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滨硬质化护坡的植被恢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71612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1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滨水硬质化护坡的植被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在硬质化护坡上凿洞,制造种植穴;采用非连续性拆除硬质化护坡的方式种植植物;步骤B.筛选并种植水陆过渡地带生长的植物种;步骤C.采用苗木栽种及种子播种的方式种植植物,植物的株距为相邻植物冠幅半径之和的90%;步骤D.对苗木进行抚育。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制造种植洞穴这种非连续性拆除硬质化护坡的方式,在维持原有护坡稳固之余增加了植物适生生境,避免了拆除和重建等大型工程对河岸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硬质化河岸护坡上的植被种植方法,尤其是一种河口地区或滨海河口地区,咸淡水交融地带硬质化河岸护坡的植被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滨水护坡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是两大系统物质、能量及生物资源交流的重要场所。水体消涨所引起的环境变化,能为动、植物甚至微生物提供了许多特有的生境。研究表明,河岸带中动、植物种类数量要明显高于其他生态系统,很多节肢动物和无节肢动物属于河岸种。在英格兰,De Graaf等发现河岸区植被中拥有超过2000种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数量要比远离河岸的同种森林丰富得多。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岸,河岸带植被是决定鸟类种间竞争和结构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滨水区,原生的河岸缓冲带遭到破坏,河岸植物被砍伐甚至清除,很多流域被修成水渠、大坝。尤其在城市河道建设中,人们注重河道防洪、排涝、航运、灌溉的基本功能,主要考虑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问题,多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岸、现浇混凝土护岸、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岸及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岸等硬质结构。这类河道断面形式单一的不透水硬质化护岸结构,不仅使河岸植物难以在坡面上生长,滨水动物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还阻隔了水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影响河道的自净能力,忽视河流的生态效应,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随着人们对河道生态功能关注的日益升温,许多修复传统河道护坡的方法被提出,其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即是重建生态型护岸。生态护岸包括植被护坡、土壤固化、植被加筋护坡、石笼网挡土墙、绿化混凝土护坡等形式。每一种生态型护岸的重建都必须在拆除原有传统混泥土护岸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投入和工程扰动均较大。直接在硬质化坡体进行植物种植的技术手段主要有爬藤种植及客土喷播等,上述方法在景观恢复上效果较好,但对河岸尤其是滨海河岸自然生态功能恢复贡献较小。种植爬藤容易造成河岸植被群落结构单一,且爬藤覆盖度高,对依赖水体消涨带停歇的滨水动物不利。客土喷播是在原有硬质化河岸上增加了一层仿自然的结构,依然不能实现水陆生态系统的沟通。目前,在滨海、河道、湖泊沿岸等地带硬质化护坡的植物群落及生境恢复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要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尊重水陆交错带自然属性,符合水体消涨带自我修复原则的修复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滨水硬质化护坡的植被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在硬质化护坡上凿洞,制造种植穴;采用非连续性拆除硬质化护坡的方式种植植物; 步骤B筛选并种植水陆过渡地带生长的植物种;步骤C 采用苗木栽种及种子播种的方式种植植物,植物的株距为相邻植物冠幅半径之和的90% ; 步骤D对苗木进行抚育。其中,“非连续性拆除”指按一定间距拆除一定大小的硬质化坡面,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植物特征,即在硬质化坡面进行拆除凿洞,制造种植穴,其中,凿洞拆除的间距为500mm-2500mm,种植穴的孔径为50mm-100mm,凿洞的深度以达到壤土土层为止。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其优点在于,在硬质化护坡上使用人为手段打通水陆沟通的通道,在曝露出土壤的通道内根据距水体距离的远近,种植适宜的植物种,营造出不同类型的植被小生境,从而恢复滨水护坡的景观及生态功能。本专利技术无需整体拆除硬质化混泥土护岸,成本投入较小,且不会对护坡环境造成较大扰动。采用苗木栽种及种子播种的方式进行不同类型植被的恢复,株距为相邻植物冠幅半径之和的90%,用以保证10%的冠层交错区。优选的,步骤B中选用银合欢、柽柳、许树、桐花树、秋茄、黄槿、茳芏、台湾虎尾草、狗牙根、海雀稗、芦苇、李氏禾、大黍、类芦中的至少一种。 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植物均为修复区域植被自然演替中出现的种类,符合其自身恢复的原则。其中相邻植物指:消涨带区域桐花树和秋茄之同种或不同种之间均为相邻植物,李氏禾、茳芏、海雀稗之同种或不同种之间均为相邻植物,芦苇、许树采用为单种种植,无相邻植物;消涨带以上区域黄槿、柽柳、银合欢之同种或不同种之间为相邻植物,大黍和类芦之同种或不同种之间为相邻种植,狗牙根和台湾虎尾草为相间种植,为相邻植物。优选的,所述A步骤中灌乔木种植穴的开凿范围为高于平均海洋高潮线或滨海河道枯水期河道水位线或湖泊枯水期水位线的硬质化护坡区域。本专利技术进一步采用以上技术特征,其优点在于,种植穴的开凿范围为高于海洋高潮线IOOOmm以上或滨海河道枯水期河道水位线IOOOmm以上的硬质化护坡区域。过渡地带生长的植物种的配种方案为高于海洋高潮线2000mm及以上或高于滨海河道枯水期河道水位线上2000mm及以上范围为乔灌木种植范围,草本植物在所有可开凿范围内均可种植。优选的,所述B步骤中植被配置分为两部分:水体消涨带区域为李氏禾、茳芏、海雀稗、芦苇、桐花树、秋茄和许树中的至少一种;消涨带以上区域为台湾虎尾草、狗牙根、大黍、类芦、柽柳、银合欢和黄槿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消涨带以上”指河道高水位时淹没区域线或海洋高潮线以上区域,包括水淹不到的护坡区域及距坡顶3米以内的陆地区域。优选的,所述C步骤中大黍、类芦、台湾虎尾草、狗牙根采用播种方式种植,每个种植穴播种不少于10粒种子。优选的,所述C步骤种植的植物中,乔木树苗高度不超过1000mm,灌木苗不超过500mm,草本不超过200mm。优选的,所述种植穴呈梅花状排列,相邻排之间错开设置,奇数排之间或偶数排之间相应并平行设置。本专利技术进一步采用以上技术特征,其优点在于,种植穴呈梅花状排列这样可以增加纵向种植穴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减少对原有护坡稳定性的影响。优选的,所述D步骤中养护早期,对所有草本种植穴外面缠绕PVC管,PVC管为易拆除且不损伤植物的装置方式,进行保护。本专利技术进一步采用以上技术特征,其优点在于,减少风浪对植株及种子的冲击。优选的,所述C步骤中种植穴内填充的基质土为重量比为65:35:1的土壤、腐质土及N、P、K复合肥的混合物,其中,N、P、K复合肥的比例大致为1:1:1。优选的,所述D步骤中后期养护的3-6月内,土壤湿度保持不低于20%,抽枝发叶期采用液体施肥方式追加氮素养料。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是: 1.本专利技术通过制造种植洞穴这种非连续性拆除硬质化护坡的方式,在维持原有护坡稳固之余增加了植物适生生境,避免了拆除和重建等大型工程对河岸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影响。2.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植物种均为当地河岸地带常见种,符合河岸植物演替的自然规律,对本地的植物群落安全。3.本专利技术通过种植初期的可拆除PVC管防护和不同时期的追肥策略提高植物的成活率。4.本专利技术在所采用的植物形成群落后,结构丰富,既能较好维持植物群落的稳定,也能满足不同类型动物的植被生境需求,潮水涨落带的留白亦更为滨海水鸟提供了适合的停歇地。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种植穴排列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优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种植穴I呈梅花状排列。这样可以增加纵向种植穴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减少对原有护坡稳定性的影响。种植穴I中,相邻排之间错开设置,奇数排之间或偶数排之间相应并平行设置。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步骤A在硬质化护坡5上凿洞,制造种植穴I ;采用非连续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滨水硬质化护坡的植被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在硬质化护坡上凿洞,制造种植穴;采用非连续性拆除硬质化护坡的方式种植植物;步骤B?筛选并种植水陆过渡地带生长的植物种;步骤C??采用苗木栽种及种子播种的方式种植植物,植物的株距为相邻植物冠幅半径之和的90%;步骤D.对苗木进行抚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滨水硬质化护坡的植被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在硬质化护坡上凿洞,制造种植穴;采用非连续性拆除硬质化护坡的方式种植植物; 步骤B筛选并种植水陆过渡地带生长的植物种; 步骤C 采用苗木栽种及种子播种的方式种植植物,植物的株距为相邻植物冠幅半径之和的90% ; 步骤D.对苗木进行抚育。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选用银合欢、柽柳、许树、桐花树、秋茄、黄槿、茳芏、台湾虎 尾草、狗牙根、海雀稗、芦苇、李氏禾、大黍、类芦中的至少一种。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步骤中灌乔木种植穴的开凿范围为高于平均海洋高潮线或滨海河道枯水期河道水位线或湖泊枯水期水位线的硬质化护坡区域。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B步骤中植被配置分为两部分:水体消涨带区域为李氏禾、茳芏、海雀稗、芦苇、桐花树、秋茄和许树中的至少一种;消涨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昝启杰韦萍萍程华荣黄嫦娥程红星毛礼周海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东华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