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槐泰专利>正文

电烙铁的分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5491 阅读:2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烙铁的分线装置,其中该分线装置设置在电烙铁发热体与电源线之间,分线装置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该第一端设有数个绕部,以供电源线绕设,而该分线装置的第二端则设有一分隔部,当电源线所分出的数导线欲与发热体相对应的数引线作电性连接时,可借助分隔部以分离,而得以避免相触短路的发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使用安全,操作方便,使用维护修理简易。(*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分线装置,尤其指的是一种装设于电烙铁内部的分线装置。
技术介绍
参阅图1及图2,为目前常见电烙铁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该电烙铁1主要由一柄部10、一发热体20、一焊头30、一电源线40所组成,而该发热体20结合于柄部10,且发热体20的凸露部份可供焊头30结合,另该发热体20延伸出二引线21,其分别可与电源线40分叉的二导线41电性连接,藉以构成回路,而使得发热体20产生热能,并得使该焊头30经传导而具有热能;由图2示出,一般将引线21与导线41作结合时,须先剥去线的绝缘表皮,以使内部的金属线外露,而如图中所示,该导线41与引线21的金属线交叠后,可藉由一金属片42扳折夹掣,而将导线41与引线21作一固定结合,惟此处必须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与相邻的导线41及引线21产生短路的情形,因此可在结合处套上一塑料材质的热缩套管43,然而,实际操作上,该热缩套管43必须先剪取一适当长度,又必须先套进导线41或引线21其中的一,待导线41与引线21藉金属片42夹掣后,才移至结合部份作热缩处理,如此一来,将造成实施过程的繁杂,且常常有金属片42夹掣后才发现忘了先将热缩套管43套入的疏失;再者,使用者在实际操作该电烙铁1时,可能会将该电烙铁1转动以配合不同的施工场所,或直接拉动电烙铁1以退离插座,如此一来,即可能使该二导线41交叉卷绕或使结合点分离,而使得该电烙铁1无法再行使用;另外,参阅图3,为另一种导线41与引线21的结合方式,其中该导线41与引线21透过一种二端皆具有夹掣部441的金属片44以作电性连接,因此该导线41与引线21外露金属线,不必交叠,仅需夹掣于相对应的夹掣部441,然而,此类习知的结合方式,亦必须套上热缩套管43以避免短路发生,在实际的组装过程仍是不便;以上二种导线41与引线21的结合方式,虽可改用绝缘胶带(未绘出)缠绕以取代热缩套管43,然使用绝缘胶带的稳定性较差,且容易在高温的环境下造成黏胶的熔解,因而失去黏性,一但脱落即会发生短路的意外,故此类方式亦非良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电烙铁的分线装置,能有效的将电源线与发热体引线的电性连接处分隔开,而能避免短路的发生,且该电源线近连接处部份,可缠绕于分线装置上,进一步可防止因外部电源线卷曲或受拉动而影响内部连接处的变形或分离,而能具有较佳安全性;再者,该分线装置单独存在,因此可取出以利用在其它的电烙铁上,其适用性极佳,实具有良好进步性及产业利用性。本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烙铁的分线装置,主要由电烙铁、发热体、电源线及分线装置等组成,其中分线装置设置于电烙铁发热体与电源线之间,分线装置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其第一端设有绕部,供电源线绕设,而该分线装置的第二端则设有分隔部,当电源线所分出的数导线欲与发热体相对应的数引线作电性连接时,可以分隔部分离,而得以避免相触短路的发生。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技术具有使用安全,操作方便,且可避免短路发生的优点,使用维护修理简易。附图说明图1为习知电烙铁的内部透视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另一种习知电烙铁的内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分解图;图5为本技术组装完成后的内部透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上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侧剖视图。图中1电烙铁10 柄部 20 发热体 21 引线30 焊头 40 电源线 41 导线42 金属片43 热缩套管44 金属片441 夹掣部2 电烙铁50 柄部 60 发热体 61 引线70 焊头 80 电源线 81 导线82 插头 83 金属环 90 分线装置91 第一缺口 92 第二缺口93 第三缺口94 第一绕部 95 第二绕部96 第三绕部97 分隔部98 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4,本技术的电烙铁2主要由一柄部50、一发热体60、一焊头70、一电源线80及一分线装置90所组成,其中柄部50为一中空管体,且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发热体60穿设于柄部50的第一端,且该发热体60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发热体60第二端系延伸出二引线61,而该第一端系与焊头70结合;该电源线80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二端设有插头82而可与插座(图中未示)结合,而该第一端可由柄部50第二端穿入,且可分叉为二导线81,以分别与该二引线61作电性连接;该分线装置90设置在柄部50内,且在本实施例中,该分线装置90为一板体,该板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具有一顶端面及一底端面,该板体第二端上依序设有一第一缺口91、一第二缺口92及一第三缺口93,且该第一缺口91及第三缺口93所开放方向与第二缺口92不同,因而使得该板体于第二端处形成有一第一绕部94、一第二绕部95及一第三绕部96,而该板体第一端定义为一具有分隔作用的分隔部97,且其顶端面及底端面皆于二侧凸设有挡板98。参阅图5,电源线80可绕过第一绕部94、第二绕部95及第三绕部96,而在第三缺口93处分隔为二导线81,其中一导线81设置平贴于分线装置90的顶端面,而另一导线81则设置平贴于分线装置90的底端面,且该二导线81皆受挡板98所限位,并该二导线81的最前端皆可去除绝缘表皮以将金属线外露,如此一来,该发热体60的二引线61即可分别被分线装置90的隔部97以隔开,而分别与该二导线81电性连接,电源线80与发热体60即电性导通,而得以使发热体60产生热能,并更进一步传导至焊头70,以供实施焊接的作业;此处必须注意的是,该二引线61亦可去除绝缘表皮以将金属线外露,且该二引线61及二导线81的金属线可分别穿设入二金属环83(参照图4)以交叠,再经由压扁该金属环83,即可将二引线61及二导线81作一固定式的电性连接,为求更加稳固,亦可于此处焊接(锡)。同时参阅图6及图7,电源线80因绕过了第一绕部94、第二绕部95及第三绕部96,因此在各个转折点皆受到些许限止的效果,即使电源线80外露于柄部50的部份有了卷曲的情形发生,亦不致影响已缠绕在分线装置90上的部份,更为重要的是,若使用者直接拉扯电烙铁2而欲将插头82退出插座时,该缠绕于数绕部94、95、96的电源线80可避免被拉扯,故可更进一步的确保了导线81与引线61连接处不会有变形或分离的作用,而能因此提升安全性。本技术已透过最佳实施例的详细图式加以描述。熟习该项技艺者可从最佳实施例衍生许多变化而毋须背离本技术的范畴。因此,最佳实施例不致限制本技术的范畴。本技术的范畴定义于申请专利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电烙铁的分线装置,主要由电烙铁、发热体、电源线及分线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分线装置设置于电烙铁发热体与电源线之间,分线装置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第一端设有绕部,供电源线绕设,分线装置第二端设有一分离电源线分出的导线与发热体相对应的引线的分隔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烙铁的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分线装置的第一端设有数个缺口,对应数个绕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烙铁的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分线装置为一板体,且其具有第一缺口、第二缺口及第三缺口,该第一缺口及第三缺口所开放的方向与第二缺口不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烙铁的分线装置,主要由电烙铁、发热体、电源线及分线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分线装置设置于电烙铁发热体与电源线之间,分线装置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第一端设有绕部,供电源线绕设,分线装置第二端设有一分离电源线分出的导线与发热体相对应的引线的分隔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槐泰
申请(专利权)人:林槐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