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23536 阅读:2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5 13: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海珍品增殖设施,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鱼、参、鲍等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及其使用方法。该海珍品增殖礁体包括礁体外壳及装载于礁体内腔底部的鲍参增殖礁石,礁体外壳由棱台框型底座和方框型礁体壳组成,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鲍参增殖礁石为装载于整个礁体内腔底部的石块或其他小型增殖礁体。将整个海珍品增殖礁体投放指定海域平坦海底后,向礁体内投放刺参和鲍的苗种,通过自然诱集恋礁性鱼类,实现藻鲍参的多元增养殖。本发明专利技术礁体设施可用于鱼参鲍等多元综合养殖,提高了产品产量和品质,有利于实现生境修复和海区的综合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珍品增殖设施,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鱼、参、鲍等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刺参、鲍等海珍品的增养殖业发展迅猛。其中,底播养殖由于能够模拟海珍品生存、生长的自然环境,生产的产品品质优良,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刺参、鲍底播养殖广泛采用礁石或附着基,只限于石块、瓦片、水泥管、塑料管等,这些礁体或附着基存在功能单一、操作复杂等问题。在养殖水体中堆积石块是目前生产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刺参、鲍等的养殖方法。虽然该方式模拟了海参天然的生长环境,养殖效果较好,但由于石块堆积过低,仅限于刺参、鲍的养殖,无法诱集鱼类,不能实现对海区的综合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解决人工投放存在的礁体或附着基存在功能单一、操作复杂等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该海珍品增殖礁体包括礁体外壳及装载于整个礁体内腔底部的鲍参增殖礁石,礁体外壳的侧面设有通水孔和鱼类通道。所述的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通水孔位于礁体外壳的下部,鱼类通道位于礁体外壳的上部,鲍参增殖礁石的上端低于鱼类通道。所述的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礁体外壳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的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礁体外壳由棱台框型底座和方框型礁体壳组成,棱台框型底座设置于方框型礁体壳底部,棱台框型底座与方框型礁体壳相通形成内腔。所述的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棱台框型底座的各侧面设有通水孔, 方框型礁体壳的各侧面设有鱼类通道,鲍参增殖礁石的上端低于鱼类通道。所述的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棱台框型底座为底面外边长 100-200cm、顶面外边长80-160cm、高20-50cm、厚5-20cm的中空四棱台,棱台框型底座的每个侧面设有至少两个通水孔;方框型礁体壳为外边长80-160cm、高80-160cm、厚5_20cm的中空正方体结构,方框型礁体壳的每个侧面设有至少两个直径为5-20cm的圆形鱼类通道, 礁体外壳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的适用于多元混养的 海珍品增殖礁体,鲍参增殖礁石为石块或其他小型增殖礁体。所述的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其他小型增殖礁体为扇贝壳或牡蛎壳。所述的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的使用方法,将整个海珍品增殖礁体投放指定海域平坦海底后,向礁体内投放刺参和鲍的苗种,通过自然诱集恋礁性鱼类,实现藻鲍参的多元增养殖。所述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的使用方法,海珍品增殖礁体按礁体布局规划通过吊装投放至指定海域的泥沙质或沙质平坦海底。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采用立体结构,底层用于鲍、参的增养殖,上层用于鱼类的诱集,刺参可以鱼、鲍的粪便为食,实现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充分利用养殖水体;2.本专利技术减少敌害生物的侵袭,增加海珍品产量;3.本专利技术利用海区天然饵料,且充分模拟海珍品的生存环境,提高了海珍品的品质;4.本专利技术操作简便,减轻劳动强度,便于管理和收获;5.本专利技术减弱养殖对自然海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养殖海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综合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多元混养海珍品增殖礁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其中I礁体外壳,2鲍参增殖礁石,3棱台框型底座,4方框型礁体壳,5通水孔,6 鱼类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包括礁体外壳I及装载于礁体内腔底部的鲍参增殖礁石2,礁体外壳I由棱台框型底座3和方框型礁体壳4组成, 棱台框型底座3设置于方框型礁体壳4底部,棱台框型底座3与方框型礁体壳4相通形成内腔;棱台框型底座3为底面外边长120cm、顶面外边长100cm、高30cm、厚IOcm的中空四棱台,棱台框型底座3的每个侧面设有3个通水孔5 ;方框型礁体壳4为外边长100cm、高 100cm、厚IOcm的中空正方体结构,方框型礁体壳4的每个侧面设有6个直径为IOcm的圆形鱼类通道6,礁体外壳I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鲍参增殖礁石2为石块,鲍参增殖礁石2装载于整个礁体内腔底部,上端低于鱼类通道6。本实施例中,海珍品增殖礁体按礁体布局规划通过吊装投放至莱州湾土山附近海域的泥沙质平坦海底,由潜水员向礁体内投放刺参和鲍的苗种, 通过自然诱集恋礁性鱼类, 实现藻鲍参的多元增养殖。实施例2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包括礁体外壳I及装载于礁体内腔底部的鲍参增殖礁石2,礁体外壳I由棱台框型底座3和方框型礁体壳4组成, 棱台框型底座3设置于方框型礁体壳4底部,棱台框型底座3与方框型礁体壳4相通形成内腔;棱台框型底座3为底面外边长120cm、顶面外边长100cm、高30cm、厚IOcm的中空四棱台,棱台框型底座3的每个侧面设有3个通水孔5 ;方框型礁体壳4为外边长100cm、高 100cm、厚IOcm的中空正方体结构,方框型礁体壳4的每个侧面设有6个直径为IOcm的圆形鱼类通道6,礁体外壳I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鲍参增殖礁石2为牡蛎壳,鲍参增殖礁石2装载于整个礁体内腔底部,上端低于鱼类通道6。本实施例中,海珍品增殖礁体按礁体布局规划通过吊装投放至莱州湾芙蓉岛附近海域的泥沙质平坦海底,由潜水员向礁体内投放刺参和鲍的苗种,通过自然诱集恋礁性鱼类,实现藻鲍参的多元增养殖。实施例3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包括礁体外壳I及装载于礁体内腔底部的鲍参增殖礁石2,礁体外壳I由棱台框型底座3和方框型礁体壳4组成, 棱台框型底座3设置于方框型礁体壳4底部,棱台框型底座3与方框型礁体壳4相通形成内腔;棱台框型底座3为底面外边长120cm、顶面外边长100cm、高30cm、厚IOcm的中空四棱台,棱台框型底座3的每个侧面设有3个通水孔5 ;方框型礁体壳4为外边长100cm、高 100cm、厚IOcm的中空正方体结构,方框型礁体壳4的每个侧面设有6个直径为IOcm的圆形鱼类通道6,礁体外壳I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鲍参增殖礁石2为扇贝壳,鲍参增殖礁石2装载于整个礁体内腔底部,上端低于鱼类通道6。本实施例中,海珍品增殖礁体按礁体布局规划通过吊装投放至莱州湾芙蓉岛附近海域的泥沙质平坦海底,由潜水员向礁体内投放刺参和鲍的苗种,通过自然诱集恋礁性鱼类,实现藻鲍参的多元增养殖。实施例结果表明,本专利技术鲍参增殖礁石采用装载于整个礁体内腔底部的石块或其他小型增殖礁体,将整个海珍品增殖礁体投放指定海域平坦海底后,向礁体内投放刺参和鲍的苗种,通过自然诱集恋礁性鱼类,实现藻鲍参的多元增养殖。本专利技术礁体设施可用于鱼参鲍等多元综合养殖,提高了产品产量 和品质,有利于实现生境修复和海区的综合利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其特征在于:该海珍品增殖礁体包括礁体外壳及装载于整个礁体内腔底部的鲍参增殖礁石,礁体外壳的侧面设有通水孔和鱼类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其特征在于该海珍品增殖礁体包括礁体外壳及装载于整个礁体内腔底部的鲍参增殖礁石,礁体外壳的侧面设有通水孔和鱼类通道。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其特征在于通水孔位于礁体外壳的下部,鱼类通道位于礁体外壳的上部,鲍参增殖礁石的上端低于鱼类通道。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其特征在于礁体外壳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其特征在于礁体外壳由棱台框型底座和方框型礁体壳组成,棱台框型底座设置于方框型礁体壳底部,棱台框型底座与方框型礁体壳相通形成内腔。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其特征在于棱台框型底座的各侧面设有通水孔,方框型礁体壳的各侧面设有鱼类通道,鲍参增殖礁石的上端低于鱼类通道。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元混养的海珍品增殖礁体,其特征在于棱台框型底座为底面外边长100-200c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斌张涛于波阚仁涛王志焕史祖郡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