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加荷梁属于桩基础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加荷梁,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式加荷梁。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式加荷梁;该加荷梁具有结构简单、受力合理、携带方便、适合高山等交通受限环境作业的特点。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加荷梁、连接头以及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其结构要点是:所述加荷梁的中心设置有通孔,加荷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斜向插口和第二斜向插口,所述连接头的底部两侧设置有第三斜向插口和第四斜向插口;所述第一支腿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斜向插口和第三斜向插口内,所述第二支腿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二斜向插口和第四斜向插口内,且第一支腿、第二支腿以及加荷梁位于同一平面;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与加荷梁之间的夹角相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桩基础检测
,涉及一种加荷梁,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式加荷梁。
技术介绍
目前,工程中桩的检测由于工作量很大,通常要借助加荷设备才能实施;但是,需要在高山上的送电线路铁塔基础或其他相同的地质条件下,进行桩基检测或是试验桩基检测,而大吨位的加荷梁很难运至山顶;由于上述地质条件通常不具备道路等基础设施,因此施工人员往往要徒步至作业地点。然而,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110093004. 5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加荷梁(见图3),该加荷梁的梁体是由六块钢板固定焊接而成,两侧板为自上而下具有倾斜角度设置的;梁体的上下两块钢板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槽,梁体内设有加筋板;加荷螺杆贯穿设置在槽中,加荷螺杆的两端均设有螺栓。该加荷梁虽然可以同时完成单根锚杆垂直上拔或多根锚杆垂直上拔工作,以及明显提高锚杆上拔力检测的效率;但是,仍存在荷载受力方式不合理的缺点,在遇上桩较深以及桩荷载较大的情况,须相应地增大加荷梁的尺寸;如此以来,会增加检测工作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复合式加荷梁;该加荷梁具有结构简单、受力合理、携带方便、适合高山等交通受限环境作业的特点。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包括加荷梁、连接头以及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其结构要点是所述加荷梁的中心设置有通孔,加荷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斜向插口和第二斜向插口,所述连接头的底部两侧设置有第三斜向插口和第四斜向插口 ;所述第一支腿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斜向插口和第三斜向插口内,所述第二支腿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二斜向插口和第四斜向插口内,且第一支腿、第二支腿以及加荷梁位于同一平面;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与加荷梁之间的夹角相等。所述的加荷梁呈长方体状;所述的连接头呈人字形。所述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与加荷梁的夹角为45度。即本专利技术的加荷梁呈等腰直角三角形状,该结构能够抑制水平设置的加荷梁因中心受力形变而在其两端产生向上的力,较现有的结构更加合理。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1)、结构简单本专利技术复合式加荷梁是由加荷梁、连接头、第一支腿以及第二支腿构成;部件少,因此结构简单。(2)、受力合理现有的由一根直梁体构成的加荷梁,在作业时由于中心受力大,易造成弯曲变形、甚至断裂;而本专利技术复合式加荷梁呈等腰直角三角形,能够抑制水平设置的加荷梁因中心受力形变而在其两端产生向上的力,因此荷载能力非常高。⑶、携带方便构成本专利技术的加荷梁、连接头、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均为拼接件;因此携带时只需将本专利技术拆分,一个人即可背负,而作业时再将各部件拼接作业。⑷、适合高山等交通受限环境作业正因为本专利技术复合式加荷梁携带非常方便,所以对于高山等交通受限环境的作业非常适合。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复合式加荷梁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图。图3是现有加荷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I为加荷梁、2为第一斜向插口、3为第一支腿、4为第三斜向插口、5为连接头、6为第四斜向插口、7为第二支腿、8为第二斜向插口、9为通孔、10为垫块、11为千斤顶、12为螺母、13为加荷螺杆、14为双向螺帽、15为桩基、16为被试杆、17为基坑。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包括加荷梁1、连接头5以及第一支腿3、第二支腿7,其结构要点是所述加荷梁I的中心设置有通孔9,加荷梁I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斜向插口 2和第二斜向插口8,所述连接头5的底部两侧设置有第三斜向插口 4和第四斜向插口 6 ;所述第一支腿3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斜向插口 2和第三斜向插口 4内,所述第二支腿7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二斜向插口 8和第四斜向插口 6内,且第一支腿3、第二支腿7以及加荷梁I位于同一平面;第一支腿3和第二支腿7与加荷梁I之间的夹角相等。所述的加荷梁I呈长方体状;所述的连接头5呈人字形。所述第一支腿3和第二支腿7与加荷梁I的夹角为45度。即本专利技术的加荷梁呈等腰直角三角形状,该结构能够抑制水平设置的加荷梁I因中心受力形变而在其两端产生向上的力,较现有的结构更加合理。使用时,若待测桩基15荷载较小时,可仅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加荷梁I。即在待测基坑17两侧各放置一垫块10,基坑17位于两垫块10连线的中心上;在垫块10上方架设千斤顶11,再将加荷梁I放在两千斤顶11之上,且使通孔9与基坑17相应;最后,将加荷螺13穿过通孔9,并通过其下方的双向螺帽14、被试杆16与桩基15相连接、固定,再用螺母12将加荷螺杆13定位在加荷梁I上。旋转螺母12,使桩基15随加荷螺杆13上行,对其进行检测。若待测桩基15荷载较大时,首先在待测基坑17两侧各放置一垫块10,基坑17位于两垫块10连线的中心上;在两垫块10上方分别架设千斤顶11 ;将连接头5、第一支腿3、第二支腿7和加荷梁I依次拼接,再将组装好的本专利技术的加荷梁I架设在两千斤顶11上,并使通孔9与基坑17相应;最后,将加荷螺杆13穿过通孔,并通过其下方的双向螺帽14、被试杆16与桩基15相连接、固定,再用螺母12将加荷螺杆13定位在加荷梁I上。旋转螺母12,使桩基15随加荷螺杆13上行,对其进行检测。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并非受限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凡是本行业根据这个原理,无论采用经编或者梭织生产的同类产品,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复合式加荷梁,包括加荷梁(1)、连接头(5)以及第一支腿(3)、第二支腿(7),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荷梁(1)的中心设置有通孔(9),加荷梁(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斜向插口(2)和第二斜向插口(8),所述连接头(5)的底部两侧设置有第三斜向插口(4)和第四斜向插口(6);所述第一支腿(3)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斜向插口(2)和第三斜向插口(4)内,所述第二支腿(7)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二斜向插口(8)和第四斜向插口(6)内,且第一支腿(3)、第二支腿(7)以及加荷梁(1)位于同一平面;第一支腿(3)和第二支腿(7)与加荷梁(1)之间的夹角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1.复合式加荷梁,包括加荷梁(I)、连接头(5)以及第一支腿(3)、第二支腿(7),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荷梁(I)的中心设置有通孔(9),加荷梁(I)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斜向插口(2)和第二斜向插口(8),所述连接头(5)的底部两侧设置有第三斜向插口(4)和第四斜向插口(6);所述第一支腿(3)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斜向插口(2)和第三斜向插口(4)内,所述第二支腿(7)的两端分别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忠侃,
申请(专利权)人:曲忠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