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斌专利>正文

一种驻水式余热水热能回收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44114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8 0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驻水式余热水热能回收利用装置,包括换热装置,所述的换热装置包括换热槽(2)和换热组件(7),所述的换热槽(2)内设置导流板(21),所述的换热组件(7)设置于换热槽(2)内且与导流板(21)相配合,所述的换热组件(7)通过换热管汇接头(73)分别连接出水管(3)和进水管(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驻水式高效换热槽逆流换热,增大了动态换热面积,延长了浴后热水与冷水的换热时间,有效提高了冷水的进入热水系统或混合龙头的温度,可有效节约一次热水的用量,换热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尤其适合与发廊的洗头系统配套使用,安装简便,空间占用率小,换热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热能回收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换热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的驻水式余热水热能回收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在发廊,洗头后的热水一般还有30 40°C的温度,但这部分带有余热的水通常都是直接作为污水排放出去了,直接地造成了热能的浪费,间接地增加了发廊的运作成本,无形之中给消费者带来了与之提供的服务不相符的消费额。因此,怎样降低发廊的运作成本,减少消费者的不必要的消费是非常必要的。要降低发廊的运作成本,减少消费者的不必要消费实际上就是要充分回收利用热能,降低热能的浪费,从而实现其目的。现有技术中也存在余热回收利用的装置,如采用在洗头盆下方设置余热水贮存水箱,水箱中设置螺旋盘管换热器与余热热水进行热交换以回收余热并加以利用,由于其水箱中的余热水处于自由流动状态,热交换效率很低,热能回收利用效果不明显;采用整块金属片冲压形成的板式螺旋换热器,实现逆流换热,虽然换热效率高,但结构复杂,容易被污物堵塞,结垢后难以清理;套管换热器的冷水和余热水分别从中心管及外管逆向流动,虽然换热效率较其他方式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结构复杂,整体换热效率不高的缺点。现有技术的余热回收利用的装置与发廊洗头设备配套很困难,特别是换热用冷水与余热水换热槽连接热能利用装置就存在不方便,接头部分体积大,不美观,使用起来也很不方便,影响了推广与应用。因此,开发一种结构简单,加工制作成本低廉,余热水热能回收利用效率高,尤其适合于发廊洗头设备配套使用的热能回收利用装置,不仅有利于发廊的节能降耗,而且降低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本,提闻了生活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制作成本低廉,余热水热能回收利用效率高,与现有发廊洗头系统安装配套简便且装配美观大方的驻水式余热水热能回收利用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换热装置,所述的换热装置包括换热槽和换热组件,所述的换热槽内设置导流板,所述的换热组件设置于换热槽内且与导流板相配合,所述的换热组件通过换热管汇接头分别连接进水管和出水管。本技术通过采用驻水式高效换热槽逆流换热,增大了动态换热面积,延长了浴后热水与冷水的换热时间,有效提高了冷水的进水温度,可有效节约一次热水的用量,换热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本技术尤其适合与发廊的洗头系统配套使用,安装简便,空间占用率小,换热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主视图;图2为图1之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去掉外盖之后槽体和换热组件配合关系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分解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1-箱体,2-换热槽,21-导流板,3-出水管,31-换热出水孔,4-进水管,41-换热进水孔,5-余热水进口,6-废水出水管,61-废热水出口,7-换热组件,71-换热管束,72-限位装置,73-换热管汇接头,8-换热槽盖,9-箱体盖,10-洗头盆,11-洗头床,12-喷淋头,13-热水管,14-冷水管,15-换热水出水管,16-余热水排水管,17-废水排出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技术加以限制,依据本技术的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更或替换,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f图4所示,本技术包括换热装置,所述的换热装置包括换热槽2和换热组件7,所述的换热槽2内设置导流板21,所述的换热组件7设置于换热槽2内且与导流板21相配合,所述的换热组件7通过换热管汇接头73分别连接出水管3和进水管4。所述的换热槽2上设置换热槽盖8,所述的换热槽盖8上设置余热水进口 5,换热出水孔31和换热进水孔41。所述的换热槽2侧面设置废热水出口 61。所述的废热水出口 61设置在换热槽2靠近上沿位置且高于换热组件7。所述的换热槽2外设置了箱体I和箱体盖9,所述的箱体盖9上设置的余热水进口5,换热出水孔31和换热进水孔41,分别与换热槽盖8上的余热水进口 5,换热出水孔31和换热进水孔41相适应。所述的箱体I上废热水出口 61与换热槽2上的废水出水管6相适应。所述的导流板21交错排列构成导流通道。所述的换热组件7包括换热管束71和换热管汇接头73,所述的换热管束71通过换热管汇接头73分别与出水管3和进水管4连接。所述的换热组件7为波纹管式、管排式、蜂巢式、翅片管式或层流管式换热组件中的一种。所述的箱体I和箱体盖9为密封配合。图5示出了本技术使用状态连接示意图。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本技术通过驻水式换热槽的逆流换热,实现了回收发廊洗头后余热水热能用于提高冷水进水温度,从而减少一次热水用量,达到节能之目的。本技术换热槽设置迂回导流通道,实现了换热槽内余热水驻留浸泡换热,从而延长了冷水的换热时间,较现有技术的换热槽提高换热效率2 3倍,提高余热水的热能二次回收利用系统的实际应用价值。克服了现有技术瞬间接触式换热模式,换热效率低,热能回收有限,缺乏实际实用性的不足。安装时,把本技术安装在洗头盆正下方,将洗头系统的冷水管14 一端与本技术的出水管3连接,使本技术的进水管4连接洗头系统的换热水出水管15,本技术的余热水进口 5连接洗头系统的余热水排水管16,废水出水管6与洗头系统的废水排出管17连接,本技术的安装过程即可完成。工作时,洗头后的余热水从余热水进口流入换热槽的导流通道中,迂回流动,形成热水驻留,与逆流而来的冷水进行热量交换,换热升温后的冷水通过换热水出水管与热水管内的水汇合,实现了洗头后热水热能回收利用的目的。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驻水式余热水热能回收利用装置,包括换热装置,所述的换热装置包括换热槽(2)和换热组件(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槽(2)内设置导流板(21),所述的换热组件(7)设置于换热槽(2)内且与导流板(21)相配合,所述的换热组件(7)通过换热管汇接头(73)分别连接出水管(3)和进水管(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驻水式余热水热能回收利用装置,包括换热装置,所述的换热装置包括换热槽(2)和换热组件(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槽(2)内设置导流板(21),所述的换热组件(7)设置于换热槽(2)内且与导流板(21)相配合,所述的换热组件(7)通过换热管汇接头(73)分别连接出水管(3)和进水管(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驻水式余热水热能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槽(2)上设置换热槽盖(8),所述的换热槽盖(8)上设置余热水进口(5),换热出水孔(31)和换热进水孔(4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驻水式余热水热能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槽(2)侧面设置废热水出口(6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驻水式余热水热能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废热水出口(61)设置在换热槽(2)靠近上沿位置且高于换热组件(J)。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驻水式余热水热能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槽(2)外设置了箱体(I)和箱体盖(9),所述的箱体盖(9)上设置的余热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张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