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路转接器组件、试剂容器组件及样本分析仪,具有液体通道,所述液体通道具有上部开口和下部开口,所述上部开口设有第一接头,所述下部开口设有第二接头,所述液体通道的内部固定有过滤元件,所述过滤元件将所述液体通道分隔为上液体通道和下液体通道。管路转接器组件内部集成有过滤元件,在不增加新元器件和可靠性风险的同时,不仅能够实现对管路的转接,而且能够实现对试剂内杂质的有效过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管路转接器组件、试剂容器组件及样本分析仪。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的试剂袋或桶组件包括第一过滤器2、第二过滤器8或第三过滤器9、试剂袋或桶3、袋或桶内管路4、转接头5、瓶盖6、袋或桶外管路7,其中,转接头5主要起到连接袋或桶内、外管路的作用,此外,当瓶盖6拧紧后还起到密封的作用,一般将袋或桶内管路4、转接头5、瓶盖6、袋或桶外管路7合称为瓶盖组件。由于袋装或桶装试剂在生产或使用环节不可避免的会在试剂中引入杂质I,而试剂中的杂质I有可能会影响试剂后续反应作用的效果,甚至会对设备造成堵塞等不同程度的破坏。为防止杂质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一般通过增加过滤的方式来避免。在现有技术中,常在以下位置加入过滤装置:在试剂袋或桶内部放置所述第一过滤器2,其连接在袋或桶内管路4底部;在试剂袋或桶外部放置所述第二过滤器8,其连接在袋或桶外管路7顶部;在试剂袋或桶内部放置所述第三过滤器9,其嵌入在试剂袋或桶内管路4内部。但是,该种过滤方案具有如下缺点:I)需要新增元器件,放置第一、二过滤器2、8需相应新增两处管路连接,增加可靠性风险点,此外设置第二过滤器8可能需要设计固定位;2)第三过滤器9制造工艺较复杂,可靠性较低,并可能对通道流阻有一定影响,且无法更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对液体杂质有效过滤的管路转接器组件、试剂容器组件及样本分析仪。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管路转接器组件,包括转接器,所述转接器具有液体通道、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及过滤元件,所述液体通道具有上部开口和下部开口,所述第一接头设于所述上部开口,所述第二接头设于所述下部开口,所述过滤元件固定于所述液体通道的内部,所述过滤元件将所述液体通道分隔为上液体通道和下液体通道。上液体通道或下液体通道内也可以固定有其它的过滤元件,即该管路转接器组件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过滤元件。进一步的,所述上液体通道包括相连的内径上小下大的喇叭形第一上液体通道和第二上液体通道,所述下液体通道包括相连的内径上大下小的喇叭形第一下液体通道和第二下液体通道,所述过滤元件位于所述第一上液体通道和第一下液体通道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的管路转接器组件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具有下端面,自所述下端面向上贯穿所述上盖形成所述上液体通道,所述下盖与所述上盖固定,所述下盖具有上端面,自所述上端面向下贯穿所述下盖形成所述下液体通道,所述过滤元件固定在所述上端面和下端面之间。进一步的,所述上盖和下盖中之一包括延伸的环形配合壁,所述配合壁环绕并固定于所述上盖和下盖中之另一上。配合壁可以设于上盖,也可以设于下盖。进一步的,所述配合壁与对应的所述上盖或下盖胶粘固定、螺纹固定或焊接固定。当配合壁和上盖螺纹固定时,便于装拆整个管路转接器组件。进一步的,所述管路转接器组件还包括用于固定于容器开口的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转接器固定。该端盖可以与转接器一体成型,也可以分离设置并固定。该固定可以是两者直接固定,也可以是两者固定在同一部件(如容器开口)上而实现两者间的相对固定。一种试剂容器组件,包括试剂容器和管路转接器组件,所述试剂容器具有开口,所述试剂容器的内部设有内管路,所述管路转接器组件与所述开口密封固定配合,所述管路转接器组件的第二接头与所述内管路连接。管路转接器组件可以通过其转接器的配合壁与开口密封固定配合,当然,也可以是其它部分与开口密封固定配合。进一步的,所述的管路转接器组件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罩住所述开口和转接器并与所述开口的外部固定。转接器可以密封固定在试剂容器开口的内部。端盖可以开设开口,该开口可以供外部管路插入后与接头配合,或者直接供接头伸出。端盖可以与开口螺纹连接,也可以为卡扣连接,或者是其它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一种样本分析仪,包括所述的试剂容器组件。该样本分析仪如血液细胞分析仪。进一步的,所述试剂容器组件包括端盖,所述端盖罩住所述开口和转接器并与所述开口的外部固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管路转接器组件内部集成有过滤元件,在不增加新元器件和可靠性风险的同时,不仅能够实现对管路的转接,而且能够实现对试剂内杂质的有效过滤;2)有效减少了管路连接。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试剂袋或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试剂容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管路转接器组件的转接器的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管路转接器组件的转接器的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2至图4所示,一种管路转接器组件27,用于连接第一管路7和第二管路4,其包括转接器10。转接器10具有液体通道19,该液体通道19内固定有过滤元件12,该液体通道19的上部开口和下部开口分别设有第一接头20和第二接头21,该第一接头20用于和第一管路7连接,该第二接头21用于和第二管路4连接。第二管路4内的液体经第二接头21流入液体通道19后,通过过滤元件12过滤,再通过第一接头20流入第一管路7,该液体如试剂。如图2及图3所示,转接器10可以包括上盖11及下盖14。上盖11具有下端面15,自该下端面15向上贯穿该上盖11形成上液体通道16。下盖14与上盖11固定,该下盖14具有上端面17,自该上端面17向下贯穿该下盖14形成下液体通道18。该液体通道19由该上液体通道16和下液体通道18组成。该过滤元件12固定在该下端面15和上端面17之间,并将该上液体通道16和下液体通道18分隔开。第一接头20设于上液体通道16的上部开口,第二接头21设于下液体通道18的下部开口。上盖11还可以具有自该下端面15向下延伸的环形配合壁22,该配合壁22环绕该下盖14的上部,该配合壁22与该下盖14固定。具体的,该配合壁22与该下盖14胶粘固定,如,可以在下盖14的上部凹设出储胶槽13,配合壁22和下盖14通过该储胶槽13内的胶水粘接固定。或者,上盖11和下盖14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方式粘接固定。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想到,下盖14也可以具有从该上端面17向上延伸的环形配合壁,该配合壁环绕该上盖11的下部并与上盖11固定。上液体通道16可以包括内径上小下大的喇叭形第一上液体通道23及直线形第二上液体通道24,下液体通道18可以包括内径上大下小的喇叭形第一下液体通道25及直线形第二下液体通道26,过滤元件12位于第一上液体通道23和第一下液体通道25之间。第二上液体通道24与第一上液体通道23的小端等内径,第二下液体通道26与第一下液体通道25的小端等内径。通过该种结构形式的液体通道设置,能够方便液体流动,而且不容易产生气泡。如图4所示,其为管路转接器组件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转接器的上盖11和下盖14螺纹连接,如上盖11的配合壁22和下盖14的上部螺纹连接。该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可以如第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如图2至图4所示,该管路转接器组件,还包括端盖61。端盖61和该转接器10可以是分成两部分,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具有相应的功能部。使用状态时,相比现有技术在图1的位置9设置过滤器,本管路转接器组件,可以实现过滤、密封、管路转接于一体,端盖与瓶口配合固定以后,转接器不会移动,保持与液流的垂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路转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接器,所述转接器具有液体通道、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及过滤元件,所述液体通道具有上部开口和下部开口,所述第一接头设于所述上部开口,所述第二接头设于所述下部开口,所述过滤元件固定于所述液体通道的内部,所述过滤元件将所述液体通道分隔为上液体通道和下液体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路转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接器,所述转接器具有液体通道、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及过滤元件,所述液体通道具有上部开口和下部开口,所述第一接头设于所述上部开口,所述第二接头设于所述下部开口,所述过滤元件固定于所述液体通道的内部,所述过滤元件将所述液体通道分隔为上液体通道和下液体通道。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转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液体通道包括相连的内径上小下大的喇叭形第一上液体通道和第二上液体通道,所述下液体通道包括相连的内径上大下小的喇叭形第一下液体通道和第二下液体通道,所述过滤元件位于所述第一上液体通道和第一下液体通道之间。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转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具有下端面,自所述下端面向上贯穿所述上盖形成所述上液体通道,所述下盖与所述上盖固定,所述下盖具有上端面,自所述上端面向下贯穿所述下盖形成所述下液体通道,所述过滤元件固定在所述上端面和下端面之间。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路转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健,向愿,滕锦,石汇林,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