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葛林专利>正文

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86411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5: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包括地板主体和自发热组件,地板主体包括上部主体和底板,地板主体由上部主体的下端面粘结固定在底板的上端面上,且上部主体和底板之间构成有内部腔体;其要点是:所述地板主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属于自发热组件的供电插接件;自发热组件为防水式电热组件,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设置在下部主体和上部面板之间的内部腔体中;插座部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双插头部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装潢领域的产品,具体涉及ー种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技术介绍
目前,自发热地板表现形式为电热地板,电热地板已经成为ー种新兴的取暖方式,它是将电热材料铺设在地板地板中,通过对电热材料加热而使地板供热。中国专利文献CN1034826C (申请号92114554.3)公开了ー种电热地板,该地板是在地板块中设有水平方向的2个通孔,将电热线穿入通孔中,为了防止相邻地板块的通孔错位而磨断电热线,通孔的端ロ采用喇叭ロ。为了更加安全,地板块可加入阻燃材料,或者地板块采用木粉、石棉粉和适量粘合剂压制而成。虽然该文献未对如何进行电热线的接线进行描述,但从上述“为了防止相邻地板块的通孔错位而磨断电热线”内容中可以推断其电热线是逐块穿过地板块的,不仅安装麻烦,而且在安装中也会损坏电热线,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还有就是一旦某处的电热线有损坏而不导通,则所有地板块都不能发热。中国专利文献CN200992793Y (申请号200720002236.4)公开了ー种“一体式电加热地板系統”,其中记载了:“安装时,本技术的地板単元I可以象普通地板一样拼接起来,只是在一行(地板长边方向)里面,首尾连接的地板単元之间必须用转换接头实现电连接,这一行地板形式上是串联,但实际上每ー块地板中的电热导线都是并联的。”再结合其独立权利要求可知:该地板系统中,第一接插件(也即上述转换接头)设置在首尾相连的地板単元之间,是必要技术特征之一,再根据其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可进ー步知晓所述的转换接头为独立于地板単元的构件。由此看出,首先,在安装地板系统时,首尾相连的2个地板単元之间必须有ー个转换接头,这使得在安装地板系统时,较为复杂。其次,该文献中,地板単元包括发热单元和传输单元,发热单元为并联在传输单元上的电热导线,传输単元和电热导线安装在地板内部。该文献还举出了电热导线在地板内的3种安装方式,第一种安装方式是,通过在地板背面开槽的方式将电热导线铺设在其中,然后再复合一层或多层同样的材料或不同的材料,或者直接将槽填平;第二种安装方式是,采用在地板侧面上打孔然后穿线的方法设置电热导线;第三种安装方式是,将电热导线预埋在地板中,对于复合地板可以采用预埋的方式。上述三种安装方式中,第三种方式中的“复合地板”包括的范围很广,例如,強化木地板就是ー种由下至上依次为平衡纸层、密度板、装饰纸层和耐磨纸层通过热压构成的复合地板,因而从结构上讲这种复合地板无法对电热导线进行预埋,故对于该文献中的电热导线的第三种安装方式来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无法实施。至于前两种安装方式都存在制造复杂麻烦的问题。再次,该文献中提出了第一插接件、第二插接件、堵头、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均为防水结构的特征,但是并未解决整个地板系统的防水问题。虽然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采用了防水结构,但是未提到如何解决在该两个接头与电热导线的连接部位进行防水的问题,也未涉及该两个接头在与地板板体的接触处处的密封和防水问题,当一段时间未对地板系统通电后,空气中的水汽会从接头与地板板体之间的缝隙中进入地板内部,而在接头与电热导线的连接部位凝结,若此时通电,会产生严重的漏电,使得触保器立刻跳闸,若未安装触保器则会因大电流的生成而引起过热甚至是烧毁地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问题,提供ー种结构简单、安装简便、使用寿命较长和防水性较好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实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的基本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包括地板主体和自发热组件,地板主体包括上部主体和底板,地板主体由上部主体的下端面粘结固定在底板的上端面上而构成。地板主体在前后两侧设有使用时用于与相邻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相连接的连接部。其结构特点是:所述地板主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属于自发热组件的供电插接件。上部主体的左右两侧各设有I个插接限位部,2个插接限位部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插接限位部和右插接限位部。左右2个插接限位部均沿地板的短边方向贯穿地板的上部主体。上述底板的左右两侧也各设有I个与上部主体的插接限位部相对应的插接支撑部。2个插接支撑部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而分为左插接支撑部和右插接支撑部。2个插接支撑部均沿地板的短边方向贯穿底板。底板的中间部位的上表面沿左右方向设有上部凹槽。上述自发热组件为防水式电热组件,包括传输单元、电热片、位于电热片左右两端的一端的插座部和位于电热片左右两端的另一端的双插头部。插座部和双插头部均从左右方向的外侧、或上下方向的ー侧露出地板主体。上述电热片为I至5片,各片电热片相互间在同一个平面上平行设置。每片电热片是在左右端各设置ー个电极的薄片状密封防水式电热器件。插座部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双插头部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上述插座部包括插座基座和2个铜插针。插座基座为条形块状的注塑一体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卡接部,还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外侧的2个插接孔部,该2个插接孔部的插接孔基本呈圆柱盲孔形,2个插接孔均开ロ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或上下方向的ー侧、或左右方向的外侧的凸出部位的前后方向的ー侧,使得2个插接孔部的轴线沿相应方向,也即沿左右方向、或沿上下方向、或沿前后方向设置。2个铜插针中的I个为火线铜插针,另I个为零线铜插针,各铜插针位于插座基座的相应I个插接孔部中,且沿所述插接孔部的轴线设置。上述双插头部包括插头基座和2个铜套。插头基座为条形块状的注塑一体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卡接部,还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外侧的2个插头。所述插头的外形与插座部的插接孔部的插接孔的形状相对应,且其轴线的方向与插座部的插接孔部的轴线方向相同。2个铜套中的I个为火线铜套,另I个为零线铜套,且各铜套位于插头基座的相应I个插头中。上述传输单元由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组成。防水式火线电连接在火线铜插针与火线铜套之间,防水式零线电连接在零线铜插针与零线铜套之间。电热片之间相互并联或串联,且电热片组由其相应的电热片的相应电极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式零线之间。上述自发热组件的与火线铜插针电连接的器件构成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所述的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是指与火线铜插针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或者插座部还包括第一铜构件,且火线铜插针的尾部与第一铜构件的一端电连接,从而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则是指与第一铜构件的另一端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上述自发热组件的与零线铜插针电连接的器件构成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所述的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是指与零线铜插针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或者是插座部还包括第二铜构件,且零线铜插针的尾部上的第二铜构件的一端电连接,从而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则是指与第二铜构件的另一端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所述2个插座侧电连接组件的相应器件的全部和其余器件的位于插座基座ー侧的侧部部位共同做为嵌件,在插座部的插座基座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形成一体,并且各铜插针的尾部被包覆在插座基座的塑料体中,各铜插针的头部则位于相应的插接孔部的接孔部中,且与该插接孔部同轴线设置。上述自发热组件的与火线铜套电连接的器件构成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所述的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包括地板主体和自发热组件(13),地板主体包括上部主体(11)和底板(12),地板主体由上部主体(11)的下端面粘结固定在底板(12)的上端面上,且上部主体(11)和底板(12)之间构成有内部腔体;地板主体在前后两侧设有使用时用于与相邻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相连接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主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属于自发热组件(13)的供电插接件;自发热组件(13)为防水式电热组件,包括电热片(13?1)、位于电热片(13?1)左右两端的一端的插座部(13?2)和位于电热片(13?1)左右两端的另一端的双插头部(13?3);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和双插头部(13?3)嵌接固定上部主体(11)和底板(12)中;插座部(13?2)和双插头部(13?3)均从左右方向的外侧、或上下方向的一侧露出地板主体;电热片(13?1)为1至5片,各片电热片(13?1)相互间在同一个平面上平行设置;每片电热片(13?1)是在左右端各设置一个电极的薄片状密封防水式电热器件;电热片(13?1)之间相互并联或串联;自发热组件(13)的电热片(13?1)设置在下部主体(11)和上部面板(12)之间的内部腔体中;插座部(13?2)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双插头部(13?3)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7.29 CN 201110217719.71.一种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包括地板主体和自发热组件(13),地板主体包括上部主体(11)和底板(12),地板主体由上部主体(11)的下端面粘结固定在底板(12)的上端面上,且上部主体(11)和底板(12)之间构成有内部腔体;地板主体在前后两侧设有使用时用干与相邻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相连接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主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属于自发热组件(13)的供电插接件;自发热组件(13)为防水式电热组件,包括电热片(13-1 )、位于电热片(13-1)左右两端的一端的插座部(13-2)和位于电热片(13-1)左右两端的另ー端的双插头部(13-3);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和双插头部(13-3)嵌接固定上部主体(11)和底板(12)中;插座部(13-2)和双插头部(13-3)均从左右方向的外侦1K或上下方向的ー侧露出地板主体; 电热片(13-1)为I至5片,各片电热片(13-1)相互间在同一个平面上平行设置;每片电热片(13-1)是在左右端各设置ー个电极的薄片状密封防水式电热器件;电热片(13-1)之间相互并联或串联;自发热组件(13)的电热片(13-1)设置在下部主体(11)和上部面板(12)之间的内部腔体中;插座部(13-2)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I)的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双插头部(13-3)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I)的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 )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其特征在于: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包括插座基座(13-2-1)和2个铜插针(13-2-3);插座基座(13-2-1)为条形块状的注塑一体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卡接部(13-2-la),还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外侧的2个插接孔部(13-2-lb),该2个插接孔部(13-2-lb)的插接孔基本呈圆柱盲孔形,2个插接孔均开ロ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或上下方向的ー侧、或左右方向的外侧的凸出部位的前后方向的ー侧,使得2个插接孔部(13-2-lb)的轴线沿相应方向,也即沿左右方向、或沿上下方向、或沿前后方向设置;2个铜插针(13-2-3)中的I个为火线铜插针(13-2-3a),另I个为零线铜插针(13-2-3b),各铜插针(13-2-3)位于插座基座(13-2-1)的相应I个插接孔部(13-2-lb)中,且沿 所述插接孔部(13-2-lb)的轴线设置; 双插头部(13-3)包括插头基座(13-3-1)和2个铜套(13-3-3);插头基座(13_3_1)为条形块状的注塑一体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卡接部(13-3-la),还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外侧的2个插头(13-3-lb);所述插头(13-3-lb)的外形与插座部(13-2)的插接孔部(13-2-lb)的插接孔的形状相对应,且其轴线的方向与插座部(13-2)的插接孔部(13-2-lb)的轴线方向相同;2个铜套(13-3-3)中的I个为火线铜套(13-3-3a),另I个为零线铜套(13-3-3b),且各铜套(13-3-3)位于插头基座(13-3-1)的相应I个插头(13_3_lb)中; 自发热组件(13)还包括传输单元;传输单元由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组成;防水式火线电连接在火线铜插针(13-2-3a)与火线铜套(13-3-3a)之间,防水式零线电连接在零线铜插针(13-2-3b)与零线铜套(13-3-3b)之间;电热片组由其相应的电热片(13)的相应电极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式零线之间; 自发热组件(13)的与火线铜插针(13-2-3a)电连接的器件构成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l);所述的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l)是指与火线铜插针(13_2_3a)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或者插座部(13-2)还包括第一铜构件(13-2-3c),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与第一铜构件(13-2-3c)的一端电连接,从而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l)则是指与第一铜构件(13-2-3C)的另一端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 自发热组件(13)的与零线铜插针(13-2-3b)电连接的器件构成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所述的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是指与零线铜插针(13_2_3b)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或者是插座部(13-2)还包括第二铜构件(13-2-3d),且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部上的第二铜构件(13-2-3d)的一端电连接,从而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则是指与第二铜构件(13-2-3d)的另一端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 上述2个插座侧电连接组件的相应器件的全部和其余器件的位于插座基座(13-2-1)一侧的侧部部位共同做为嵌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体,并且各铜插针(13-2-3)的尾部被包覆在插座基座(13-2-1)的塑料体中,各铜插针(13-2-3)的头部则位于相应的插接孔部(13-2-lb)的接孔部中,且与该插接孔部(13-2-lb)同轴线设置; 自发热组件(13)的与火线铜套(13-3-3a)电连接的器件构成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l);所述的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l)是指与火线铜套(13-3-3a)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或者双插头部(13-3)还包括第三铜构件(13-3-3C),且火线铜套(13-3-3a)的尾部与第三铜构件(13-3-3C)的一端电连接,从而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l)则是指与第三铜构件(13-3-3C)的另一端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 自发热组件(13)的与零线铜套(13-3-3b)电连接的器件构成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所述的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是指与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或者双插头部(13-3)还包括第四铜构件(13-3-3d),且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与第四铜构件(13-3-3d)的一端电连接,从而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则是指与第四铜构件(13-3- 3d)的另一端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 上述2个插头侧电连接组件的相应器件的全部和其余器件的位于插头基座(13-3-1)一侧的侧部部位共同做为嵌件,在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注塑时与该插头基座(13-3-1)形成一体,并且各铜套(13-3-3)的尾部被包覆在插头基座(13-3-1)的相应的插头(13-3-lb)的塑料体中且从左右方向的外侧、或上下方向的ー侧、或左右方向的外侧的凸出部位的前后方向的ー侧与外界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主体(11)的左右两侧各设有I个插接限位部(11-1 ),2个插接限位部(11-1)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右插接限位部(11-12);左右2个插接限位部(11-1)均沿地板的短边方向贯穿地板的上部主体(11); 底板(12)的左右两侧也各设有I个与上部主体(11)的插接限位部(11-1)相对应的插接支撑部(12-1) ;2个插接支撑部(12-1)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而分为左插接支撑部(12-11)和右插接支撑部(12-12) ;2个插接支撑部(12-1)均沿地板的短边方向贯穿底板(12);底板(12)的中间部位的上表面沿左右方向设有上部凹槽(12-3);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还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卡接部(13-2-la);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还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卡接部(13-3-la);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_2_la)的上端被限定在上部主体(11)的相应ー个插接限位部(11-1)中,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下端被限定在底板(12)的相应ー个插接支撑部(12-1)中;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上端被限定在上部主体(11)的相应ー个插接限位部(11-1)中,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下端被限定在底板(12)的相应ー个插接支撑部(12-1)中;自发热组件(13)的电热片(13-1)设置在底板(12)的上部凹槽(12-3)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2)还包括2条电线槽(12-4); 底板(12)的上部凹槽(12-3)包括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12)的分前后设置的上部前凹槽(12-3-1)和上部后凹槽(12-3-2); 2条电线槽(12-4)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电线槽(12-4-1)和后电线槽(12-4-2);前电线槽(12-4-1)位于上部前凹槽(12-3-1)中,且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12);后电线槽(12-4-2)位于上部后凹槽(12-3-2)中,且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12);自发热组件(13)的传输单元的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均为电线(13-4),2根电线(13-4)均为单根铜芯线外面包覆有绝缘塑料皮的导电线,且2根电线(13-4)分别设置在底板(12)的2条电线槽(12-4)中;2根电线(13-4)中,用作防水式火线的为第一电线(13-41),用作防水式零线的为第二电线(13-42);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电热片(13-1)的左侧,双插头部(13-3)位于电热片(13-1)的右侧;自发热组件(13)的电热片(13-1)有2片,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 侧电热片(13-12),且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按并联方式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式零线之间;各电热片(13-1)均包括I条方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 )、2片电极铜皮(13-1-2)、起绝缘隔离和保护作用的含有玻璃纤维的环氧树脂外层(13-1-3);所述电极铜皮(13-1-2)为平面状“L”形铜皮,由按照前后方向设置的压贴段和按照左右方向设置的连接段相连构成;2片电极铜皮(13-1-2)分别从上方由其压贴段压贴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和右端电极铜片,各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环氧树脂外层(13-1-3)整体覆盖包围在导电发热层(13-1-1)及电极铜皮(13-1-2)的上下及四周,从而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相对应的部分则成为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该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则构成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la);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la)中无导电发热层(13_1_1 ),且通过机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一部分的一个缺ロ ;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la)位于后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la)位于前侧;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线铜插针(13-2-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方,零线铜插针(13-2-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方;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方,零线铜套(13-3-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方;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还包括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横跨在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连接段(13-la)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侧连接段(13-la)的上表面之间;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前部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13-11)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前部、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连接段(13-la)的前方的前端与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端与传输単元的第一电线(13-41)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是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连接段(13-la)的前方的前端与第一铜构件(13-2-3c)电连接,第一铜构件(13-2-3C)再与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电连接,以及第一铜构件(13-2-3c)与传输单元的第一电线(13-41)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13-12)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后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l);插座部(13-2)的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处于右侧的尾端与第二电线(13-42)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是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处于右侧的尾端与第二铜构件(13-2-3d)电连接,第二铜构件(13-2-3d)再与第二电线(13-42)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 上述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l)和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部、火线端导电铜片(13_2_2)、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侧、第一电线(13-41)的左端和第二电线(13-42)的左端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座基座(13-2-1)中;并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接孔部(13-2-lbl)的插接孔中,且与前侧插接孔部(13-2-lbl)同轴线设置;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接孔部(13-2-lb2)的插接孔中,且与后侧插接孔部(13-2-lb2)同轴线设置; 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的处于左侧的尾端与第一电线(13-41)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是火线铜套(13-3-3a)的处于左侧的尾端与第三铜构件(13-3-3C)电连接,第三铜构件(13-3-3C)再与第一电线(13-41)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l); 双插头部(13-3)还包括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双插头部(13-3)的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横跨在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侧连接段(13-la)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连接段(13-la)的上表面之间;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13-11)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部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13-12)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部并将两者锚固而电连接;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连接段(13-la)的后方的后端与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且零线铜套(13-3-3b)的尾端与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13-42)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零线铜套(13-3-3b)由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所增设的向右延长部分折弯构成、且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还与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13-42)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是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所增设的向右延长部分的左段作为第四铜构件(13-3-3d)、该向右延长部分的右段折弯构成零线铜套(13-3-3b)、且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还与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13-42)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述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 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l)和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注塑时与该插头基座(13-3-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套(13-3-3a)的尾 部、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零线端导电铜片(13_3_2)、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第一电线(13-41)的右端和第二电线(13-42)的右端均被密封在插头基座(13-3-1)中;并且火线铜套(13-3-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头(13-3-lbl)中,与前侧插头(13-3-lbl)同轴线设置且从前侧插头(13-3-lbl)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零线铜套(13-3-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头(13-3-lb2)中,与后侧插头(13-3-lb2)同轴线设置且从后侧插头(13-3-lb2)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 自发热组件(13)的前侧电热片(13-11)的位于插座部(13-2)与双插头部(13-3)之间的部位设置在底板(12)的上部前凹槽(12-3-1)中,自发热组件(13)的后侧电热片(13-12)的位于插座部(13-2)与双插头部(13-3)之间的部位设置在上部后凹槽(12-3-2)中。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其特征在干:底板(12)的上部凹槽(12-3)包括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12)的分前后设置的上部前凹槽(12-3-1)和上部后凹槽(12-3-2);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电热片(13-1)的左侧,双插头部(13-3)位于电热片(13-1)的右侧;自发热组件(13)的电热片(13-1)有2片,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且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按并联方式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式零线之间;各电热片(13-1)均包括I条方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 )、2片电极铜皮(13-1-2)、起绝缘隔离和保护作用的含有玻璃纤维的环氧树脂外层(13-1-3);所述电极铜皮(13-1-2)为平面状“L”形铜皮,由前后方向的压贴段和左右方向的连接段相连构成;2片电极铜皮(13-1-2)分别从上方由其压贴段压贴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和右端电极铜片,各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环氧树脂外层(13-1-3)整体覆盖在导电发热层(13-1-1)及电极铜皮(13-1-2)的上下及四周,从而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相对应的部分则成为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该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则构成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la);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la)中无导电发热层(13-1-1 ),且通过机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一部分的ー个缺ロ ;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la)位于后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la)位于前侧;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线铜插针(13-2-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_11)的左方,零线铜插针(13-2-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方;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方,零线铜套(13-3-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方; 自发热组件(13)的传输单元的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均包括2片导电用铜皮(13-6)、铝箔(13-5)和聚氯こ烯薄板(13-8);各导电用铜皮(13-6)从下方固定在电热片(13-1)的下表面上,且各导电用铜皮(13-6)的下表面上涂覆有导电胶;铝箔(13-5)的形状与电热片(13-1)的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的形状相同,位于电热片(13-1)的下方,且从下方遮挡住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 ),并且铝箔(13-5)的左右端的上表面与相应的导电用铜皮(13-6)电连接;聚氯こ烯薄板(13-8)从下方覆盖并通过热熔胶密闭粘结固定在铝箔(13-5)上以及位于铝箔(13-5)四周的电热片(13-1)的下表面上; 上述防水式火线的铝箔(13-5)为火线铝箔(13-51);上述防水式火线的2片导电用铜皮(13-6)为火线铜皮,火线铜皮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侧火线铜皮和右侧火线铜皮;左侧火线铜皮(13-6)的中部设有向左延伸部分,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端焊接在左侧火线铜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上,或者是左侧火线铜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的右段作为第一铜构件(13-2-3c)、该向左延伸部分的左段与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端焊接在一起,从而使得火线铜插针(13-2-3a)与左侧火线铜皮(13-6)电连接;右侧火线铜皮(13-6)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火线铜套(13-3-3a)的尾端焊接在右侧火线铜皮的向右延伸部分上而使得火线铜套(13-3-3a)与右侧火线铜皮(13-6)电连接,或者右侧火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火线铜套(13-3-3a),或者是右侧火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的左段作为第三铜构件(13-3-3c),该向右延伸部分的右段弯曲制成火线铜套(13-3-3a); 上述防水式零线的铝箔(13-5)为零线铝箔(13-52);上述防水式零线的2片导电用铜皮(13-6)为零线铜皮,零线铜皮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侧零线铜皮和右侧零线铜皮;左侧零线铜皮(13-6)的中部设有向左延伸部分,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端焊接在左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上,或者是左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的右段作为第二铜构件(13 -2-3d)、该向左延伸部分的左段与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端焊接在一起,从而使得零线铜插针(13-2-3b)与左侧零线铜皮电连接;右侧零线铜皮(13-6)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零线铜套(13-3-3b)的尾端焊接在右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上而使得零线铜套(13-3-3b)与右侧零线铜皮(13-6)电连接,或者右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零线铜套(13-3-3b),或者是右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的左段作为第四铜构件(13-3-3d),该向右延伸部分的右段弯曲制成零线铜套(13-3-3b);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还包括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横跨在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连接段(13-la)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侧连接段(13-la)的上表面之间;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前端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的后端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下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包括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13-11)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前端,再将三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左端电极铜皮(13-1-2 )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13-12)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后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连同火线铜插针(13-2-3a)或者带有第一铜构件(13-2-3C)的火线铜插针(13_2_3a)与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13-6)和火线铝箔(13-51)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 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l); 零线铜插针(13-2-3b)或者带有第二铜构件(13-2-3d)的零线铜插针(13-2-3b)与防水式零线的左侧零线铜皮(13-6)和零线铝箔(13-52)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 上述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l)和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部、火线端导电铜片(13_2_2)、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后侧电热片(13-12 )的左侧、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13-6 )以及火线铝箔(13-51)的左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こ烯薄板(13-8)的左侧部位、防水式零线的左侧零线铜皮(13-6)以及零线铝箔(13-52)的左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こ烯薄板(13-8)的左侧部位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座基座(13-2-1)中,火线铜插针(13-2-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接孔部(13-2-lbl)的插接孔中,且与前侧插接孔部(13-2-lbl)同轴线设置,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接孔部(13-2-lb2)的插接孔中,且与后侧插接孔部(13-2-lb2)同轴线设置; 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或者带有第三铜构件(13-3-3C)的火线铜套(13-3-3a)与防水式火线的右侧火线铜皮(13_6)和火线铝箔(13-51)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l); 双插头部(13-3)还包括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横跨在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侧连接段(13-la)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连接段(13-la)的上表面之间;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13-11)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位于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防水式零线的右侧零线铜皮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下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防水式零线的右侧火线铜皮、包括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13-12)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再将三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连同零线铜套(13-3-3b)或者带有第四铜构件(13-3-3d)的零线铜套(13-3-3b)与防水式零线的右侧零线铜皮(13-6)和零线铝箔(13-52)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 上述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l)和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注塑时与该插头基座(13-3-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套(13-3-3a)尾部、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零线端导电铜片(13_3_2)、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防水式零线的右侧零线铜皮(13-6)以及零线铝箔(13-52)的右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こ烯薄板(13-8)的右侧部位、防水式火线的右侧火线铜皮(13-6)以及火线铝箔(13-51)的右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こ烯薄板(13-8)的右侧部位均被密封在插头基座(13-3-1)中;并且火线铜套(13-3-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头(13-3-lbl)中,与前侧插头(13-3-lbl)同轴线设置且从前侧插头(13-3-lbl)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零线铜套(13-3-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头(13-3-lb2)中,与后侧插头(13-3-lb2)同轴线设置且从后侧插头(13-3-lb2)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 自发热组件(13)的前侧电热片(13-11)的位于插座部(13-2)与双插头部(13-3)之间的部位设置在底板(12)的上部前凹槽(12-3-1)中,自发热组件(13)的后侧电热片(13-12)的位于插座部(13-2)与双插头部(13-3)之间的部位设置在上部后凹槽(12-3-2)中。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其特征在干:底板(12)的上部凹槽(12-3)包括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12)的分前后设置的上部前凹槽(12-3-1)和上部后凹槽(12-3-2);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电热片(13-1)的左侧,双插头部(13-3)位于电热片(13-1)的右侧;自发热组件(13)的电热片(13-1)有2片,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且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按照串联方式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式零线之间;各电热片(13-1)均包括I条方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 )、2片电极铜皮(13-1-2)、起绝缘隔离和保护作用的含有玻璃纤维的环氧树脂外层(13-1-3);所述电极铜皮(13-1-2)为平面状“L”形铜皮,由前后方向的压贴段和左右方向的连接段相连构成;2片电极铜皮(13-1-2)分别从上方由其压贴段压贴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和右端电极铜片,各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环氧树脂外层(13-1-3)整体覆盖在导电发热层(13-1-1)及电极铜皮(13-1-2)的上下及四周,从而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相对应的部分则成为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该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 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则构成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la);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la)中无导电发热层(13_1_1 ),且通过机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一部分的ー个缺ロ,再将该缺ロ设置成焊点(13-1-5);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la)位于后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la)位于前侧;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线铜插针(13-2-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_11)的左方,零线铜插针(13-2-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方;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方,零线铜套(13-3-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方; 自发热组件(13)的传输单元的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均包括聚氯こ烯薄板(13-8)和称为导电铜带(13-9)的用于导电的铜带;各导电铜带(13-9)沿电热片(13-1)的左右方向粘结固定在相应一片电热片(13-1)的下表面上,聚氯こ烯薄板(13-8)从下方覆盖并通过热熔胶密闭粘结固定在导电铜带(13-9)上以及位于导电铜带(13-9)四周的电热片(13-1)的下表面上;所述防水式火线的导电铜带(13-9)为火线铜带(13-91);防水式零线的导电铜带(13-9)为零线铜带(13-92);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线铜插针(13-2-3a)的处于右侧的尾端焊接在防水式火线的火线铜带(13-91)的向左延伸部分上而相互电连接,或者是火线铜带(13-91)的向左延伸部分同时作为第一铜构件(13-2-3C);该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l); 插座部(13-2)的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处于右侧的尾端焊接在防水式零线的零线铜带(13-92)的向左延伸部分上而相互电连接,或者是零线铜带(13-92)的向左延伸部分同时作为第二铜构件(13-2-3d);该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 自发热组件(13)还包括串联器件(13-1-6),该串联器件(13-1-6)为铜导线、条形铜皮、温控开关或自恢复保险丝;所述串联器件(13-1-6)的相应一端与前侧电热片(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林葛鑫琰
申请(专利权)人:葛林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