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锁心结构,包含一个锁壳、一个锁仁及一个锁珠组,该锁壳具有一个容置空间,该锁仁设置于该容置空间,该锁仁具有一个外侧壁、多个第一下锁珠孔、一个第二下锁珠孔,各该第一下锁珠孔具有一个第一挡止唇缘,该第二下锁珠孔具有一个第二挡止唇缘,该第一挡止唇缘与该外侧壁之间具有一个第一深度,该第二挡止唇缘至该外侧壁之间具有一个第二深度,该第二深度小于该第一深度,借由该第一挡止唇缘与该第二文件止唇缘位置的高度差,使得非正确钥匙无法以撞击方式碰触到该第二下锁珠而造成解锁,进而达到防盗的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锁心结构,特别是一种防盗锁心结构。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7及图8,为一种现有习知锁心结构300,其包含一个锁壳310、一个锁仁320、多个弹簧330、多个上锁珠340及多个下锁珠350,该锁仁320设置于该锁壳310中,该锁壳310具有多个上锁珠孔311,该锁仁320具有多个下锁珠孔321及一个钥匙孔322,各该下锁珠321孔对应各该上锁珠孔311,各该弹簧330及各该上锁珠340设置于各该上锁珠孔311,各该下锁珠350设置于各该下锁珠孔321,各该下锁珠350显露于该钥匙孔322的位置是一致的,请参阅图8,当一个非正确钥匙400以瞬间撞击方式插入该钥匙孔322时,由于各该下锁珠350显露于该钥匙孔322的位置是一致的,因此该钥匙322的多个钥匙齿410会瞬间撞击所述下锁珠350,使各该下锁珠350向上弹跳并撞击各该上锁珠340,当各该上锁珠340与各该下锁珠350的接触面因弹跳而位于该锁壳310与锁仁320的转动界面时,若同时转动该钥匙400则会造成解锁,因而丧失防盗的效果。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锁心结构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锁心结构,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锁心结构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锁心结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锁心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锁心结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锁心结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借由文件止唇缘设置于下锁珠孔中的位置不一致,使得装设于下锁珠孔的下锁珠显露于钥匙孔的高度不一致,因此无法利用撬锁工具或非正确钥匙解锁,进而达到防盗的功效。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锁心结构,其中包含一个锁壳,其具有一个容置空间;一个锁仁,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该锁仁具有一个外侧壁、多个第一下锁珠孔、一个第二下锁珠孔及一个钥匙孔,各该第一下锁珠孔及该第二下锁珠孔凹设于该外侧壁,各该第一下锁珠孔具有一个第一孔壁及一个形成于该第一孔壁的第一挡止唇缘,该第二下锁珠孔具有一个第二孔壁及一个形成于该第二孔壁的第二挡止唇缘,该第一挡止唇缘与该外侧壁之间具有一个第一深度,该第二挡止唇缘至该外侧壁之间具有一个第二深度,该第二深度小于该第一深度;以及一个锁珠组,其包含多个第一下锁珠及一个第二下锁珠,各该第一下锁珠设置于各该第一下锁珠孔,该第二下锁珠设置于该第二下锁珠孔。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锁心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锁壳另具有多个第一上锁珠孔及一个第二上锁珠孔,各该第一下锁珠孔连通各该第一上锁珠孔及该钥匙孔,该第二下锁珠孔连通该第二上锁珠孔及该钥匙孔。前述的锁心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锁珠组另包含多个第一上锁珠及一个第二上锁珠,各该第一上锁珠设置于各该第一上锁珠孔,该第二上锁珠设置于该第二上锁珠孔。前述的锁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止唇缘延伸形成有一条基准线,该第二挡止唇缘至该基准线之间具有间距。前述的锁心结构,其特征在于另包含多个第一弹性件及一个第二弹性件,各该第一弹性件设置于各该第一上锁珠孔,各该第一上锁珠位于各该第一弹性件及各该第一下锁珠之间,该第二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二上锁珠孔,该第二上锁珠位于该第二弹性件及该第二下锁珠之间。前述的锁心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性件的顶推力大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顶推力。前述的锁心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上锁珠为一个工字型锁珠。前述的锁心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下锁珠的长度是小于该第二深度。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
技术实现思路
可知,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锁心结构包含一个锁壳,其具有一个容置空间;一个锁仁,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该一个锁仁具有外侧壁、多个第一下锁珠孔、一个第二下锁珠孔及一个钥匙孔,各该第一下锁珠孔及该第二下锁珠孔凹设于该外侧壁,各该第一下锁珠孔具有一个第一孔壁及一个形成于该第一孔壁的第一挡止唇缘,该第二下锁珠孔具有一个第二孔壁及一个形成于该第二孔壁的第二挡止唇缘,该第一挡止唇缘与该外侧壁之间具有一个第一深度,该第二挡止唇缘至该外侧壁之间具有一个第二深度,该第二深度小于该第一深度;以及一个锁珠组,其包含多个第一下锁珠及一个第二下锁珠,各该第一下锁珠设置于各该第一下锁珠孔,该第二下锁珠设置于该第二下锁珠孔。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锁心结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技术借由该第二挡止唇缘至该外侧壁的该第二深度小于该第一挡止唇缘至该外侧壁的该第一深度,使得设置于各该第一下锁珠孔的各该第一下锁珠与设置于各该第二下锁珠孔的各该第二下锁珠显露于该钥匙孔的高度不一致,因此当一个非正确钥匙插入钥匙孔时,该非正确钥匙的钥匙齿无法撞击该第二下锁珠而造成解锁,进而达到防盗的效果。而且在自动化生产时,仍可以生产不同长度的下锁珠,只要将较短的下锁珠放入特定的第二下锁珠孔即可,无需特别制作不同型态的下锁珠,不会影响生产效率。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一种锁心结构的局部剖视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该锁心结构的侧面剖视图。图3是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一个非正确钥匙撬锁的示意图。图4是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对该锁心结构撬锁的示意图。图5是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一个正确钥匙插入该锁心结构的立体剖视图。图6是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该正确钥匙转动一个锁仁的立体剖视图。图7是现有习知锁心结构插入一个非正确钥匙的侧面剖视图。图8是现有习知该非正确钥匙撬锁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锁心结构110:锁壳111:容置空间112:第一上锁珠孔113:第二上锁珠孔120:锁仁121:外侧壁122:第一下锁珠孔122a:第一孔壁122b:第一挡止唇缘123:第二下锁珠孔123a:第二孔壁123b:第二挡止唇缘124:钥匙孔130:锁珠组131:第一上锁珠132:第二上锁珠133:第一下锁珠134:第二下锁珠140:第一弹性件150:第二弹性件200A:钥匙210A:钥匙齿200B:钥匙210B:钥匙齿300:锁心结构310:锁壳311:上锁珠孔320:锁仁321:下锁珠孔322:钥匙孔330:弹簧340:上锁珠350:下锁珠400:钥匙410:钥匙齿A:基准线L1:第一深度L2:第二深度D:间距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锁心结构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及图2,一种锁心结构100包含一个锁壳110、一个锁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锁心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锁壳,其具有一个容置空间;一个锁仁,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该锁仁具有一个外侧壁、多个第一下锁珠孔、一个第二下锁珠孔及一个钥匙孔,各该第一下锁珠孔及该第二下锁珠孔凹设于该外侧壁,各该第一下锁珠孔具有一个第一孔壁及一个形成于该第一孔壁的第一挡止唇缘,该第二下锁珠孔具有一个第二孔壁及一个形成于该第二孔壁的第二挡止唇缘,该第一挡止唇缘与该外侧壁之间具有一个第一深度,该第二挡止唇缘至该外侧壁之间具有一个第二深度,该第二深度小于该第一深度;以及一个锁珠组,其包含多个第一下锁珠及一个第二下锁珠,各该第一下锁珠设置于各该第一下锁珠孔,该第二下锁珠设置于该第二下锁珠孔。
【技术特征摘要】
2012.11.01 TW 1012211931.一种锁心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个锁壳,其具有一个容置空间; 一个锁仁,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该锁仁具有一个外侧壁、多个第一下锁珠孔、一个第二下锁珠孔及一个钥匙孔,各该第一下锁珠孔及该第二下锁珠孔凹设于该外侧壁,各该第一下锁珠孔具有一个第一孔壁及一个形成于该第一孔壁的第一挡止唇缘,该第二下锁珠孔具有一个第二孔壁及一个形成于该第二孔壁的第二挡止唇缘,该第一挡止唇缘与该外侧壁之间具有一个第一深度,该第二挡止唇缘至该外侧壁之间具有一个第二深度,该第二深度小于该第一深度;以及 一个锁珠组,其包含多个第一下锁珠及一个第二下锁珠,各该第一下锁珠设置于各该第一下锁珠孔,该第二下锁珠设置于该第二下锁珠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心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锁壳另具有多个第一上锁珠孔及一个第二上锁珠孔,各该第一下锁珠孔连通各该第一上锁珠孔及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世敏,陈吉明,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福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