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感温包套筒及平行流换热器,该感温包套筒设置在平行流换热器相邻两扁平管之间,该套筒为迎风侧封闭的半封闭腔体结构,套筒的侧壁外表面与所述扁平管接触;套筒的腔体内容置感温包,且感温包与套筒内的腔体紧密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感温包套筒设置在平行流换热器相邻两扁平管之间,且设置套筒为迎风侧封闭的半封闭腔体结构,套筒的侧壁外表面与扁平管接触;感温包容置在套筒的腔体内并与该腔体紧密接触,能有效避免风对测量温度的影响,提高空调换热器管路内冷媒温度测量的准确性,而且结构简单,便于制作和安装。(*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冷
,具体涉及一种感温包套筒及使用该感温包套筒的平行流换热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空调业换热器领域,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为了实现温度的精确控制和安全维护,空调上通常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来测量实时温度;空调换热器的管路上也会设有测量温度的感温包以及放置感温包的套筒,以此来测量冷媒实时温度便于对空调运行状况作出评估。如图1所示,传统的管翅式铜管换热器的感温包套筒17为圆筒状,其通常设置在长U管14的圆弧部,长U管14的圆弧部位于换热器的最边缘翅片15侧边,此处通常设有密封板16以阻止风的通过(风的流向如图中箭头所示),保证可以准确测量管内冷媒温度而不受风的影响。由于目前平行流换热器的结构主要包括中空集流管、平行间隔排列安装在两集流管间的扁平管(口琴管)以及安装在扁平管之间的翅片组成,每一根有冷媒经过的扁平管均会有风量通过,其结构上与传统的圆管换热器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传统的圆筒状套筒不再适用于平行流换热器,需要设计一种可以方便用于平行流换热器的感温包套筒。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温包套筒及使用该感温包套筒的平行流换热器,旨在提高空调换热器管路内冷媒温度测量的准确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感温包套筒,所述感温包套筒设置在平行流换热器相邻两扁平管之间,该套筒为迎风侧封闭的半封闭腔体结构,套筒的侧壁外表面与所述扁平管接触;套筒的腔体内容置感温包且所述感温包与套筒内的腔体紧密接触。优选地,所述感温包为圆柱状;所述套筒内的腔体为与所述感温包外形匹配的圆柱状。优选地,所述套筒与所述平行流换热器垂直放置;所述套筒底端为封闭端,所述封闭端正对所述平行流换热器的迎风侧;所述套筒侧壁外表面为圆柱形,或者所述套筒侧壁外表面具有至少一平面。优选地,所述套筒内设有卡簧,所述感温包通过所述卡簧与所述套筒内的腔体紧密接触。优选地,所述套筒底端或顶端设有定位座;所述定位座具有从所述套筒侧壁垂直向外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扣合在所述扁平管上,将所述套筒定位于平行流换热器上。优选地,所述套筒与所述平行流换热器平行放置;所述套筒的侧壁正对所述平行流换热器的迎风侧。优选地,所述套筒内的腔体内表面上设有与所述感温包形成过盈配合的卡扣。优选地,所述套筒一侧端为封闭端;所述套筒的侧壁外设有用于将所述套筒定位于平行流换热器的定位座。优选地,所述套筒的腔体为具有弧形内表面的半封闭状结构。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包括若干平行排列的扁平管,相邻两扁平管之间设有如上所述的感温包套筒。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感温包套筒及使用该感温包套筒的平行流换热器,感温包套筒设置在平行流换热器相邻两扁平管之间,该套筒为迎风侧封闭的半封闭腔体结构,套筒的侧壁外表面与扁平管接触;套筒的腔体内容置感温包,且感温包与套筒内的腔体紧密接触,能有效避免风对测量温度的影响,提高空调换热器管路内冷媒温度测量的准确性,而且结构简单,便于制作和安装。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的圆管换热器及其套管结构示意图;图2a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b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剖视图;图2c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一实施例安装在平行流换热器上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d是图2c的主视图;图2e是图2d中Al-Al方向剖视图;图3a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b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二实施例的截面剖视图;图3c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二实施例安装在平行流换热器上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d是图3c的主视图;图3e是图3d中A2-A2方向剖视图;图3f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二实施例与平行流换热器的装配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a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b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三实施例的截面剖视图;图4c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三实施例安装在平行流换热器上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d是图4c中C处放大示意图;图4e是图4c的主视图;图4f是图4e中A3-A3方向剖视图;图5a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b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四实施例的截面剖视图;图6a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五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b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五实施例的截面剖视图;图7a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六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b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六实施例的侧视图;图7c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六实施例的俯视图;图7d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六实施例安装在平行流换热器上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e是图7d的主视图;图7f是图7e中A4-A4方向的剖视图;图7g是图7f中B-B方向的剖视图;图7h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六实施例与平行流换热器的装配结构分解示意图。为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了,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照图2a至图2e,图2a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b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剖视图;图2c是本技术感温包套筒第一实施例安装在平行流换热器上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d是图2c的主视图;图2e是图2d中Al-Al方向剖视图。如图2a至图2e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感温包11套筒1,应用于平行流换热器中,该平行流换热器包括若干平行排列的扁平管8,各两扁平管8之间设有翅片9,在扁平管8的两侧端设有集流管7,集流管7上连接有输入/输出管10,平行流换热器的一侧为迎风侦牝风向如图2e中箭头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感温包套筒I (以下简称套筒)垂直放置在平行流换热器相邻两扁平管8之间,该套筒I为迎风侧封闭的半封闭腔体结构,为了放置套筒1,所述平行流换热器需在套筒I的位置去除一部分翅片9,形成的空间刚好可以放置套筒I即可,并使得套筒I的侧壁3外表面与扁平管8接触,即套筒I的外径应与翅片9的波高一致;该套筒I的腔体2内容置感温包11,且所述感温包11与套筒I内的腔体2紧密接触,感温包11上连接有感温线1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感温包11为圆柱状;套筒I具有中空的腔体2,套筒I内的腔体2以及套筒I的侧壁3外表面均为圆柱状,圆柱状的腔体2便于与感温包11外形相匹配,使感温包11与腔体2内表面紧密接触。所述套筒I底端3为封闭端,该封闭端正对所述平行流换热器的迎风侧,由于套筒I封闭的底端朝向迎风侧,在平行流换热器运行的时候,冷媒流经扁平管8,其温度由扁平管8传送到套筒I,最后传递给感温包11,从而使感温包11测量的扁平管8内的冷媒温度不会受到风的影响,提高了测量准确性。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安装及固定感温包11,本实施例还在套筒I内设有卡簧12,使感温包11通过所述卡簧12与所述套筒I内的腔体2紧密接触。具体地,该卡簧12近似“乙”字形,其底端具有垂直弯折部,其顶端设有挂钩,在安装感温包11时,首先将卡簧12放入套筒I的腔体2内,使卡簧12底端的弯折部承载于套筒I的封闭端,同时使卡簧12顶端的挂钩挂在套筒I的侧壁3上,然后,将感温包11放入套筒I腔体2,并使感温包11的底部压住卡簧12的弯折部,从而可通过卡簧12的卡持作用将感温包11紧固于套筒I内,使得感温包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感温包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包套筒设置在平行流换热器相邻两扁平管之间,该套筒为迎风侧封闭的半封闭腔体结构,套筒的侧壁外表面与所述扁平管接触;套筒的腔体内容置感温包且所述感温包与套筒内的腔体紧密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感温包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包套筒设置在平行流换热器相邻两扁平管之间,该套筒为迎风侧封闭的半封闭腔体结构,套筒的侧壁外表面与所述扁平管接触;套筒的腔体内容置感温包且所述感温包与套筒内的腔体紧密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温包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包为圆柱状;所述套筒内的腔体为与所述感温包外形匹配的圆柱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温包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与所述平行流换热器垂直放置;所述套筒底端为封闭端,所述封闭端正对所述平行流换热器的迎风侧;所述套筒侧壁外表面为圆柱形,或者所述套筒侧壁外表面具有至少一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温包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内设有卡簧,所述感温包通过所述卡簧与所述套筒内的腔体紧密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感温包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底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龙,程志明,吕艳红,黄小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