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78814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2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该阻尼器由活塞、活塞杆、外端盖、外缸等形成阻尼器外腔,活塞杆壁小孔、活塞杆内腔、节流座上的节流孔、阀芯中心孔组成压力油的内流通道,阀芯、节流座、锥塞、弹簧、调节螺母和调节杆组成调节装置。利用流体的流动推动阀芯形成交替变化的流体通道;采用左旋和右旋螺母、键连接达到外置调节螺母位置的设计目的;利用弹簧和锥塞形成限压机构,采用旋转调节杆改变弹簧长度达到调节所限压力大小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阻尼器
,尤其涉及一种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
技术介绍
高层建筑和大跨桥梁等大型结构在地震或风的作用下会发生大幅振动,结构的大幅振动将导致其部分构件的破坏或整体坍塌。为了减少地震或风对结构的影响,油阻尼器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和桥梁结构进行耗能减振。油阻尼器的结构一般采用剪切阀式。阻尼器减振的效果处决于其耗能能力W,在结构的一个振动周期T内:W = 2Fx,其中F为阻尼力,X为结构振动一个周期内阻尼器活塞杆的行程。对于斜拉桥拉索振动控制或其它结构在地震、风作用下的振动控制,目前主要采用油阻尼器或磁流变阻尼器减振。当阻尼力F太小,阻尼器耗能小,减振效果差;当阻尼力F太大,导致结构局部变形X会很小,阻尼器的耗能同样小,对结构的减振效果同样差。因此,只有合适的阻尼力才能对结构有好的减振效果。但实际工程结构中,即使是同一座桥的斜拉索,由于拉索长度、索力、截面尺寸等的不同,其最佳减振效果的阻尼力都不同。现有的油阻尼器,产品一旦制作完成,其阻尼力曲线就固定不变,不能根据结构减振的需要比较便利地调节阻尼力的大小,导致其在拉索减振或其它结构的减振中达不到好的效果。针对油阻尼器的这一缺点,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力可通过外加磁场或电压的调节来改变阻尼力的大小,因此,磁流变阻尼器在拉索减振或其它结构的减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磁流变阻尼器是利用磁流变液制作而成,磁流变液是按一定的工艺使铁粉悬浮在油中获得,长时间静置(六个月到一年左右)会明显分离沉降,其沉降问题一直无法解决。磁流变阻尼器静置一段时间后就会沉降结块,失去其对结构的耗能减振效果。磁流变阻尼器成本高,磁流变液价格昂贵。并且性能相对较好的磁流变液制作技术由美国Lord公司掌握,至今对外技术保密。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该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的活塞与活塞杆采用紧配合连接;在活塞杆内腔左端安装左节流座,左节流座与活塞杆内壁用螺纹连接;调节杆穿过左节流座中心节流孔插入活塞杆内,从活塞杆左端将左锥塞、弹簧和左调节螺母依次套在调节杆上,左调节螺母与活塞杆采用左旋螺纹连接,与调节杆采用键连接;从活塞杆右端将右锥塞、弹簧和右调节螺母依次套在调节杆上,右调节螺母与活塞杆采用右旋螺纹连接,与调节杆采用键连接;从右端旋转调节杆,使左调节螺母、右调节螺母与活塞杆连接;在外管左端先压入左导向座、密封圈,再将左端盖与外管用螺纹连接;再在左端活塞杆内加入压力油,压入右导向座、密封圈,再用右端盖与外管用螺纹连接;压入右内导向座、密封圈,再用右内端盖与活塞杆用螺纹连接。进一步,该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的压力油通过活塞杆壁小孔、活塞杆内腔、节流座上的中心节流孔、阀芯中心孔组成的内流通道。进一步,该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的端盖外面布置外缸,外缸内部与活塞接触面处布置导向环;左节流座与右节流座中间布置阀芯。该阻尼器采用外置调节装置调节阻尼力的大小,压力油作为耗能介质。该阻尼器即使是对同一规格的产品,也能根据结构减振需要很方便地调节阻尼力的大小;同时以压力油作为耗能介质,不会发生沉降问题,并且成本低,性能稳定,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用其它流体作为耗能介质,更好地满足各种实际需要。此专利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竞争力,增加产值,本产品也可用于其它需灵活调节阻尼力的场合。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的A-A截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的B-B截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的C-C截面图。图中:1、左端盖;2、密封圈;3、左导向座;4、压力油;5、活塞;6、导向环;7、外缸;8、右导向座;9、右端盖;10、左内端盖;11、调节杆;12、左内导向座;13、左调节螺母;14、弹簧;15、左锥塞;16、左节流座;17、中心节流空;18、小节流孔;19、阀芯;20、右节流座;21、右锥塞;22、右调节螺母;23、右内导向座;24、右内端盖;25、活塞杆。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 一种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将活塞5与活塞杆25采用紧配合连接;在活塞杆25内腔左端安装左节流座16,左节流座16与活塞杆25内壁用螺纹连接;将调节杆11穿过左节流座16中心节流孔17插入活塞杆25内,从活塞杆25左端将左锥塞15、弹簧14和左调节螺母13依次套在调节杆11上,左调节螺母13与活塞杆25采用左旋螺纹(反向螺纹)连接,与调节杆11采用键连接;从活塞杆25右端将右锥塞21、弹簧14和右调节螺母22依次套在调节杆11上,右调节螺母22与活塞杆25采用右旋螺纹(正向螺纹)连接,与调节杆11采用键连接;从右端旋转调节杆11,使左调节螺母13、右调节螺母22与活塞杆25可靠连接;在外管左端先压入左导向座3、密封圈2,再将左端盖I与外管用螺纹连接;再在左端活塞杆25内加入压力油4,压入右导向座8、密封圈2,再用右端盖9与外管用螺纹连接;压入右内导向座23、密封圈,再用右内端盖24与活塞杆25用螺纹连接;端盖外面布置外缸7,外缸7内部与活塞5接触面处布置导向环6 ;16、左节流座16与右节流座20中间布置阀芯19。当带有活塞5的活塞杆25右移时,外缸7与活塞杆25间的右腔容积减小,压力油4被压缩,压力升高,而同时左腔容积增大,压力降低。因此,压力油4通过活塞杆25壁小孔、活塞杆25内腔、节流座上的中心节流孔17、阀芯中心孔组成的内流通道从右腔向左腔流动。压力油4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压差作用,阀芯19左移,堵塞左节流座16上小节流孔。只有当压差大于左侧弹簧14作用力时,压力油4冲开左锥塞15流向左腔。通过旋转调节杆11,可调节左调节螺母13和右调节螺母22的前后位置来调节弹簧14的预压力,从而达到调节阻尼力的效果。同理,当活塞杆25左移时,压力油4的流向反向,调节阻尼力的方法和原理与活塞杆25右移一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当带有活塞5的活塞杆25右移时,夕卜缸7与活塞杆25间的右腔容积减小,压力油4被压缩,压力升高,而同时左腔容积增大,压力降低。因此,压力油4通过活塞杆25壁小孔、活塞杆25内腔、节流座上的中心节流孔17、阀芯中心孔组成的内流通道从右腔向左腔流动。压力油4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压差作用,阀芯19左移,堵塞左节流座16上小节流孔。只有当压差大于左侧弹簧14作用力时,压力油4冲开左锥塞15流向左腔。通过旋转调节杆11,可调节左调节螺母13和右调节螺母22的前后位置来调节弹簧14的预压力,从而达到调节阻尼力的效果。同理,当活塞杆25左移时,压力油4的流向反向,调节阻尼力的方法和原理与活塞杆25右移一致。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该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的活塞与活塞杆采用紧配合连接;在活塞杆内腔左端安装左节流座,左节流座与活塞杆内壁用螺纹连接;调节杆穿过左节流座中心节流孔插入活塞杆内,从活塞杆左端将左锥塞、弹簧和左调节螺母依次套在调节杆上,左调节螺母与活塞杆采用左旋螺纹连接,与调节杆采用键连接;从活塞杆右端将右锥塞、弹簧和右调节螺母依次套在调节杆上,右调节螺母与活塞杆采用右旋螺纹连接,与调节杆采用键连接;从右端旋转调节杆,使左调节螺母、右调节螺母与活塞杆连接;在外管左端先压入左导向座、密封圈,再将左端盖与外管用螺纹连接;再在左端活塞杆内加入压力油,压入右导向座、密封圈,再用右端盖与外管用螺纹连接;压入右内导向座、密封圈,再用右内端盖与活塞杆用螺纹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该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的活塞与活塞杆采用紧配合连接;在活塞杆内腔左端安装左节流座,左节流座与活塞杆内壁用螺纹连接;调节杆穿过左节流座中心节流孔插入活塞杆内,从活塞杆左端将左锥塞、弹簧和左调节螺母依次套在调节杆上,左调节螺母与活塞杆采用左旋螺纹连接,与调节杆采用键连接;从活塞杆右端将右锥塞、弹簧和右调节螺母依次套在调节杆上,右调节螺母与活塞杆采用右旋螺纹连接,与调节杆采用键连接;从右端旋转调节杆,使左调节螺母、右调节螺母与活塞杆连接;在外管左端先压入左导向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禹见达王修勇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