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瓶外生根的甘蔗组培快繁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71730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1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植物组培快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采用瓶外生根的甘蔗组培快繁生产方法。其生产步骤包括无菌甘蔗丛生芽的制备、增殖扩繁和无根试管苗的苗圃生根栽培,所述步骤增殖扩繁共进行8~10个增殖培养周期的培养。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要点是在步骤增殖扩繁的最后一个增殖培养周期采用增殖培养基MS+6-BA0.1~0.5mg/L+GA31.5mg/L+蔗糖30g/L培养处理。上述方法克服了现有甘蔗瓶外生根技术中试管苗增殖系数低和试管苗素质低,以及试管苗苗圃生根栽培时生长速度慢等不足,是一种更加高效、低成本的甘蔗组培快繁生产方法,经济效益显著,与传统甘蔗组培快繁技术比优势明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组培快繁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
技术介绍
甘蔗病害严重危害着糖蔗行业的生产与发展,它不仅导致甘蔗产量和品质下降,而且是导致甘蔗良种退化的重要因素。甘蔗病害主要有:宿根矮化病、花叶病、凤梨病、眼斑病、黄斑病、鞭黑穗病、赤腐病等,其中宿根矮化病、花叶病是目前甘蔗生产上传统防治方法难以控制或去除的病害。巴西李增生(Lee T.S.G.)博士报道,健康甘蔗良种在种植5年后都会100%感染宿根矮化病,且干旱蔗区更加严重;邓展云等也报道,甘蔗宿根矮化病是一种世界甘蔗生产国普遍发生的病害,它一般会导致甘蔗节间变短、植株变矮、产量和糖分下降,产量下降幅度达12 37%。甘蔗花叶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片上,但被染病植株可使整丛发病,最后遍及全株,此病造成的损失主要是蔗种染病后,萌芽率低,分蘖减少,汁液量减少,蔗株矮化,经济效益大打折扣。甘蔗宿根矮化病、花叶病等病害虽然对甘蔗生产影响很大,但防治手段极为有限,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利用茎尖组织培养方法生产脱毒健康种苗,其可提高15%以上的增产幅度。由于健康种苗生产环节多及各环节对环境条件要求高,造成种苗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制约了甘蔗健康种苗的大范围推广种植。因此简化甘蔗试管苗培养程序,降低生产成本,是解决制约甘蔗健康种苗大规模生产推广最有效的途径。试管苗瓶外生根技术是近几年研究成功的一项先进的组培生根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将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未进入生根培养的继代增殖苗进行培养处理后,在有菌和自养环境中进行移植生根,其主要特点是将试管苗的生根阶段中的生根和驯化结合起来,省去了试管苗瓶内生根的传统程序。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一次无菌操作步骤,节约了培养室空间,又简化了健康种苗生产程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有研究证实,试管苗瓶外生根可使试管苗的生产成本降低35 75%。随着组培工厂化育苗的发展,国内外对满天星、罗汉果、桅子、金线莲等一大批植物试管苗瓶外生根技术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成功。目前,对甘蔗试管苗瓶外生根技术研究报道仅见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该研究所就甘蔗试管苗瓶外生根方法申请了一项国家专利技术专利(专利名称:甘蔗试管苗的瓶外生根方法,专利号:ZL201010227883.1),已授权。该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规模化生产的甘蔗试管苗瓶外生根方法,达到简化甘蔗试管苗生产程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是一项可行的专利技术。该专利可行的关键技术要点是在无根试管苗的苗圃生根栽培阶段前的一个增殖培养周期(即增殖扩繁阶段的最后一个增殖培养周期)采用增殖培养基MS+GA31 3mg/L+蔗糖30g/L培养处理,但其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甘蔗试管苗增殖效果远低于常规增殖培养基培养时的增殖效果,且试管苗素质低,以及试管苗苗圃生根栽培时生长速度慢而导致苗圃栽培时间过长等,经济效益不显著,与传统甘蔗组培快繁技术比优势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可有效提高甘蔗试管苗的增值系数和试管苗素质,并加快试管苗苗圃生根栽培时的生长速度,减少苗圃栽培时间,是一种更加高效、低成本的甘蔗组培快繁生产方法。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其步骤包括无菌甘蔗丛生芽的制备、增殖扩繁和无根试管苗苗圃生根栽培,所述步骤增殖扩繁共进行8 10个增殖培养周期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无根试管苗的苗圃生根栽培阶段前的一个增殖培养周期(即增殖扩繁阶段的最后一个增殖培养周期)采用增殖培养基MS+6-BA0.1 0.5mg/L+GA3l.5mg/L+蔗糖30g/L培养处理。以上所述中,MS为植物组织培养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培养基名称,主要成分为植物生长所需多种化学物质,足以满足植物在营养上和生理上的需求,其配方公开使用;6-BA是一种细胞分裂素,化学名称为6-苄氨基腺嘌呤;GA3又叫赤霉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齐U。所述的MS培养基、B-BA, GA3均可在市场上购买到。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所述无菌甘蔗丛生芽的制备包括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将经脱毒处理和灭菌处理的甘蔗幼嫩心叶通过诱导培养和分化培养得到的无菌甘蔗丛生芽,备用;第二种途径是将经脱毒处理和灭菌处理的甘蔗茎尖或腋芽分化培养得到的无菌甘蔗丛生芽,备用。诱导培养是采用诱导培养基MS+2,4-D2.5 3mg/L+蔗糖30g/L于培养室内25 30°C培养20 30天,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分化培养是采用分 化培养基MS+6-BA0.5 lmg/L+NAA0.05 0.lmg/L+蔗糖30g/L于培养室内25 30°C培养30 60天,分化长成无菌甘蔗丛生芽。其中,脱毒处理和灭菌处理为常规处理方法,例如:热处理脱毒方法和酒精浸泡灭菌方法,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现有技术。2,4_D为一种植物生长素,化学名称为2,4-二氯苯氧乙酸,可在市场上购买到。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所述增殖扩繁是采用无菌甘蔗丛生芽进行增殖继代培养,一般来讲,共进行8 10个增殖培养周期的培养,每个周期时长为13 16天。增殖培养时,一般均采用常规增殖培养基MS+6-BA1 2mg/L+NAA0.lmg/L+蔗糖30g/L培养,在进行增殖培养的最后一个增殖培养周期时,改用增殖培养基MS+6-BA0.1 0.5mg/L+GA3l.5mg/L+蔗糖30g/L培养处理。待准备转入育苗盆进行苗圃生根栽培时需要对甘蔗试管苗进行炼苗,即将甘蔗试管苗整瓶从培养室转移至普通室内,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开瓶盖存放3 5天,即得到无根试管苗。其中,NAA是一种广谱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名称为萘乙酸,可在市场上购买到。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甘蔗试管苗炼苗过后,将其分成单株或小丛苗(< 3株)穴植于育苗盆中,并转入控温控湿育苗棚中进行苗圃生根栽培管理,控制培养条件温度在20 35°C,湿度在80 100%,光照强度在3000 60001x ;移植15 20天后,甘蔗苗已完成生根,并长出新叶,继续让甘蔗苗在自然光照、温湿度下生长20 40天,即可移植至大田里栽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在现有技 术基础上,通过探讨不同外源激素对甘蔗无根试管苗瓶外生根的影响,不断优化关键增殖培养基的配方,并在试验中总结得出,增殖培养基中混合使用6-BA与GA3达到的增殖效果优于单独使用GA3的增殖培养基,其增值效果可达到与常规增殖培养基相当的水平;同时该培养基增殖培养生产的无根试管苗长得粗壮,叶大、嫩绿,素质高;且在进行苗圃生根栽培时,甘蔗苗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均高于单独使用GA3的培养处理方法。因此,本专利技术技术为一种更加高效、低成本的甘蔗组培快繁生产方法,适用于规模化生产。具体实施例方式通过以下具体实施例,可以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但以下实施例不用来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采用瓶外生根的甘蔗组培快繁生产方法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1、无菌甘蔗丛生芽的制备将经过脱毒处理和灭菌处理的甘蔗幼嫩新叶接种于诱导培养基MS+2,4-D2.5mg/L+蔗糖30g/L中于培养室内25 30°C培养25天,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将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培养基MS+6-BAlmg/L+NAA0.lmg/L+蔗糖30g/L中于培养室内25 30°C培养30天,即可获得脱毒的无菌甘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采用瓶外生根的甘蔗组培快繁生产方法,其步骤包括无菌甘蔗丛生芽的制备、增殖扩繁和无根试管苗的苗圃生根栽培,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增殖扩繁共进行8~10个增殖培养周期的培养,在最后一个增殖培养周期时采用增殖培养基MS+6?BA0.1~0.5mg/L+?GA31.5mg/L+蔗糖30g/L培养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1.种采用瓶外生根的甘蔗组培快繁生产方法,其步骤包括无菌甘蔗丛生芽的制备、增殖扩繁和无根试管苗的苗圃生根栽培,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增殖扩繁共进行8 10个增殖培养周期的培养,在最后一个增殖培养周期时采用增殖培养基MS+6-BA0.1 0.5mg/L+ GA3L 5mg/L+鹿糖30g/L培养处理。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瓶外生根的甘蔗组培快繁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菌甘蔗丛生芽的制备包括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将经脱毒处理和灭菌处理的甘蔗幼嫩心叶通过诱导培养和分化培养得到的无菌甘蔗丛生芽;第二种途径是将经脱毒处理和灭菌处理的甘蔗茎尖或腋芽分化培养得到的无菌甘蔗丛生芽。3.据权利要求1或2 所述的采用瓶外生根的甘蔗组培快繁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殖扩繁是采用无菌甘蔗丛生芽进行增殖继代培养,进行8 10个增殖培养周期的培养后将增殖培养所得的甘蔗试管苗放置在普通室温下炼苗3 5天,得到无根试管苗。4.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采用瓶外生根的甘蔗组培快繁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根试管苗的苗圃生根栽培是将已经过炼苗的无根试管苗分成单株苗或小丛苗穴植于育苗盆中,置于控温控湿育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为中刘红坚范业赓翁梦苓陈忠良李松莫磊兴游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