,
申请(专利权)人:苹果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美国;US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