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调整天线模块的角度的承载底座结构(supporting pedestal)及可调整方位角的天线系统,尤指一种体积轻巧且可快速执行天线模块适合安装于地面、墙壁或斜屋顶的承载底座结构及可调整方位角的天线系统。
技术介绍
为了有效支撑天线模块于承载平台上(地面、墙壁或斜屋顶),天线系统包含有一承载装置(承载底座结构),其连接于天线模块且设置于承载平台上。由于天线模块需依据卫星的位置而选择适当的安装位置(地面、墙壁或斜屋顶),藉以根据卫星信号来源而调整天线模块的最佳位置。传统的承载底座结构包含有一支撑管与一底座。底座上形成有一枢孔与一滑槽,且滑槽以扇形方式环绕于枢孔的下缘。因此传统承载底座结构的支撑管枢接于底座的枢孔,且可沿着滑槽的轨道相对底座转动。然而支撑管相对底座的转动范围有一定限制,举例来说,支撑管无法转动至与底座的一底板平行的角度位置,因此当承载装置安装于一垂直壁面时,承载底座结构无法利用一笔直的支撑管将天线模块调整至平行于壁面的角度,此时传统的承载底座结构需另外搭配一个弯曲形的支撑管,才可以扩张天线模块相对承载平台(地面、墙壁或斜屋顶)的转动范围。如此一来,传统的承载底座结构需视其设置位置而搭配弯曲形的支撑管,因而造成使用者不便且大幅提高产品的成本。此外,由于滑槽介于枢孔与底座的基板之间,在结构设计上会有强度不足的风险存在。因此,必须增加一些固定组件来进行补强,进而造成材料成本与制造成本的增加。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承载底座结构及可调整方位角的天线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体积轻巧且可快速执行天线模块的对位的承载底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承载底座结构,该承载底座结构包括:一底座,该底座包括:一基板;一第一板部,该第一板部设置于该基板的一侧边,该第一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一轴孔与一第一滑槽,该第一轴孔与该第一滑槽的各区段为等距;一第二板部,该第二板部设置于该基板的另一侧边且面对该第一板部,该第二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二轴孔;以及一补强肋,该补强肋设置于该基板的一端边且连接于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该补强肋用来防止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相对该基板弯折,该第一轴孔与该第二轴孔分别形成于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上邻近该补强肋的一侧边;一支撑管,该支撑管设置于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之间,该支撑管上形成有一枢接孔;一第一枢接组件,该第一枢接组件穿设该第一轴孔、该第二轴孔与该枢接孔,以使该支撑管可以该枢接孔为轴心相对该底座枢转;以及一第一锁固组件,该第一锁固组件用来在该支撑管相对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枢转至一预定角度时穿设该第一滑槽且固定于该支撑管的一第一锁孔,藉以固定该支撑管与该第一板部、该第二板部的相对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载底座结构,该承载底座结构包括: 一底座,该底座包括: 一基板; 一第一板部,该第一板部设置于该基板的一侧边,该第一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一轴孔与一第一滑槽,该第一轴孔与该第一滑槽的各区段为等距; 一第二板部,该第二板部设置于该基板的另一侧边且面对该第一板部,该第二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二轴孔;以及 一补强肋,该补强肋设置于该基板的一端边且连接于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该补强肋用来防止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相对该基板弯折,该第一轴孔与该第二轴孔分别形成于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上邻近该补强肋的一侧边; 一支撑管,该支撑管设置于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之间,该支撑管上形成有一枢接孔; 一第一枢接组件,该第一枢接组件穿设该第一轴孔、该第二轴孔与该枢接孔,以使该支撑管可以该枢接孔为轴心相对该底座枢转;以及 一第一锁固组件,该第一锁固组件用来在该支撑管相对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枢转至一预定角度时穿设该第一滑槽且固定于该支撑管的一第一锁孔,藉以固定该支撑管与该第一板部、该第二板部的相对位置。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底座结构,其中该第一滑槽为四分之一圆弧。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底座结构,其中该第二板部上还形成有一第二滑槽,该第二轴孔与该第二滑槽的各区段为等距,且该第二滑槽的两端点与该第二轴孔分别为一直角三角形的三个端点。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底座结构,该承载底座结构还包括: 一第二锁固组件,该第二锁固组件用来在该支撑管相对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枢转至一预定角度时穿设该第二滑槽且固定于该支撑管的一第二锁孔,藉以与该第一锁固组件共同固定该支撑管与该第一板部、该第二板部的相对位置。5.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底座结构,其中该第二滑槽为四分之一圆弧。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底座结构,其中该基板形成有至少一固定孔与一槽孔。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底座结构,其中该支撑管为一圆形直管或一方形直管。8.一种可调整方位角的天线系统,该可调整方位角的天线系统包括: 一天线模块;以及 一承载底座结构,该承载底座结构用来支撑该天线模块,该承载底座结构包括: 一底座,该底座用来设置于一承载平台上,该底座包括: 一基板; 一第一板部,该第一板部设置于该基板的一侧边,该第一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一轴孔与一第一滑槽,该第一轴孔与该第一滑槽的各区段为等距; 一第二板部,该第二板部设置于该基板的另一侧边且面对该第一板部,该第二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二轴孔;以及 一补强肋,该补强肋设置于该基板的一端边且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该补强肋用来防止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相对该基板弯折,该第一轴孔与该第二轴孔分别形成于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上邻近该补强肋的一侧边; 一支撑管,该支撑管连接于该天线模块且设置于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之间,该支撑管上形成有一枢接孔; 一第一枢接组件,该第一枢接组件穿设该第一轴孔、该第二轴孔与该枢接孔,以使该支撑管可以该枢接孔为轴心相对该底座枢转;以及 一第一锁固组件,该第一锁固组件用来在该支撑管相对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枢转至一预定角度时穿设该第一滑槽且固定于该支撑管的一第一锁孔,藉以固定该支撑管与该第一板部、该第二板部的相对位置。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调整方位角的天线系统,其中该第一滑槽为四分之一圆弧。10.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调整方位角的天线系统,其中该第二板部上还形成有一第二滑槽,该第二轴孔与该第二滑槽的各区段为等距,且该第二滑槽的两端点与该第二轴孔分别为一直角三角形的三个端点。11.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调整方位角的天线系统,其中该承载底座结构还包括: 一第二锁固组件,该第二锁固组件用来在该支撑管相对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枢转至一预定角度时穿设该第二滑槽且固定于该支撑管的一第二锁孔,藉以与该第一锁固组件共同固定该支撑管与该第一板部、该第二板部的相对位置。12.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 调整方位角的天线系统,其中该第二滑槽为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兰淳,李铭展,林宏源,郭三义,简维徳,辜煜夫,
申请(专利权)人: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