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仿生自然循环水净化装置,包括槽体,所述槽体内具有依次连通的预处理腔、第一好氧反应腔、第二好氧反应腔、厌氧反应腔及吸附腔;所述第一好氧反应腔内设置有朽木层,所述朽木层上设置有硝酸石层;所述第二好氧反应腔内设置有生物碳填料层,所述生物碳填料层的上设置有第一石灰石层;所述厌氧反应腔内设置有除磷材料层,所述除磷材料层上设置有第二石灰石层;所述吸附腔内设置有木炭层,所述木炭层上设置有第三石灰石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仿生自然循环水净化装置,使用的净化材料包括木炭、朽木、硝酸石、石灰石等均为自然材料,因此二次污染极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仿生自然循环水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在造纸、石油化工、食品、印染、煤矿、冶金及矿山等行业的生产过程中,均会产生一定量的污水、污泥。这些污水、污泥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目前,在污水处理中,对于高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化学耗氧量)废水、高B0D(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废水,一般采用药物处理,使药物与废水进行反应,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采用上述方式,虽然可以对污水进行一定程度的净化,但是由于反应药物的添加,容易造成交严重的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下文中给出关于本专利技术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专利技术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专利技术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专利技术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仿生自然循环水净化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污水处理中二次污染严重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仿生自然循环水净化装置,包括槽体,所述槽体内具有依次连通的预处理腔、第一好氧反应腔 、第二好氧反应腔、厌氧反应腔及吸附腔;所述第一好氧反应腔内设置有朽木层,所述朽木层上设置有硝酸石层;所述第二好氧反应腔内设置有生物碳填料层,所述生物碳填料层的上设置有第一石灰石层;所述厌氧反应腔内设置有除磷材料层,所述除磷材料层上设置有第二石灰石层;所述吸附腔内设置有木炭层,所述木炭层上设置有第三石灰石层。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仿生自然循环水净化装置,使用的净化材料包括木炭、朽木、硝酸石、石灰石等均为自然材料,因此二次污染极低。附图说明参照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说明,会更加容易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附图中的部件只是为了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相同的或类似的技术特征或部件将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仿生自然循环水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电解填料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填料本体-1;槽体-21;预处理腔-22;第一好氧反应腔-23 ; 第二好氧反应腔-24 ;厌氧反应腔-25 ;吸附腔-26 ;第一隔板-27 ;第一进水室-28 ;预处理室-29 ;第一出水室-30 ;第二进水室-31 ;第二隔板-32 ;第一塑料球过滤层-33 ;硝酸石层-34 ;第三进水室-35 ;第三隔板-36 ;第一石灰石层-37 ;第四进水室-38 ;第四隔板-39 ;第二石灰石层-40 ;第五进水室-41 ;第三石灰石层-42 ;木炭层-43 ;除磷材料层-44 ;生物碳填料层-45 ;第二塑料球过滤层-46 ;朽木层-47 ;第五隔板-48。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应当注意,为了清楚的目的,附图和说明中省略了与本专利技术无关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部件和处理的表示和描述。 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仿生自然循环水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仿生自然循环水净化装置,包括槽体21,槽体21内具有依次连通的预处理腔22、第一好氧反应腔23、第二好氧反应腔24、厌氧反应腔25及吸附腔26 ;第一好氧反应腔23内设置有朽木层47,朽木层47上设置有硝酸石层34 ;第二好氧反应腔24内设置有生物碳填料层45,生物碳填料层45的上设置有第一石灰石层37 ;厌氧反应腔25内设置有除磷材料层44,除磷材料层44上设置有第二石灰石层40 ;吸附腔26内设置有木炭层43,木炭层43上设置有第三石灰石层4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仿生自然循环水净化装置,使用的净化材料包括木炭、朽木、硝酸石、石灰石等均为自然材料,因此二次污染极低。实际使用中,槽体21可以是由多块钢板焊接而成的具有多个腔室的长方体柜体,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多个腔室的底部之间相互隔绝,上部可以连通。多个腔室可以依次排布形成预处理腔22、第一好氧反应腔23、第二好氧反应腔24、厌氧反应腔25及吸附腔26。进行水处理时,污水依次流经预处理腔22、第一好氧反应腔23、第二好氧反应腔24、厌氧反应腔25及吸附腔26,最终排放符合标准的清水。图1中的箭头所示为污水的流动线路。进一步地,基于上述实施例,为了对污水进行预处理,使污水可以平缓的流进第一好氧反应腔23,则在预处理腔22内设置有两个第一隔板27,两个第一隔板27将预处理腔22分隔为底部相互连通的第一进水室28、预处理室29及第一出水室30。其中,两个第一隔板27可以但不限于平行设置。第一进水室28、预处理室29及第一出水室30底部相互连通,污水从第一进水室28的上部流入到第一进水室28,水流下落的冲击作用对第一进水室28底部的扰动较小,因此,从第一进水室28流出的水流较为稳定,另外,是从下往上逐渐注满第一出水室30,同样有利于提高水流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基于上述实施例,第一好氧反应腔23内设置有第二隔板32,第二隔板32将第一好氧反应腔23分隔为底部相互连通的第二进水室31和第二出水室,朽木层47及硝酸石层34位于第二出水室内,第一出水室30与第二进水室31的上部连通,第二进水室31内设置有第一塑料球过滤层33。第一塑料球过滤层33是由多个直径较小的塑料球填充在第二进水室31而形成的过滤层,用于过滤水中的较大结构杂质。朽木层47是在第二出水室填充大量的腐朽木材而形成的生物反应层。朽木层47可以营生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可以消耗污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进而提升该仿生自然循环水净化装置的处理能力及处理质量。硝酸石层34是由堆积在朽木层47上的硝酸石而构成。经第一塑料球过滤层33过滤后的污水,从朽木层47的底部,逐渐向上流升,顺次经朽木层47及硝酸石层34的处理。进一步地,基于上述是实施例,在第二好氧反应腔24内设置有第三隔板36,第三隔板36将第二好氧反应腔24分隔为底部相互连通的第三进水室35和第三出水室,生物碳填料层45和第一石灰石层37位于第三出水室内,第二出水室与第三进水室35的上部连通,第三进水室35内设置有第二塑料球过滤层46。第二塑料球过滤层46是由多个直径较小的塑料球填充在第三进水室35而形成的过滤层,用于过滤水中的较大结构杂质,例如随水流而来的上一工艺步骤中的朽木等。第一石灰石层37由堆积在生物碳填料层45上的石灰石而构成。生物碳填料层45是由微电解填料在第三出水室内堆积而成。生物微电解填料可以产生1.25V左右的生物电压,以形成微电流,这种电流可以使难降解化合物破坏、断链。提闻了污水处理能力。 具体地,生物碳填料层45内具有多个微电解填料,如图2所示,微电解填料包括铁碳一体式结构的填料本体I,填料本体I内为蜂窝状结构。由于填料本体I内为蜂窝状结构,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处理过程中出现板结的问题;填料本体I采用铁碳一体式结构可以避免钝化的产生。随着钝化与板结问题的解决,相应地也不再需要频繁的更换填料,因此降低了工作量及使用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废水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仿生自然循环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槽体,所述槽体内具有依次连通的预处理腔、第一好氧反应腔、第二好氧反应腔、厌氧反应腔及吸附腔;所述第一好氧反应腔内设置有朽木层,所述朽木层上设置有硝酸石层;所述第二好氧反应腔内设置有生物碳填料层,所述生物碳填料层的上设置有第一石灰石层;所述厌氧反应腔内设置有除磷材料层,所述除磷材料层上设置有第二石灰石层;所述吸附腔内设置有木炭层,所述木炭层上设置有第三石灰石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生自然循环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槽体,所述槽体内具有依次连通的预处理腔、第一好氧反应腔、第二好氧反应腔、厌氧反应腔及吸附腔;所述第一好氧反应腔内设置有朽木层,所述朽木层上设置有硝酸石层;所述第二好氧反应腔内设置有生物碳填料层,所述生物碳填料层的上设置有第一石灰石层;所述厌氧反应腔内设置有除磷材料层,所述除磷材料层上设置有第二石灰石层;所述吸附腔内设置有木炭层,所述木炭层上设置有第三石灰石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自然循环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腔内设置有两个第一隔板,两个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预处理腔分隔为底部相互连通的第一进水室、预处理室及第一出水室。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生自然循环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好氧反应腔内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一好氧反应腔分隔为底部相互连通的第二进水室和第二出水室,所述朽木层及所述硝酸石层位于所述第二出水室内,所述第一出水室与所述第二进水室的上部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室内设置有第一塑料球过滤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仿生自然循环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好氧反应腔内设置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将所述第二好氧反应腔分隔为底部相互连通的第三进水室和第三出水室,所述生物碳填料层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性伟,刘文斌,
申请(专利权)人:李性伟,刘文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