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通信领域中的混合自适应重传请求技术。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为保证一定的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常都有一定的重传机制。当前一次尝试传输失败时,就要求重传数据分组,这样的传输机制就称之为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简称“ARQ”)。在无线传输环境下,信道噪声和由于移动性带来的衰落以及其他用户带来的干扰使得信道传输质量很差,所以应该对数据分组加以保护来抑制各种干扰。这种保护主要是采用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简称“FEC”),在分组中传输额外的比特。然而,过多的前向纠错编码会使传输效率变低。因此,一种混合自适应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st,简称“HARQ”),即ARQ和FEC相结合的方案被提出了。为了提高数据吞吐量,HARQ—般都包含多个进程,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发送端发送第一个进程的数据,到接收端收到数据进行译码有一定的延迟,然后接收将解码结果反馈给发送端也需要一定的延迟。发送端在收到第一个进程的反馈结果之前继续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自适应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接收端对第一次接收到的新数据直接进行译码,在译码成功后直接向发送端反馈译码结果;在译码失败后将该新数据存储到软比特缓冲区中的空闲空间内,并向发送端反馈译码结果;接收端对接收到的重传数据,从所述软比特缓冲区中取出该重传数据所在进程的软比特,将取出的软比特与该重传数据合并,对合并后的数据进行译码,并向发送端反馈译码结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自适应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接收端对第一次接收到的新数据直接进行译码,在译码成功后直接向发送端反馈译码结果;在译码失败后将该新数据存储到软比特缓冲区中的空闲空间内,并向发送端反馈译码结果; 接收端对接收到的重传数据,从所述软比特缓冲区中取出该重传数据所在进程的软比特,将取出的软比特与该重传数据合并,对合并后的数据进行译码,并向发送端反馈译码结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自适应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合并后的数据进行译码,并向发送端反馈译码结果的步骤中,包含以下步骤: 如果所述合并后的数据的译码成功,或所述合并后的数据的译码失败但所述重传数据的重传次数大于或等于最大重传次数,则所述接收端将该重传数据所在进程在所述软比特缓冲区中对应的存储空间清空; 如果所述合并后 的数据的译码失败且该重传数据的重传次数小于所述最大重传次数,则所述接收端将所述合并后的数据存储到该重传数据所在进程在所述软比特缓冲区中对应的存储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自适应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以下步骤: 所述接收端对于第一次接收到的新数据,在译码失败后将该新数据存储到软比特缓冲区中的空闲空间内之前,先判断所述软比特缓冲区中,是否存在空闲空间,如果存在,再执行所述将该新数据存储到软比特缓冲区中的空闲空间内的步骤;如果不存在空闲空间,则执行以下步骤: 查找所述软比特缓冲区中当前重传次数最多的进程; 如果所述查找到的进程的当前重传次数,大于预设门限,则清空所述查找到的进程在所述软比特缓冲区中对应的存储空间,将清空的该存储空间作为所述新数据的所在进程在所述软比特缓冲区中对应的存储空间,进行所述新数据的存储; 如果所述查找到的进程的当前重传次数,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门限,则丢弃所述新数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自适应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门限小于或等于最大重传次数。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自适应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门限的取值范围为I至4 ; 所述最大重传次数的取值范围为4至8。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自适应重传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以下步骤: 所述接收端对于接收到的重传数据,在从所述软比特缓冲区中取出该重传数据所在进程的软比特之前,先判断该重传数据所在进程,在所述软比特缓冲区中是否有对应的存储空间;如果有对应的存储空间,则再进入从所述软比特缓冲区中取出该重传数据所在进程的软比特的步骤;如果没有对应的存储空间,则直接对所述重传数据进行译码,并在译码后直接向发送端反馈译码结果。7.—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含:新数据译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